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枝

橄欖枝

橄欖枝是油橄欖的樹枝,橄欖枝象徵和平。聖經故事中曾用它作為大地復甦的標誌,後來西方國家把它用作和平象徵。《聖經·創世紀》記述:“此事發生在2月17日。這一天,巨大的深淵之源全部衝決,天窗大開,大雨40天40夜澆注到大地上。”諾亞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後,擱淺在高山上。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諾亞先是放出烏鴉,隨後又兩次放出鴿子,直到他第二次放出的鴿子銜回橄欖枝后,說明洪水已經退去。

簡介


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樹枝,油橄欖是希臘的國樹。原植物屬山欖科常綠小灌木,樹形美觀,枝葉繁茂,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引種,現已在許多地區作為園林觀賞植物栽培;每年4-5月份開白色小花,9-11月份果實由綠色變成紅色而成熟。

起源


追根溯源,還要從《聖經》里那個“諾亞方舟”的神話故事說起。遠古時的一天,上帝發覺除了諾亞一家之外,人類的道德意識越來越糟,幾乎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於是,決定用洪水把除諾亞之外的人類全部吞沒。上帝事先通知諾亞夫婦,準備好一隻方形大木船,備足乾糧和飲水,並將各種動物挑選一對載於船上。
接著洪水來了,世界上的生物都未能逃脫這場災難,只有諾亞的方舟安全漂流。過了很久很久,洪水消退,遠處出現了高山、島嶼、空地。諾亞夫婦十分高興,首先將船上的一對鴿子放飛藍天,給它們以自由。但過不久,鴿子又飛回來了,並銜著一根翠綠色的橄欖枝,這似乎是一個信息:大地恢復生機了,一切都和平了!此後,橄欖枝就成為“和平”的代名詞了,鴿子也被人們稱作“和平的使者”,並被人們稱為“和平鴿”。
如今,在一些國家交往中,凡要表示友好願望的,總有搖橄欖枝或放飛和平鴿的場面。聯合國的徵志也是一對橄欖枝托著地球的圖案。

徽章


聯合國徽章

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它的徽章圖案是用兩根橄欖枝襯托著整個地球,意味著爭取世界和平。5年後,為紀念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西班牙大師畢加索特意揮毫,畫了一隻昂首展翅的鴿子,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稱為“和平鴿”。

軍隊徽章

縱觀全球,軍事部隊徽章使用橄欖枝的似乎只有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一例!這裡橄欖枝象徵著和平。
事實上,各國軍隊徽章大多採用的是麥穗、松枝、橡葉和月桂等圖案,其中月桂枝外形接近橄欖枝,象徵著“勝利”,橡葉看上去就是菜葉,象徵“勇敢”。

中國軍銜圖案

我軍的星、杠表示軍銜一般認為源於蘇聯,而蘇聯的這種做法又是源於沙皇俄國。我軍55年軍銜圖案與當時蘇軍非常接近,88年軍銜則是在此基礎上略加變化。
不過經常被人忽略的是,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也是星、杠表示軍銜,這一做法一般認為雜揉了蘇俄與日本的風格。
至於橄欖枝,確切說是松枝,是我軍在蘇式軍銜基礎上的創新。
因為55年以至88年軍銜,將軍肩章除了星星,基本沒有其他裝飾,略顯單調,所以後來加上了松枝圖案,象徵和平。

體育淵源


給體育競技中的優勝者加冕某種樹枝做成的冠,原本是一個源自古希臘的傳統。據文獻記載,在古希臘至少有五種系列的運動會。第一種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紀念宙斯,在奧林匹亞舉行,每4年一屆,公元前776年那屆首次有優勝者的名字留下。優勝者被授予野生橄欖枝冠,頭上抹橄欖油。第二種是皮提亞(Pythian)運動會,為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在特爾斐舉行,每4年一屆,除了體育競技外還有音樂比賽,優勝者被授予月桂枝冠。第三種是尼米(Nemean)運動會,每5年一屆,優勝者被授予一頂歐芹冠。第四種是伊斯米亞(Isthmian)運動會,為紀念海神波賽冬,在科林斯舉行,每兩年一屆,進行體育和音樂比賽,優勝者也被授予一頂歐芹冠(一說松枝冠)。第五種是赫拉運動會,為紀念天后赫拉,在奧林匹亞舉行,每四年一屆,參賽者必須是年青女性,優勝者被授予野生橄欖枝冠。據說赫拉運動會很可能比奧林匹克運動會更古老。

榮譽聖冠


橄欖枝作為古代奧運會的精神,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象徵, 寓意深刻, 影響久遠。古希臘人認為,橄欖樹是雅典保護神雅典娜帶到人間的, 是神賜予人類和平與幸福的象徵,因此用橄欖枝編織的橄欖冠是最神聖的獎品, 能獲得它是最高的榮譽。據說,用於編織桂冠的橄欖枝必須得由一個雙親健在的12歲兒童, 用純金刀子從神樹上割下來, 然後精心編製。
送橄欖枝給冠軍運動員,這是古代奧運會的形式,相當於現代的金牌,由於2004年奧運會回歸故里,組委會意圖再現古代奧運會的風采,所以決定給冠軍送橄欖枝。
除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其他各屆奧運會並未給冠軍送過橄欖枝。
(奧運會會徽中的橄欖枝)
奧運會會徽
奧運會會徽
2004年奧運會回到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希臘雅典,1999年9月30日雅典奧組委公布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徽。會徽的主體是一個由橄欖枝纏繞而成的桂冠,形狀為古雅典城形狀。在古代奧運會中,桂冠代錶冠軍的榮耀。此外,橄欖樹在雅典還被視為聖樹。橄欖枝象徵和平,組成的圖案同時也象徵生命圈、天空和大海。

名人名言


"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肯尼迪
1961年1月,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在1960年大選中獲勝,登上了白宮寶座。肯尼迪上台之後就明確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的“和平戰略”。還提出對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對拉丁美洲的“爭取進步聯盟”,對西歐的“宏偉計劃”,等等。
所謂“和平戰略”,實質上是在實力地位基礎上靈活運用文武兩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其矛頭首先對準了社會主義國家。肯尼迪及其謀士們總結了過去對社會主義國家搞“遏制”“圍堵”無助於“和平演變”的教訓之後,強調在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口號下,通過援助、貿易、旅行、科技與文化交流,設法削弱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對俄國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的依附狀態,從出現在鐵幕上的任何裂縫中培養自由的種子”,“把共產黨世界帶進我們所尋求的多樣化的自由世界中來”。這一“和平戰略”也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張以“糧食用於和平”計劃、“攀親戚”運動,派遣“和平隊”等等,爭取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把它們納入美國戰略軌道。為了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推進美國的全球擴張,肯尼迪提出了“靈活反應戰略”,即既準備打有限核戰爭和核大戰,也準備打常規戰爭與特種戰爭。
"我是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的,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掉下。"--阿拉法特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在聯合國大會首次發表的講演中曾說過:“我是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的,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掉下。”然而,他舉起的橄欖枝並沒有被他的敵人,甚至是他的阿拉伯朋友所接受。
1988年,阿拉法特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承認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國家在中東地區的生存權利。直到1990年,阿拉法特頂住內外壓力,宣布接受聯合國決議,巴以從此步入了“土地換和平”、政治解決巴以問題的軌道。橄欖枝才第一次勝過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