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粘蟲的結果 展開

粘蟲

粘蟲

粘蟲是一種昆蟲,為鱗翅目,夜蛾科。在中國除新疆未見報道外,遍布各地。寄主於麥、稻、粟、玉米等禾穀類糧食作物及棉花、豆類、蔬菜等16科104種以上植物。

幼蟲食葉,大發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因其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成為全國性重要農業害蟲。

2012年8月14日,全國粘蟲發生面積近5000萬畝,危害程度近十年最重。2020年9月15日,粘蟲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形態特徵


粘蟲
粘蟲
卵:長約0.5mm,半球形,初產白色漸變黃色,有光澤。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8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環境不同而有變化);在大發生時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線白色,亞背線與氣門上線之間稍帶藍色,氣門線與氣門下線之間粉紅色至灰白色。腹足外側有黑褐色寬縱帶,足的先端有半環式黑褐色趾鉤。
蛹:長約19mm,紅褐色,腹部5~7節背面前緣各有一列齒狀點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兩側的細短刺略彎。
粘蟲
粘蟲
成蟲:體長15~17mm,翅展36~40mm。頭部與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黃褐色、黃色或橙色,變化很多;內橫線往往只現幾個黑點,環紋與腎紋褐黃色,界限不顯著,腎紋後端有一個白點,其兩側各有一個黑點;外橫線為一列黑點;亞緣線自頂角內斜至Mz;緣線為一列黑點。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漸淡。

發生規律


黏蟲每年發生世代數因地區而異,東北、內蒙古每年發生2~3代,華北中南部3~4代,江蘇淮河流域4~5代,長江流域5~6代,華南6~8代。海拔1000m左右高原1年發生3代,海拔2000m左右高原則發生2代。

遷移特點


黏蟲屬遷飛性害蟲,其越冬分界線在北緯33°一帶,在33°以北地區任何蟲態均不能越冬。在江西、浙江一帶,以幼蟲和蛹在稻樁、田埂雜草、綠肥田、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在廣東、福建南部終年繁殖,無越冬現象。北方春季出現的在大量成蟲系由南方遷飛所至。黏蟲在我國東半部每年有4次大範圍的遷飛活動,具有2種遷飛方式。春季和夏季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或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遷飛;秋季回遷時,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地區,或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遷飛。

發生的關係


粘蟲
粘蟲
氣候因素對黏蟲的發生量和發生期影響很大,其中溫度和濕度關係尤為密切。春夏向北遷飛擴散時,主要受氣流冷暖交鋒的影響而造成黏蟲的為害程度不同。黏蟲各蟲態的適宜溫度在10~25℃之間,相對濕度在85%以上。產卵適溫為19~22℃,適宜相對濕度為90%左右,氣溫低於15℃或高於25℃,產卵明顯減少。總的來說,黏蟲是一種喜好潮濕而怕高溫和乾旱的害蟲,不耐0℃以下的低溫和35℃以上的高溫,高溫低濕不利於成蟲產卵、發育。但雨水多,濕度過大,也可控制黏蟲發生。另外,凡密植、多雨、灌溉條件好、生長茂盛的水稻、小麥, 或荒草多、大的玉米、高粱地, 黏蟲發生量多。小麥、玉米套種, 有利於黏蟲的轉移為害, 黏蟲發生較重。

種群分佈


粘蟲屬遷飛性害蟲,其越冬分界線在北緯33度一帶。在33度以北地區任何蟲態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帶,以幼蟲和蛹在稻樁、田埂雜草、綠肥田、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在廣東、福建南部終年繁殖,無越冬現象。北方春季出現的大量成蟲系由南方遷飛所至。成蟲產卵於葉尖或嫩葉、心葉皺縫間,常使葉片成縱卷。
在全國出現大規模爆發,2012年8月上中旬,三代粘蟲在華北、東北地區爆發成災。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天津、河北、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山西等8省市,發生粘蟲已超過5000萬畝,對農業影響巨大,13年同樣爆發部分省市同樣大面積爆發。

環境關係


粘蟲的發生數量與發生期影響很大。粘蟲適於溫暖高濕的條件,各蟲態適宜的溫度在10~25度之間,適宜的相對濕度在85%以上,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為15~30度,相對濕度為90%左右。濕度對卵的孵化影響較小,但對幼蟲的成活率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低齡幼蟲影響最大,在23度的適溫條件下,當相對濕度為80%、75及50%時,一齡幼蟲死亡率分別為23.3%、40%、81%
食料條件的影響:成蟲必須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類),卵巢才能發育成熟並正常產卵。粘蟲幼蟲食禾本科植物時發育快、蟲體重,羽化后產卵量大;食小薊和苜蓿的幼蟲發育慢,羽化為成蟲不能產卵。
栽培技術的影響:成蟲喜在潮濕、作物生長茂密的地塊產卵,田間雜草叢生的地塊產卵也多,因此,在密植、多肥、灌溉條件好、生長繁茂的小麥、穀子、水稻田或荒草多的玉米、高粱地里粘蟲發生較多。
天敵的影響:粘蟲的天敵較多,有蛙類、螞蟻、步行蟲、蜘蛛、草蛉、粘蟲絨繭蜂,粘蟲確須寄生蠅、索線蟲及粘蟲白星蜂姬等。

防治方法


方法介紹

(1)生物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夜蛾科)其成蟲交配產卵前需要採食以補充能量的生物習性,採用具有其成蟲喜歡氣味配比出來的誘餌,配合少量殺蟲劑進行生物誘殺。可以減少90%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量,大量誘殺成蟲可以大大減少落卵量及幼蟲危害。只需80~100米左右噴灑一行,大大減少人工成本,同時減少化學農藥對食品以及環境的影響。
(2)物理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多在禾穀類作物葉上產卵習性,在麥田插穀草把或稻草把,每畝(667㎡)60~100個,每5天更換新草把,把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燈等誘殺成蟲,壓低蟲口。
(3)根據預測預報,掌握在幼蟲3齡前及時噴撒2.5%敵百蟲粉或5%殺蟲畏粉,每畝(667㎡)噴1.5~2.5kg。有條件的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500倍液加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每每畝(667㎡)噴對好的藥液75kg。提倡施用激素農藥,每畝(667㎡)用20%除蟲脲膠懸劑10ml,對水12.5kg,用東方紅18型彌霧機噴灑。有條件的可用運-5型飛機進行超低量噴霧,每畝(667㎡)用20%除蟲腮1號膠懸劑10ml,對水0.5kg,適用於大面積聯防。
(4)防治粘蟲藥劑丁硫克百咸、辛硫磷雙甲脒單獨防治粘蟲時防效從高到低順序為辛硫磷大於丁硫克百威大於雙甲腺。丁硫克百威與辛硫磷以1:4混配,增效作用顯著。雙甲脒與丁硫克百威及雙甲脒與辛硫磷1:1混配有增效作用。

防治藥品

生物防治:利用其成蟲交配產卵前需要採食以補充能量的生物習性,採用具有其成蟲喜歡的食物配以少量化學農藥進行生物誘殺(bioattact)。類似食誘劑誘殺技術在新疆建設兵團第4師、第六師、第八師等地均有應用。
A、食誘劑按1:1或者其他比例按水配比,80米左右一行進行噴曬或者使用誘捕器進行安放使用。
物理防治:採用下列方法誘殺成蟲,壓低蟲口:
A、糖醋盆
B、楊樹枝把(成蟲白天隱蔽其中)
C、黑光燈
D、草把誘卵:自成蟲開始產卵起至產卵盛末期止,用穀草3根紮成小穀草把或用稻草把(每把十餘根)
插在 麥田誘卵。每畝地插10把,草把頂高出麥株15厘米左右,約5天換一把,將有卵的草把銷毀。
藥劑防治;在幼蟲低齡期,及時控制其為害,可選用下列藥劑噴霧防治:
A、5%抑太保乳油4000倍液
B、或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
C、或5%農夢特乳油4000倍液
D、或20%滅幼脲1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
E、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
F、或40%菊殺乳油2000~3000倍液
G、或40%菊馬乳油2000~3000倍液
H、或20%氰戊菊酯2000~4000倍液
I、或茴蒿素殺蟲劑500倍液
J、或使用金功(4%高氯甲維鹽)稀釋1000~1500倍噴霧,或10ml~20ml/15KG水進行噴霧。

新聞


受異常氣候影響,當前部分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呈加重發生態勢,東北和華北北部玉米產區粘蟲暴發危害,南方稻區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也偏重發生,對秋糧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監測,加大防控力度,強化措施落實,堅決打贏秋季病蟲防控攻堅戰,全力奪取秋糧豐收。
2012年入夏后,氣候極端異常,病蟲害偏重發生,特別是粘蟲在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天津等地暴發危害。截至8月14日,粘蟲發生面積近5000萬畝,嚴重發生面積650萬畝,發生面積之大、危害程度之重是近十年最重的。同時,南方中晚稻和東北一季稻區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發生程度也重於常年,已累計發生3億畝次。東北春玉米正處於抽雄至灌漿期,華北地區玉米正處於抽穗揚花期,南方中晚稻正處於分櫱拔節至抽穗期,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防控的重要時期。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奪取秋糧豐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