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川桂的結果 展開

川桂

樟科樟屬植物

川桂(學名: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又稱肉桂、月桂、官桂香桂,為樟科植物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肉桂等的通稱。川桂為常綠喬木,川桂幼枝具棱,紫灰褐色,葉互生或近對生,有光澤,無毛,是中國特有植物,主產湖北、四川和湖南。

川桂中的各部位均含有揮髮油,且具有較濃烈的芳香氣味和生物活性,川桂用作中藥材,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和抗菌消炎等功效。其中主要有桂樹、鈍葉桂、陰香及華南桂等,種類多為地區用藥。川桂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為食品香料或烹飪調料,具有去腥增香的作用,中餐里用作燉肉調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

形態特徵


圖版56:1-6
圖版56:1-6
川桂枝條為圓柱形,干時深褐色或紫褐色。葉互生或近對生,卵圓形或卵圓狀長圓形,長8.5-18厘米,寬3.2-5.3厘米,先端漸尖,尖頭鈍,基部漸狹下延至葉柄,但有時為近圓形,革質,邊緣軟骨質而內卷,上面綠色,光亮,無毛,下麵灰綠色,晦暗,幼時明顯被白色絲毛但最後變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與側脈兩面凸起,干時均呈淡黃色,側脈自離葉基5-15毫米處生出,向上弧曲,至葉端漸消失,外側有時具3-10條支脈但常無明顯的支脈,支脈弧曲且與葉緣的肋連接,橫脈弧曲狀,多數,纖細,下面多少明顯;葉柄長10-15毫米,腹面略具槽,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長3-9厘米,單一或多數密集,少花,近總狀或為2-5花的聚傘狀,具梗,總梗纖細,長1.5-6厘米,與序軸均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川桂花白色,長約6.5毫米;花梗絲狀,長6-20毫米,被細微柔毛。
花被內外兩面被絲狀微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5毫米,花被裂片卵圓形,先端銳尖,近等大,長4-5毫米,寬約1毫米。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3毫米,花絲稍長於花藥,花藥卵圓狀長圓形,先端鈍,葯室4,內向,第三輪雄蕊長約3.5毫米,花絲長約為花藥的1.5倍,中部有一對腎形無柄的腺體,花藥長圓形,葯室4,外向。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卵圓狀心形,先端銳尖,長2.8毫米,具柄。子房卵球形,長近1毫米,花柱增粗,長3毫米,柱頭寬大,頭狀。
成熟果未見;果托頂端截平,邊緣具極短裂片。花期4-5月,果期6月以後。

生長環境


川桂生於亞熱帶地區,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生長環境要求年平均氣溫20℃以上,不能低於2℃。怕霜雪,在18℃左右的雨季中生長最快。成齡桂樹對土壤的性質要求不嚴格,在沙質土、粘土、酸性土等土壤中均可很好地生長。如能種植在有深厚黃壤土的山坡地上,則最為適宜,也生長得最好。川桂幼苗期怕強烈的陽光照射,而成齡樹則需要充足的陽光。
常生於山谷或山坡陽處或溝邊,疏林或密林中,海拔(30-300)800-2400米。

產地分佈


川桂生長在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及江西。

化學成分


川桂(桂皮)
川桂(桂皮)
川桂葉和川桂嫩枝揮髮油的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川桂嫩枝揮髮油的主要成分是芳樟醇(48.76%)、石竹烯(6.885%)、氧化石竹烯(6.14l%)、醋酸龍腦酯(4.867%),而川桂葉揮髮油的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18%)、石竹烯(4.578%),氧化石竹烯(2.717%)和醋酸龍腦酯(1.956%)。

栽培技術


繁殖方式

川桂的繁殖方法以種子繁殖為主。
川桂是深根性樹種,選土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性良好的黃壤土為最佳,不宜在地下水位高,含沙質大的土壤中繁殖育苗。整地要全部翻耕曬田,待曬白了表土后,起畦寬1.2米,溝寬40厘米,打碎土塊,推耙平整。2-3月份,當川桂種子果皮呈紫黑色時即可分批採收。收回的鮮果應放在水池中洗刷去果皮及果肉,之後撈起晾乾表面水分就可播種。種子不宜於陽光下曝晒和長期久放。如到市場購買則需挑新鮮飽滿果大的,買回馬上洗凈處理,晾乾下地。

病蟲防治

苗木鏽病,及時清除發病的枯枝落葉;藥物石硫合劑防治,可在發病初期用0.4度左右每10天噴一次;實行輪作減小初侵染源。
蠐螬,屬鞘翅目金龜子科。利用金龜子的假死性,振落捕殺;②燈光誘殺成蟲;③用75%鋅硫磷、25%乙醯甲胺磷800-1009倍液毒殺蠐螬。
袋蛾。及時摘除袋囊,集中燒毀;對幼齡蟲用90%敵百蟲700-900倍液、80%敵敵畏1000-1200倍液噴霉;也可噴用青蟲菌、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防治。

主要價值


食用

川桂枝葉和果均含芳香油,油供作食品或皂用香精的調合原料。

藥用

川桂樹皮入葯,功效補腎 和散寒祛風,治風濕筋骨痛、跌打及腹痛吐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