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蟲

鞘翅目叩甲科動物

金針蟲(Elateridae)是叩頭蟲的幼蟲,廣布世界各地,危害小麥、玉米等多種農作物以及林木、中藥材和牧草等,多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是一類極為重要的地下害蟲。危害植物根部、莖基、取食有機質,取食煙草的有很多種,但主要有Limonius(北美洲)(Akehurst,1981)、細胸金針蟲(Agriotes)(美洲、亞洲、歐洲)、褐紋金針蟲(Melahotus)(北美洲、歐洲、亞洲)、寬胸金針蟲(Conoderus)(美洲、澳洲)(Akehurst,1981)和Hemicrepidius(北美洲、歐洲)。中國的主要種類有溝金針蟲(Pleonomus canaliculatus)、細胸金針蟲(Agriotesfusicollis)、褐紋金針蟲 (Melanotus caudex)、寬背金針蟲(Selatosomus latus)、興安金針蟲 (Harminius dahuricus)、暗褐金針蟲(Selatosomussp.)等。

物種簡介


金針蟲
金針蟲
金針蟲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蟲幼蟲的總稱,多數種類為害農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是地下害蟲的重要類群之一。在我國,成蟲分類研究相對較多,劉淦芝在《中國叩甲科種類名錄及屬的概要》中記述了166種。胡經甫在《中國昆蟲名錄》中記述了174種。張祺等以我國叩甲的為害種類為主要對象,從分類區系、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闡述了叩甲科研究現狀和研究前景。江世宏等記述了12亞科64屬168種。

形態特徵


褐紋金針蟲幼蟲
褐紋金針蟲幼蟲
金針蟲是鞘翅目叩頭甲科幼蟲的總稱,成蟲俗稱叩頭蟲。金針蟲主要褐紋金針蟲幼蟲有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等。
溝金針蟲末齡幼蟲體長20 ~ 30mm,體扁平,黃金色,背部有一條縱溝,尾端分成兩叉,各叉內側有一小齒:溝金針蟲成蟲體長14 ~ 18mm,深褐色或棕紅色,全身密被金黃色細毛,前腳背板向背後呈半球狀隆起。
細胸金針蟲幼蟲末齡幼蟲體長23mm左右,圓筒形,尾端尖,淡黃色,背面近前緣兩側各有一個圓形斑紋,並有四條縱褐色縱紋;成蟲體長8~ 9mm,體細長,暗褐色,全身密被灰黃色短毛,並有光澤,前胸背板略帶圓形。體形細長或扁平,具有梳狀或鋸齒狀觸角。胸部下側有一個爪,受壓時可伸入胸腔。當叩頭蟲仰卧,若突然敲擊爪,叩頭蟲即會彈起,向後跳躍。幼蟲圓筒形,體表堅硬,蠟黃色或褐色,末端有兩對附肢,體長13~20mm。根據種類不同,幼蟲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內,蛹期大約3周。成蟲體長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種類而異。體黑或黑褐色,頭部生有1對觸角,胸部著生3對細長的足,前胸腹板具1個突起,可納入中胸腹板的溝穴中。頭部能上下活動似叩頭狀,故俗稱“叩頭蟲”。幼蟲體細長,25~30毫米,金黃或茶褐色,並有光澤,故名“金針蟲”。身體生有同色細毛,3對胸足大小相同。

生活習性


金針蟲的生活史很長,因不同種類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蟲或成蟲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約在20~85厘米間。
⒈溝金針蟲約需3年完成一代,在華北地區,越冬成蟲於3月上旬開始活動,4月上旬為活動盛期。成蟲白天躲在麥田或田邊雜草中和土塊下,夜晚活動,雌性成蟲不能飛翔,行動遲緩有假死性,沒有趨光性,雄蟲飛翔較強,卵產於土中3~7厘米深處,卵孵化后,幼蟲直接為害作物。
在地下主要為害玉米幼苗根莖部。有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和褐紋金針蟲三種,其幼蟲統稱金針蟲,其中以溝金針蟲分佈範圍最廣。為害時,可咬斷剛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長大的幼苗根里取食為害,被害處不完全咬斷,斷口不整劑。還能鑽蛀較大的種子及塊莖、塊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則乾枯而死亡。溝金針蟲在8~9月間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為成蟲,即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出土活動。金針蟲的活動,與土壤溫度、濕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時期等有密切關係。其上升表土為害的時間,與春玉米的播種至幼苗期相吻合。

分佈範圍


溝金針蟲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北地區,其中又以旱作區域中有機質較為缺乏而土質較為疏鬆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帶發生較重,是我國中部和北部旱作地區的重要地下害蟲。細胸金針蟲在淮河以北地區常年發生,以水澆地、潮濕低洼地和粘土地帶發生較重。另兩種金針蟲在北方發生也較為普遍,褐紋金針蟲分佈於華北,寬背金針蟲分佈黑龍江、內蒙古、寧夏、新疆。

生長繁殖


溝金針蟲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幼蟲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 ~ 20cm土中化蛹,蛹期16 ~20天,9 月初羽化為成蟲,成蟲一般當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產卵,卵5 月初左右開始孵化。由於生活歷期長,環境多變,金針蟲發育不整齊,世代重疊嚴重。細胸金針蟲一般6月下旬開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
金針蟲隨著土壤溫度季節性變化而上下移動,在春、秋兩季表土溫度適合金針蟲活動,上升到表土層危害,形成兩個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則向下移動越夏越冬。如果土溫合適,危害時間延長。當表土層溫度達到6℃左右時,金針蟲開始向表土層移動,土溫7一20 ℃是金針蟲適合的溫度範圍,此時金針蟲最為活躍,土溫是影響金針蟲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適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輕,同時對成蟲出土和交配產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於老熟幼蟲化蛹和羽化。

主要危害


金針蟲的危害
金針蟲的危害
以幼蟲長期生活於土壤中,主要為害禾穀類、薯類、豆類、甜菜、棉花及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蟲能咬食剛播下的種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發芽,如已出苗可為害鬚根、主根和莖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齊,還能蛀入塊莖和塊根。
主要為害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粟、花生、甘薯、馬鈴薯、豆類、棉、麻類、甜菜和蔬菜等多種作物,在土中為害新播種子,咬斷幼苗,並能鑽到根和莖內取食。也可為害林木幼苗。在南方還為害甘蔗幼苗的嫩芽和根部。生活史較長,需3~6年完成1代,以幼蟲期最長。幼蟲老熟后在土內化蛹,羽化成蟲有些種類即在原處越冬。次春 3、 4月成蟲出土活動,交尾后產卵於土中。幼蟲孵化后一直在土內活動取食。以春季為害最烈,秋季較輕。防治方法見地下害蟲。
金針蟲
金針蟲

防治方法


寬背金針蟲幼蟲
寬背金針蟲幼蟲
(1)與水稻輪作;或者在金針蟲活動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
(2)定植前土壤處理,可用48%毒死蜱乳油200毫升/畝,拌細土10千克撒在種植溝內,也可將農藥與農家肥拌勻施入。
(3)生長期發生溝金針蟲,可在苗間挖小穴,將顆粒劑或毒土點入穴中立即復蓋,土壤干時也可將48%毒死蜱乳油2000倍,開溝或挖穴點澆。
(4)藥劑拌種: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拌種,比例為藥劑、水與種子=1:200:10000。
(5)施用毒土。用48%毒死蜱乳油每畝200~250克,50%辛硫磷乳油每畝200~250克,加水10倍,噴於25~30公斤細土上拌勻成毒土,順壟條施,隨即淺鋤;用5%甲基毒死蜱顆粒劑每畝2~3公斤拌細土25~30公斤成毒土,或用5%甲基毒死蜱顆粒劑、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2.5~3公斤處理土壤。
(6)種植前要深耕多耙,收穫后及時深翻;夏季翻耕暴晒。
(7)農業防治方法:精細整地,適時播種,合理輪作,消滅雜草,適時早澆,及時中耕除草,創造不利於金針蟲活動的環境,減輕作物受害程度。

綜合防治方法

綜合防治的前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主要採用五點式和對角線取樣法,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金針蟲密度調查。以1km²為例,在1km²範圍內取均勻分佈的樣點75個,每個樣點的面積為1m²,當金針蟲密度達到1.5頭/ m²以上時,本樣地為高危地區,需要開展金針蟲防治工作。關於金針蟲的綜合防治, 國內主要從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4個方面進行研究。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的主要方法為合理施肥、精耕細作、翻土、合理間作或套種、輪作倒茬。耕作方式應適宜,不能使用未處理的生糞肥,適時灌溉對地下害蟲的活動規律可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土壤含水量對主要地下害蟲種群數量的影響不明顯。
1)植物性農藥。利用一些植物的殺蟲活性物質防治地下害蟲。如油桐葉寬背金針蟲幼蟲、蓖麻葉和牧刑葉的水浸液,以烏葯、蕪花、馬醉木、苦皮藤臭椿和差皂素等的莖、根磨成粉後防治地下害蟲效果較好。
2)昆蟲病原微生物。昆蟲病原微生物具有寄主廣泛、毒性高、致死速度快、使用安全等特點,對一些化學藥劑難以防治的鑽蛀、隱蔽性害蟲及土壤害蟲具有特殊的防效, 應用前景極為廣泛。寄生金針蟲的真菌種類主要有白僵菌綠僵菌
3)捕食性天敵。由於金針蟲在地下活動,因此捕食性天敵在控制金針蟲為害上很難發揮大的作用,尚未有
利用捕食性天敵成功控制金針蟲的案例報道。
4)性信息素誘殺。金針蟲成蟲已經出土,可利用性信息素誘集,是金針蟲種群動態監測和防治的重要手段。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對作物的傷害較小,並且容易實施,成本較低,但效果可能稍差些。最常用的方法為人工捕殺、翻土晾曬、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金針蟲對新枯萎的雜草有極強的趨性,可採用堆草誘殺。另外,羊糞對金針蟲具有趨避作用。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當前控制害蟲最為有效和快捷的方法之一,當前國內外控制金針蟲的主要途徑仍依賴化學防治。但金針蟲在土壤中活動深度變化較大。藥劑施入土中很難發揮理想的殺蟲作用,並易造成環境污染,危及食品安全,因而藥劑的篩選及施藥方法是化學防治的關鍵。化學農藥常用於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根部灌藥、撒施毒土、地面施藥、植株噴粉、毒土(餌)、塗抹莖幹等來防治地下害蟲。一些藥劑實驗中,辛硫磷、甲基異柳磷最為常用,效果也較明顯,還有二嗪農、敵百蟲速滅殺丁、林丹、艾氏劑、地蟲磷、呋喃啉、樂斯本硫雙威、毒死蜱、氟氯菊酯等。通過防治實驗和對金針蟲為害的系統觀察,明確金針蟲的發生時期,選擇合適的關鍵時期進行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