朱既明

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抗生素—青霉素

朱既明(1917年9月12日—1998年1月6日),男,江蘇宜興人,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抗生素—青霉素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1939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
194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49年參加英國國立醫學研究所世界流感中心工作。
1951年任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主任技師,第二研究室主任兼檢定科長。其間1951~1952年借調負責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工作。
1955年任衛生部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長,兼病毒研究室主任。
1963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1983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籌建病毒遺傳研究室。
1987年被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1984年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科技顧問。
1985年選為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任《病毒學報》主編、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兼生物製品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7年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98年1月6日因患癌症於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中國第一個抗生素——青霉素的誕生
朱既明個人照
朱既明個人照
1929年Fleming發現青黴菌的產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直到1939年牛津大學的Florey等才獲得半提純的青霉素。動物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其毒性很低,對一系列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有很高療效。1944年樊慶生從美國回到昆明血庫工作,帶回一箱培養瓶、一些試劑和資料,他主動提出與朱既明合作,並每周一天到位處西山的中央防疫處討論工作。這時條件稍有改進,朱既明親自動手安裝了簡陋的恆溫室,提純裝置和自製的冷凍乾燥機,比較了各種培養和提純條件,一面奮戰,一面對付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空襲和停電。幾個月後終於試製出幾批註射用的每支5萬單位的棕黃色粉末青霉素,少量臨床試用后證明肌內注射無不良反應,在多數病例中有明顯療效。當把製品送給牛津大學的Heatley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檢定時,他們都表示驚奇。此後湯飛凡幾次向重慶衛生署報告,請求擴大生產,但皆未得到支持。抗日戰爭勝利后湯飛凡回到北平,就在天壇防疫處建立起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中國著名的抗生素專家童村、馬譽徽、張為申等都曾先後擔任過該室主任。1950年代後期抗生素研究室改組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抗菌素研究所。直到1950年代初天壇抗生素研究室內還保存了昆明時期經朱既明製備的5萬單位的青霉素。
近40年研究流感病毒
由於流感病毒不斷發生或大或小的變異,全世界流感疫苗的研究始終處於艱難的境地,不論是活疫苗或滅活疫苗都不能控制流行,而且需要隨自然界病毒變異而不斷更換毒種。朱既明從1953~1983年始終沒有離開這一課題。1959年在長春建立了滅活疫苗製備工藝。196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雞胚傳代減毒法”,1970年代提出了“溫度敏感株重組法”選育活疫苗毒種,都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后一項工作卻導致了自然溫度敏感株的發現。所謂“溫度敏感株(簡稱溫敏株)”是指只在39℃以下溫度才能繁殖的病毒,以前只有人工誘變才能產生,其致病性弱於野病毒株,因此溫敏株也是減毒株。1973年朱既明首先發現了一株甲3型流感病毒的自然溫敏株並將它用於疫苗研究。1977年甲1型病毒重新出現后他和同事們發現了大量自然溫敏株,用甲1型溫敏株接種人體,證明它們確實是減毒株,這與“甲1型病毒在完全易感的兒童中也只引起部分人發病和引起大量隱性感染”的流行學觀察完全符合。他們進一步追查1930~1970年代分離的甲1、甲2、甲3型流感病毒,也發現許多溫敏株。他們還對幾株甲1型和甲3型自然溫敏株進行了基因缺損定位。這是首次證明自然界存在著毒力強弱不同的流感病毒,說明在自然界甲型流感病毒不但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同時還經常發生毒力變異。這項結果後來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證實,對解釋流感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表現有重要意義,並有可能利用自然溫敏株製備疫苗。溫敏株的研究也使朱既明的工作進入遺傳學領域。
研製成功高度減毒麻疹活疫苗
朱既明研究病毒
朱既明研究病毒
在1963年選育出反應低而抗體陽性率和抗體滴度都較高的高度減毒活疫苗毒種(長47)。後來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又在此基礎上製成滬191毒種。這兩個毒種自1966年投產後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計劃免疫的推廣,麻疹發病率已從1963年的125/10萬降至1986年的50/10萬,死亡率從1959年的39.7/10萬降至1986年的0.08/10萬。其後免疫持久性的研究證明,接種后的抗體滴度越高,免疫力也越持久。1966年衛生部組織成果評定時,朱既明又提出消除雞胚細胞中帶有的雞白血病病毒的問題,並組織了病毒所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協作,發展了檢測技術,準備進一步建立無白血病雞群。可惜這項計劃被文化大革命時期打斷而未能完成。這是中國麻疹活疫苗只能內銷不能出口的一個主要原因,朱既明終生引為遺憾。
推動中國病毒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
1978年他趁赴美開會之際有意識地考察了美國部分分子病毒學機構,並開始籌備獨立的遺傳研究室。1980年,他寫了“病毒與重組DNA”一文,選定了基因工程作為發展分子病毒學的核心和突破口,這構成了1981~1983年期間朱既明任病毒所所長期間的業務指導思想之一。這篇文章中提出的兩個研究方向——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表達外源基因和利用病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後來這成為病毒遺傳室的兩個研究主題。那時侯雲德已開始研究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干擾素,朱既明一方面為了避免重複大腸桿菌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朱既明深信基因工程必將從細菌向高等生物發展,而且這樣做也有利於將病毒學研究所在病毒學知識和細胞培養技術方面的專長結合起來。任貴方亦多年與朱既明在此項研究方面進行合作並尊之為師。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作品
1989年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哺乳動物細胞分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試用
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自然溫度敏感株的發現以及研究
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和中試
1993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天壇痘苗病毒高效表達載體的研究
1996年何利科技進步醫學獎
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天壇株痘苗病毒高效表達載體的研究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