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山桂的結果 展開

山桂

植物界植物

山桂。因多生於山中,故稱山桂。又名鈍葉桂、假桂皮、土桂皮、老母豬桂皮、青樟木、抱木(雲南),梅宗英龍(雲南西雙版納傣語),大葉山桂、鴨母桂、鴨母楠、老母楠、香桂楠、山桂楠、山桂、奉楠、山玉桂(廣東),鈍葉樟。

形態特徵


山桂
山桂
小至大喬木,高5-25米,胸徑達30厘米;樹皮青綠色,有香氣。枝條常對生,粗壯,小枝圓柱形或鈍四棱形,干時紅褐色,初時被微柔毛,后變無毛。芽小,卵珠形,芽鱗密被絹狀毛。葉近對生,橢圓狀長圓形,長12-30厘米,寬4-9厘米,先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漸狹,硬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淡綠或黃綠色,多少帶白色,兩面極無毛,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側脈自葉基0.5-1.5厘米處生出,斜伸,與中脈直貫葉端,在上面略凹陷或凸起,下面明顯凸起,橫脈及細脈在上面不明顯,下面稍明顯,呈網狀,葉柄粗壯,長1-1.5厘米,腹平背凸。圓錐花序生於枝條上部葉腋內,長13-16厘米,多花密集,多分枝,分枝長約3厘米,總梗長7-11厘米,與各級序軸略被灰色短柔毛。花黃色,長達6毫米;花梗長4-6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被筒短,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6,卵狀長圓形,長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兩面被灰色短柔毛但頂端近無毛。能育雄蕊9,第一、二輪雄蕊長約3.5毫米,花藥卵圓狀長圓形,與花絲近等長,葯室內向,花絲無腺體,第三輪雄蕊長約3.7毫米,花藥較狹長,長圓形,長約1.7毫米,花絲扁平,長達2毫米,近基部有一對具長柄的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明顯,長3毫米,箭頭狀正三角形,具長柄。子房長圓形,長1.5毫米,花柱細長,長達3毫米,柱頭盤狀。果橢圓形,長1.3厘米,寬8毫米,鮮時綠色;果托黃帶紫紅,稍增大,倒圓錐形,頂端寬達7毫米,具齒裂,齒頂端截平;果梗紫色,略增粗。花期3-4月,果期5-7月。

主要價值


使用價值

本種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細緻,材質稍軟,中等重,加工容易,乾燥后稍有開裂,且會變形,含油份少,不耐腐,縱切面材色均勻,適於作建築、一般較好的傢具、農具等用材。
山桂
山桂

食用價值

葉、根及樹皮可提制芳香油。廣東海南群眾取其樹皮搗碎以作香粉。

藥用價值

【炮製】洗凈切片,陰乾或曬乾研粉,亦可鮮用。
【性味】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止血,接骨。用於胃寒疼痛,虛寒泄瀉,風濕骨痛,腰肌勞損,陽痿,閉經;外用治外傷出血,骨折,蛇咬傷。
【用法用量】乾粉3~5分,水沖服;或3~5錢,水煎服。外用鮮樹皮適量搗爛調水敷,或研粉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桂樹自古就被確認有藥用價值,《說文解字》解釋桂是“百藥之長”。《本草綱目》中引用《本經》的說法,認為桂的藥用價值為:“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葯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桂樹其花具有“生津、辟臭、化痰、治風蟲牙痛、潤發”等功效。功能主治,花: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用於牙痛,咳喘痰多,經閉腹痛。果:暖胃,平肝,散寒。用於虛寒胃痛。根:祛風濕,散寒。用於風濕筋骨疼痛,腰痛,腎虛牙痛。

栽培技術


播種、壓條、嫁接和扦插法繁殖。當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實生苗始花期較晚,且不易保持品種原有性狀。壓條繁殖,用於繁殖良種。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流蘇和白蠟等樹種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進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進行,也可在梅雨季節移栽,大苗需帶土球,種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陽光之下,不需遮蔭,冬季在一般室內即可安全越冬。病蟲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葉蜂、柑橘粉虱、蚱蟬等。
山桂
山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