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鞘翅目的結果 展開

鞘翅目

昆蟲綱鞘翅目動物

鞘翅目(學名:Coleoptera),昆蟲綱第一大目,種類繁多,系統複雜。這個類群的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共4亞目(肉食亞目、菌食亞目、多食亞目、象甲亞目),178科,36萬種,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

鞘翅目體型大小差異甚大,體壁堅硬;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多樣,10-11節;前胸發達,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為角質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質;幼蟲為寡足型,少數為無足型等。常見昆蟲(俗稱):天牛、瓢蟲、螢火蟲、屎殼郎、斑蝥、獨角仙、吉丁蟲、芫菁、金龜子鍬形蟲叩頭蟲龍虱米象

動物學史


糞金龜科
糞金龜科
目前所知鞘翅目最早的化石記錄見於古生代早二疊世。自中生代起,鞘翅目逐漸成為昆蟲綱的優勢類群,現在是昆蟲綱中最大的目。關於它的起源,多數分類學家認為是來自脈翅類。例如,A.拉梅爾1933年、A.B.馬丁諾夫1931和1932年、R.讓內爾1949年和R.A.克勞森(1960,1981)分別根據全變態類成蟲和幼蟲的比較形成以及各地質時期的化石甲蟲的脈相,提出鞘翅目與脈翅類中的廣翅目十分近緣,二者淵源於共同的祖先。研究不同地質時期鞘翅翅脈的演化和鞘翅形成的過程是追溯鞘翅目的淵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鞘翅目的主要鑒別特徵之一是前翅特化為堅硬的翅鞘,翅脈消失。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有大量甲蟲的化石。其中,有兩種化石對於研究鞘翅目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種是在蘇聯早二疊世地層中發現的一種甲蟲Tshekardoco-leus magnus(屬於原鞘目的一個已滅絕的科Tshekar-docoleidae)的鞘翅,克勞森(1960)指出:它的翅脈特徵界於鞘翅目的長扁甲型與廣翅目的泥蛉型之間,可以作為鞘翅目與廣翅目親緣關係的直接證據。另一種是在甘肅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彎脈玉門甲,它保持有若干原始特徵,如多節的觸角(觸角不全,可見15~16節,一般甲蟲為11節或更少),不平行的鞘翅縱脈和脈型特徵,不折的膜翅,以及膜翅翅端密集的脈紋等。這些特徵的綜合,進一步給予鞘翅目與廣翅目同源說以古生物學上的支持。此外有的分類學家,如J.泰奧多里代斯(1952)則認為鞘翅目直接起源於廣翅目。關於鞘翅目的分類,各家的見解不一。一般分為2~4個亞目,20~22個總科。
現代分類系統的奠基人L.岡爾鮑爾(1903)將本目分為2個亞目,即肉食亞目和多食亞目。W.T.M.福布斯(1926)增加了一個原鞘亞目(Archoste-mata)。後來,R.A.克勞森(1955)又增加了1個藻食亞目(Myxophaga)。R.A.克勞森(1960)認為鞘翅目在進化的過程中分化為3支,一支是肉食性的肉食亞目,一支是在樹皮下生活的原鞘亞目,一支是多食亞目,而藻食亞目又是多食亞目的一個分支。

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複眼發達,常無單眼。觸角形狀多變。體壁堅硬,前翅質地堅硬,角質化,形成鞘翅,靜止時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線,后翅膜質,通常縱橫疊於鞘翅下。成、幼蟲均為咀嚼式口器。幼蟲多為寡足型,少數為無足型,胸足通常發達,腹足退化。蛹為離蛹。卵多為圓形或圓球形。

頭部

頭殼堅硬,頭式一般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類的額與頭頂向前極度延伸,形成象鼻狀的“喙”,口器生於喙端。觸角有絲狀、棒狀、鋸齒狀、彬齒狀、念珠狀、鰓葉狀和膝狀等,一般11節,少數1—6節。複眼通常發達,圓形、橢圓形或腎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種類具單眼。上唇發達,有的隱藏於唇基下或消失,上顎多發達,有的種類非常強大,幾與身體等長;下領顯著,肉食亞目的下顎分為外葉和內葉,外葉分2節,呈須狀,內,葉發達呈葉狀;下唇的頦頗發達,亞頦存在,或與外咽片癒合,下唇須通常3節,少數2節,個別種類不分節。

胸部

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
前胸發達,能活動,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與側板間在肉食亞目中有明顯的縫分開,而多食亞目則兩者癒合。前胸腹板為一骨片,其上有1對前足基節窩,該基節窩后緣若被骨片環繞,即稱為“閉式”,反之則稱為“開式”,此特徵常用於分類。中、后胸癒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間,中、后胸背板的其餘部分為鞘翅所復蓋。中、后胸基節窩的形式,也常作為分類依據。
前翅由於角質化,翅脈已不可見,靜止時合攏於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護蟲體和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質、寬大、少翅脈,平時縱橫摺疊於前翅之下,是飛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適於步行或奔走,但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態上也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地下活動種類的前足適於開掘,水生種類的中;後足適於游泳,某些行動活潑的種類其後足適於跳躍等。3對足跗節的數目按前、中、後足順序排列,稱為跗節式,通常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如5—5—5則表示前、中、後足跗節均為5節;5—5—4則表示前、中足跗節為5節,後足為4節等。跗節的著生情況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跗節5節時,第4跗節甚小並隱於第3跗節之間,稱為隱5節或偽4節;另一種是跗節4節時,第3跗節甚小並隱於第2跗節中間,則稱為隱4節或偽3節。

腹部

腹部變化較大,一般10節,第l腹節退化,第3—9腹節明顯。由於腹板多有癒合或退化現象,可見腹板通常為5—8節。雌蟲腹部末端數節變細而延長,形成可伸縮的偽產卵器,平時縮於體內,產卵時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縮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間。

幼蟲

頭部通常發達,堅硬,胸部3節,腹部10節。頭部每側有單眼1—6個,觸角3節,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對,具全部分節,包括明顯的跗節和1對爪。腹部無腹足,但有的在第9節背板上有1對骨化的尾突。氣門共9對,第1對著生在前胸與中胸之間,其餘8對著生於第1—8腹節上。體型一般分為蠋型、蠐螬型和象甲型等3種基本類型。蠋型幼蟲體表堅硬,體形扁長;胸足發達,5節,具跗節和成對的爪;觸角和口器發達,腹末有能活動的尾須;行動非常活潑,營自由生活。屬該類型的主要有肉食亞目、隱翅甲類的幼蟲及芫菁科的第1齡幼蟲。蠐螬型幼蟲身體柔軟,肥大而彎曲成“C”形;胸足4節,行動遲緩;具觸角,口器發達,無尾須;生活於隱蔽和陰暗的場所。金龜甲類的幼蟲屬此種類型。象甲型幼蟲身體柔軟,粗圓,弓彎;觸角退化,無尾須;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類的幼蟲等。此外,還有屬於上述3種類型之間的一些中間類型,如金針蟲型、葉甲型等。

生活習性


獨角仙
獨角仙
成、幼蟲的食性複雜,有腐食性(閻甲)、糞食性(蜣螂)、屍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種類有很多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有的生活於土中為害種子、塊根和幼苗,如叩頭甲科的幼蟲(金針蟲)和金龜甲科的幼蟲(蠐螬)等;有的蛀莖或蛀干為害林木、果樹和甘蔗等經濟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蟲等;有的取食葉片,如葉甲類及多種甲蟲的成蟲;有的是重要的貯糧害蟲,如豆象科的大多數種類專食豆科植物的種子等。捕食性甲蟲中有很多是害蟲天敵,如瓢甲科的大多數種類捕食蚜蟲、粉虱、介殼蟲、葉蝸等害蟲,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種小形昆蟲,尤其是對鱗翅目幼蟲等有很強的捕食能力。芫菁幼蟲寄生於蝗卵和蜂巢內,大花蚤有些種類的幼蟲寄生於蜚蠊體內,有些在蜂巢內營寄生生活。腐食性、糞食性和屍食性甲蟲,如埋葬蟲科、蜣螂科中的許多種類,可為人類清潔環境。

生長繁殖


叩頭蟲科
叩頭蟲科
全變態。但有部分種類如芫菁科、步甲科隱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復變態,即幼蟲各齡出現多種不同形態。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屬,幼蟲共6齡:第1齡炳型,或稱三爪蚴,行動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齡為蠐螬型,第5齡為象甲型,第6齡又轉變為蠐螬型。雌蟲產卵於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產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圍在卵鞘內,如肖葉甲科的部分種類;產在水中的卵,多包於袋狀的繭內,如水龜蟲等。產卵方式多是以偽產卵器直接產於土內或植物上;但天牛類可用上顎咬破樹皮,然後產卵其中;而某些象甲類則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將卵產於內部。幼蟲一般3齡或4齡,在一些大的類群中齡數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龜甲科幼蟲多為3齡,葉甲科中的某些類群多為4齡。蛹在地表下者,多藏於土室內;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繭,象甲的蛹繭系由馬氏管的分泌物構成的。很多種類的成蟲具假死性,受驚擾時足迅速收攏,伏地不動,或從寄主上突然墜地。有的類群具有擬態,如某些象甲外形酷似一粒鳥糞。

益害作用


蚜蟲天敵--七星瓢蟲
蚜蟲天敵--七星瓢蟲
鞘翅目其中一些種類是農業、林業、果樹和園藝的重要害蟲和益蟲,或由於商業運輸等原因而成為各類倉儲物和人類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蟲。中國重要的種類有溝叩頭蟲和細胸叩頭蟲,為害土內的種子、塊根和幼苗。金龜子總科的幼蟲通稱蠐螬,也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在中國嚴重為害的有異麗金龜屬和齒爪鰓金龜屬。天牛科中重要的種類有家茸天牛、雙條杉天牛、蔗根天牛等,在中國為害木材、林木、果樹或經濟作物。葉甲總科的成蟲和幼蟲都是植食性,中國重要的種類有為害水稻的稻負泥蟲和稻鐵甲蟲,為害柑橘的惡性葉甲等。馬鈴薯甲蟲在歐洲和北美是馬鈴薯的大害蟲,為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在象蟲總科中,中國有玉米象、米象和谷象,為害糧食和種子,是倉庫害蟲中的毀滅性種類;甘薯小象蟲是甘薯的重要害蟲。在北美和中美嚴重為害棉花的棉鈴象蟲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在倉庫害蟲中,皮蠹科的谷斑皮蠹為害穀類、豆類、花生、油料植物加工品和動物性食品等,其幼蟲抗藥性強,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此外,豆象科的蠶豆象和豌豆象也是中國重要的倉庫害蟲和檢疫對象。擬步甲科中的黃粉蟲黑粉蟲、雜擬谷盜和赤擬谷盜等都是重要的儲糧害蟲。
在捕食性的甲蟲中,有很多是對人類有益的,如瓢蟲科、步甲科和虎甲科等。瓢蟲科中的澳洲瓢蟲是有很大經濟價值的天敵昆蟲,中國已從大洋洲引進以防治吹綿蚧;隱唇瓢蟲原分佈於印度至澳大利亞,中國也曾引進以防治介殼蟲。步甲科中重要的種類如中華廣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捕食粘蟲和切根蟲等鱗翅目幼蟲,捕食率很高。
有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屬、綠芫菁屬、豆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等,其成蟲能分泌芫菁素(亦稱斑蝥素)。中國用它來治療某些癌症;糞金龜科、紫蜣螂的乾燥成品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在中藥中應用。

下級分類


鞘翅目Coleoptera為昆蟲綱最大的一目,通稱甲蟲,因昆蟲體壁堅硬,特別是前翅角質化而得名。世界已知約33萬種,約佔世界已知昆蟲總數的1/3,我國已知約近7000種。鞘翅目下分為四個亞目。

原鞘亞目

前翅有背側縫;后翅有小縱室;後足基節不固定在後胸腹板上,能活動,第1可見腹板不完全被後足基節分割開。幼蟲無尾突。僅包括1總科。
灰紋長扁甲 Cupes clathratus
長扁甲總科 Cupedoidea
全世界已知不足30種。包括4個科:眼甲科(澳洲長扁甲科)Ommatidae、溝胸長扁甲科 Tetraphaleridae、長扁甲科 Cupedidae、復變甲科(微長扁甲科)Micromalthidae。成蟲生活於朽木內或活樹的枯死莖幹內,以菌類為食。幼蟲發生在腐爛的木頭中。我國常見如長扁甲科的灰紋長扁甲Cupes clathratus。

菌食亞目

小型甲蟲,觸角棒狀;前胸具背側縫;后翅具縱室,邊緣有長纓毛;跗式為3-3-3。取食藻類。僅包括1總科。
球甲總科 Sphaerioidea
僅50多種,包括4科:單跗甲科Lepiceridae、淘甲科Torridincolidae、球甲科Microsporidae、水纓甲科Hydroscaphidae。我國記載種很少。成蟲和幼蟲均生活在溪流邊的泥沙中取食生長在岩石上的藻類。水纓甲科已發現3屬13種,我國分佈有2種,Hydroscapha hunanensis Pu僅分佈於湖南省,Hydroscapha takahashii Miwa僅分佈於台灣。

肉食亞目

後足基節固定在後胸腹板上,將第1腹節的腹板完全分割開。絕大多數種類捕食性,少數植食性。僅包括1個總科。
步甲總科 Caraboidea
種類繁多,包括9個科:虎甲科Cicindelidae、步甲科Carabidae、條脊甲科Rhysodidae、棒角甲科Paussidae、兩棲甲科Amphizoidae、沼梭甲科Haliplidae、豉甲科Gyrinidae、小粒龍虱科Noteridae、龍虱科Dytiscidae。前胸有背側縫;后翅具小縱室;後足基節向後延伸,將第1腹板切為兩個部分,後足基節固定在後胸腹板上,不能活動;有6個可見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後足基節窩分割開。幼蟲蛃型;上顎無臼齒區;胸足5節;大部分種類具分節的尾突。絕大多數種類捕食性,僅少數植食性。常見如中華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全國廣布。

多食亞目

多食亞目
多食亞目
前胸無背側縫;后翅無小縱室;後足基節不固定在後胸腹板上,也不將第1腹節腹板劃分開(即腹板為完整的一塊,其後緣橫貫整個腹部)。食性雜,食植物、糞便、動物屍體、腐植質等。包括18~19個總科。
花甲總科 Dascilloidea
約1080種,包括3科:花甲科Dascillidae、沼甲科 Scirtidae、羽角甲科Rhipiceridae。後足基節擴大或片狀,蓋住腿節,若不明顯,則觸角端部3節特別長,跗節最末1節長於其餘各節之和。花甲科成蟲多訪花,幼蟲土中生存,取食植物根部,也有個別類群幼蟲水生,我國南方有些大型種類有強趨光性,全世界已知近300種,我國記錄有15屬40種,如角花甲Paralichas pectinatus。沼甲科成蟲陸生,幼蟲多發現於靜水或流水中,全世界已知近600種,我國記錄僅9種,隸於2屬,代表性如赤背沼甲Scirtes rufonotatus。羽角甲科成、幼蟲均植食性,為害杉木等植物,世界已知180多種,多屬熱帶分佈,我國已知3屬6種,分佈於雲南。
隱翅甲總科 Staphylinoidea
約45000種,包括11科:平唇水龜科Hydraenidae、纓甲科Ptiliidae、覓葬甲科Agyrtidae、球蕈甲科 Leiodidae、寄居甲科 Leptinidae 苔甲科Scydmaenidae、毛薪甲科Dasyceridae、埋葬甲科Silphidae、鎧甲科Micropeplidae、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蟻甲科Pselaphidae。鞘翅極短,末端橫截,腹末數節外露,觸角非膝狀,前足非開掘式,腹部常露出3節以上。紅胸隱翅蟲(毒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叮咬人後可引起急性紅斑皰疹性的隱翅蟲皮炎。埋葬甲(埋葬蟲)因喜將動物屍體埋起來作為食物儲存而得名,營一夫一妻終生制,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水龜甲總科 Hydrophiloidea
約5000種,包括5科:水龜甲科Hydrophilidae、圓泥甲科Georyssidae、扁圓甲科Sphaeritidae、長閻甲科Synteliidae、閻甲科Histeridae。下顎須幾乎總是等於或長於觸角。水龜甲(牙甲)成蟲多取食腐爛的植物,幼蟲多為捕食者;水生性成蟲通過足的交替運動游泳,通過鞘翅下的氣泡或粘附在體腹面的氣盾呼吸,具被毛的觸角端錘和杯狀節,可以完成從表面運送空氣的功能;幼蟲的呼吸通過氣室氣門,或者通過側鰓,常見如大水龜Hydrophilus acuminatus,全國廣布。閻甲是分佈廣泛的類群,發生在許多不同的生境中,成蟲和幼蟲多為捕食性,常見類群主要生活在腐敗物和糞便下捕食蠅蛆,也有些類群生活在樹皮下,樹榦中捕食蛀蟲,還有一些奇特類群和螞蟻共生。
金龜總科 Scarabaeoidea
約27000種,包括17科:黑蜣科Passalidae、擬鍬甲科Sinodendridae、鍬甲科Lucanidae、糞金龜科Geotrupidae、皮金龜科Trogidae、紅金龜科Ochodaeidae、駝金龜科Hybosoridae、蜉金龜科Aphodiidae、金龜科Scarabaeidae、絨毛金龜科Glaphyridae、犀金龜科Dynastidae、臂金龜科Euchiridae、麗金龜科Rutelidae、鰓金龜科Melolonthidae、花金龜科Cetoniidae、斑金龜科Trichiidae、胖金龜科Valgidae。觸角鰓葉狀,故又稱鰓角類。幼蟲稱為蠐螬,按其食性可分為植食性、糞食性、腐食性三類,其中植食性蠐螬喜食剛播種的種子、根、塊莖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蟲,個別種類可入葯。
泥甲總科 Dryopoidea
約2400種,包括7科:扁泥甲科Psephenidae、長泥甲科Heteroceridae、毛泥甲科Ptilodactylidae、擎爪泥甲科Eulichadidae、澤甲科Limnichidae、溪泥甲科Elmidae、泥甲科Dryopidae。主要生活於池塘、水庫、湖泊邊的泥土中或溪流邊的泥沙中,成蟲具挖掘習性。幼蟲水生或發現於朽木中。成、幼蟲均植食性。
吉丁蟲總科 Buprestoidea
全世界已知1.3萬種,僅吉丁甲科Buprestidae1科,分屬於12個亞科。我國已知9個亞科,約450餘種。體長1.5-60mm;頭部較小向下彎折;觸角11節,多為短鋸齒狀;前胸與體后相接緊密,不可活動;前胸腹板發達,端部達及中足基節間;后腹腹板具橫縫;鞘翅長,到端部逐漸收狹;足細長;前、中足基節球形,後足基節板狀;跗節5-5-5,第4節雙葉狀;腹部可見5節,第1、第2節一般癒合。幼蟲體扁,前胸膨大;頭小,無單眼;觸角3節;上顎無臼葉,胸足退化。成蟲喜陽光,白天活動,在樹枝的向陽部分易發現,幼蟲在樹木中鑽孔為害,屬鑽蛀性害蟲。吉丁蟲很多種類鞘翅顏色鮮艷,具金屬光澤,是最美的昆蟲之一。
叩頭甲總科 Elateroidea
約12000種,包括4科:地叩甲科Cebrionidae、叩甲科Elateridae、隱唇叩甲科Eucnemidae、粗角叩甲科Throscidae。通稱叩頭蟲,將其固定在平面,用手按住腹部,能用頭和前胸打擊木板,似叩頭;若是將其背朝木板用手按住,也能用胸和頭向前一躍而起,故名。叩頭是其為躲避危險和越過障礙的本能。后胸腹板無橫溝,前胸能活動,腹板突刺狀,第1、2節腹板間縫明顯。叩甲科為叩甲總科中最大一科,廣布全世界,已知超過1萬種,我國已知近600種,全國各地區及各種生態環境都有其分佈。體形多狹長,小型至大型,較原始類群多大型,體壯碩,體色多灰暗,體表多被細毛或鱗片狀毛,組成不同的花斑或條紋,也有體色艷麗、光亮無毛的。幼蟲通稱金針蟲、鐵線蟲,土中生活,取食植物根部,數年完成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多種農作物、林木、果樹、牧草和中藥材。
花螢總科 Cantharoidea
約8300種,包括螢科Lampyridae、紅螢科Lycidae、花螢科Cantharidae。螢科通稱螢火蟲,體長4-18mm;體扁,多黑色、紅褐色或褐色;頭隱於前胸背板下,觸角11節,絲狀、櫛狀等;複眼發達;前胸背板多為半圓形;前中足基節圓錐形,前足具亞基節;後足基節橫形,跗節5-5-5;鞘翅扁寬,蓋及腹端,翅面多具脊線;腹部可見7-8節,末端2節(雄)或1節(雌),內有磷化物發光質,經發光酵素作用,可發黃綠冷光;雌蟲多缺翅。成蟲壽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發光用以吸引異性,發光時間一般只維持2至3小時,不同種閃光間隔不一樣。成、幼蟲均捕食性,一般多發生在水邊和溫暖潮濕的地方。其它兩科均白天活動,不發光。
皮蠹總科 Dermestoidea
約950種,包括3科:皮蠹科Dermestidae、黃胸甲科Thorictidae、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後足基節擴大如瓣狀,蓋住腿節,前足基節圓錐形,顯著突出,後足基節呈板狀並具容納腿節的溝,單眼常1個。皮蠹科包括6亞科34屬,約700種,分佈於世界各地,我國已知8屬約40種,遍布全國各省區。小型暗色;棒狀觸角常藏體下;跗5節;前足基節圓錐形斜位,基節窩開放;後足基節板狀,有溝槽可容納腿節;幼蟲密生剛毛。主要為害皮革、蠶絲、乾魚、鹹肉、等貯動物性藏品。常見如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鉤紋皮蠹Dermestes ater等,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在國際上已被列為重要檢疫對象。
長蠹總科 Bostrichoidea
約1400種,包括4科:竊蠹科Anobiidae、蛛甲科Ptinidae、長蠹科Bostrychidae、粉蠹科Lyctidae。後足腿節不擴大為瓣狀,跗節5節,第1節常極短,與第2節分界線不明顯,前足基節球形或錐性突出。常見如煙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藥材甲Stegobium paniceum、竹蠹Dinoderus minutus、紅麻竊蠹Ptilineurus marmoratus、谷蠹Rhizoperthe dominica均是重要倉庫害蟲,甚至有啃食點纜者。
筒蠹總科 Lymexylidea
約70餘種,僅筒蠹科Lymexylidae1科,分8屬,我國已知6種,記錄於福建、台灣、四川等省。體細長,圓形、柔軟;頭小,複眼極為發達;雄蟲下顎須扇形;11節,鋸齒狀、絲狀或紡錘形;前胸背板長大於寬,方形;鞘翅分為長翅和短翅型,長翅型可蓋住腹端,短翅型其鞘翅約與前胸背板等長,后翅發達,但不及腹端,也不摺疊;前中足基節大,圓錐形;前足基節窩開放;跗節5-5-5,等於或長於脛節;腹部可見5-8節。幼蟲頭小,上顎具齒葉;下顎內外顎葉分離明顯;前胸背板隆突,並向前伸;第9腹節大,端部具1對骨化的鉤或凹陷成"U"形,兩側具毛列;足5節,具爪。成、幼蟲均菌食,幼蟲可入堅木,為害木材。
郭公甲總科 Cleroidea
約10000種,包括谷盜科Trogossitidae、郭公甲科Cleridae、擬花螢科Melyridae等科。後足基節不呈片狀擴大,中墊大而多毛,後足基節扁平。郭公甲科已知有3000種,主要產於熱帶與亞熱帶。艷色,體多覆鱗毛;前足基節圓錐形,後足基節扁平,不突出於體外;下唇須斧狀。主要是肉食性,是腌肉、皮張、乾魚的重要害蟲,很多種類捕食其他昆蟲,常見如赤足郭公甲Necrobia rufipes、赤頸郭公甲Necrobia ruficollis等,少數種類有趨集於花上的習性。谷盜科已知650餘種,我國有7種,分佈於較溫暖地區,為害貯糧,有群居性,常伴隨其他害蟲大量發生,或多棲息於樹皮下、蕈類或塵屑中,幼蟲性活潑,似脈翅目幼蟲,多為捕食性,常見如大谷盜Tenebroides mauritanicus、暹羅谷盜Lophocateres pusillus等。
扁甲總科 Cucujoidea
約18000種,包括露尾甲科Nitidulidae、扁甲科Cucujidae、鋸谷盜科Silvanidae、隱食甲科Cryptophagidae、毛蕈甲科Biphyllidae、擬叩甲科Languriidae、大蕈甲科Erotylidae、姬花甲科Phalacridae、皮堅甲科Cerylonidae、瓢甲科Coccinellidae、偽瓢蟲科Endomychidae、薪甲科Lathridiidae、小花甲科Byturidae、蠟斑甲科Helotidae等科。體扁平,背面平板狀,兩側平行,或跗節5-5-4式。瓢甲科分為瓢甲亞科(肉食性)和毛瓢甲亞科(植食性),常見如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二十八星瓢蟲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等。
擬步甲總科 Tenebrionoidea
約48000種,包括擬步甲科Tenebrionidae、樹皮甲科Pythidae、角甲科Salpingidae、方胸甲科Othiniida、長頸甲科Cephaloidae、擬天牛科Oedemeridae、縮腿甲科Monommatidae、長朽木甲科Melandryidae、三櫛牛科Trictenotomidae、盤胸甲科Boridae、大花蚤科Rhipiphoridae、花蚤科Mordellidae、蟻形甲科Anthicidae、赤翅甲科Pyrochroidae、芫菁科Meloidae等科。擬步甲科幼蟲與叩頭甲科相似,故稱偽金針蟲,如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已廣泛飼養,是常見高蛋白性飼料,俗稱“麵包蟲”。
葉甲總科 Chrysomeloidea
約64000種,包括距甲科Megalopod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負泥蟲科Crioceridae、葉甲科Chrysomelidae、肖葉甲科Eumolpidae、鐵甲科Hispidae等科。跗節5節,第4節極小,為隱5節。天牛科觸角由複眼凹處伸出,鞭狀,長而剛硬,腹眼腎形,足為隱5節,多為植物鑽蛀性害蟲,常見如桑天牛Apripona germari、白點星天牛Anoplophora malasiaca、黃星桑天牛Psacothea hilaris等。葉甲科體形似瓢甲,但足跗節為擬4節,複眼圓形,體多有金屬光澤,如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等。
象甲總科 Curculionoidea
約80000種,包括三錐象科Brentidae、長角象科Anthribidae、卷象科Attelab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小蠹科Scolytidae等科。其中象甲科全世界已記載6萬種以上,分佈遍及全球,是動物界最大的科之一,我國已知1000種。喙顯著,由額向前延伸而成;觸角膝狀,顎須和下唇須退化而僵直,不能活動;體壁骨化強;多數種類被覆鱗片。幼蟲通常為白色,肉質,身體彎成C字形,沒有足和尾突。絕大多數是陸生,性遲鈍,行動緩慢,假死性強,少數有趨光性。稻象屬和水象屬為水生。象甲營有性生殖,但有一些種類營孤雌生殖。多數象甲1年1代,有些則是2年1代。多數以成蟲越冬,以卵和初齡幼蟲越冬的有楊干隱喙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