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學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國立北平大學,是民國時期南京教育部設立的大學組合體,由隸屬於一個校名的五個學院構成,分別為:醫學院、農學院、工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

抗戰爆發后,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北平研究院等內遷西安,組成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后,國立北平大學未能復校,實際上,今西北大學即成為繼承其主體的惟一大學。

歷史沿革


1927年,北洋政府因為連年軍閥征戰,國庫空虛,且因為各大學科系重複設置,資源重複浪費,下令將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年尾國民政府北伐完畢,南京教育部計劃採取法國拿破崙時代之大學院制(拿破崙時代全法國只有一所帝國大學,該帝國大學除負責大學教育外,還身兼教育部功能,管理各級學校),將全國分為數個大學區,各設一所大學,先在北平,江蘇,浙江,廣州試辦,在北平,除先前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外,天津的北洋大學,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學亦在合併之列,預定組成國立中華大學,旋因北京大學抗議,改為組成國立北平大學。
在文化古城時期,北京地名改為“北平”,而且成立了一個“北平大學”。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北平大學”沒有了,消失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了解北平大學的人已經不多,青年朋友看書遇到這些舊事時,又常常把“北平大學”和北京大學混淆起來,這是不對的。因而介紹文化古城時期大學概況,在談完北大、清華、師大之後,接下來就應當把北平大學介紹一下。
要弄清北平大學,首先應該明確兩個問題,即一要明白北平大學是一個組合體,而且是一個十分鬆散的組合體,原不是一個學校,也不在一個地方,是一個時期,隸屬於一個校名的幾個學院。二要明白當時的歷史條件,學校制度。即大學體制,每個能稱作“大學”的高等學校,必須要有三個學院,而每個學院,又必須有三個以上的學系。而“大學文憑”與“學院文憑”,對於一個畢業生說來,不只是名義上好聽不好聽,而且在正式薪金待遇規定上,也大不一樣。因而把幾個學院組合起來,共同戴一頂“大學”的桂冠,而且又是“國立”的,這對學生、教員、校長說來,也都是各有利弊的。對學生說來,利多些;對各校校長說來,就不免還有不便之處。
北平大學是那幾個學院的組合體呢?即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這五個學院,各有各的校址,各有各的歷史。簡述之,即工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年,北洋政府初期叫“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後期叫“北京工業大學”,校址在西北城祖家街端王府夾道,清末由農工商部直轄,民國后改隸教育部。醫學院創建於民國元年十月,最早叫“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一九二四年改名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一九二七年改名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校址在和平門外后孫公園。農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一月,初名京師大學農科,後來改名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後來又改名為北京農業大學,校址在阜成門外羅道庄。法商學院是由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後來改名北京法政大學,以及其它學校法科、商科等合併組織起來的。歷史悠久的也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校址在國會街。女子文理學院原來是女子大學,校址在朝內大街北小街。另外後來北平大學在李閣老衚衕還有本部,也有不少學生。因此可以看出所謂“北平大學”是龐然大物的多元複合體,但其組織又是鬆散的,矛盾也是很多的,在它由成立到結束的不到十年中,鬧過許多學潮、新聞。要約略介紹其經過,還得要從歷史背景的演變說起。先引一小段文獻。一九三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劉半農先生寫的《五年以來》一文中道:
“那時國立九校還沒有合併,北平有九個國立大學校校長。私立大學也比現在多到一倍。卻因國立大學的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私立大學本無固定經費,以致北平的大學教育,整個兒的陷於不景氣的狀態之中,講堂老是空著,即使有教員上課,聽講者也不過二三子而已。牌示處的教員請假條,卻沒一天不擠的水泄不通。現在的北平各大學。雖然還沒有整頓到理想的境界,比到從前,已經大不相同了。”
這一小段文字,概括地說明了文化古城時期前一階段學校情況的變化。先說“那時”兩字,是指什麼呢?是指北洋政府的最後階段,在武力上,皖系失敗,直系疲敝,奉系較強,奉系軍閥張作霖得勢的時期,張學良為奉軍第三軍團長,張宗昌為奉第二軍團長,直系王懷慶為京師衛戍總司令,處決京報主筆邵飄萍、遞捕世界日報主筆成舍我,劉半農編副刊,為此也離家躲了起來……總之,這個“那時”是文化事業奄奄一息,十分恐怖的時期。那時的所謂“國立九校”,就是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工業大學、農業大學、法政大學、醫科大學、女子大學、藝術專科學校。這九所學校都由教育部撥款,因而謂之“國立”。其時尚有以“庚款”為經費的“清華”、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交通部辦的交通大學、財政部辦的稅務專門學校,這些學校各有專款,只叫“公立”或“部辦”,而不叫“國立”了。“清華”也直到後來,才加“國立”二字。
張作霖一九二七年六月,自稱安國軍大元帥,從北溝治順成王府設立大元帥府,來到中南海懷仁堂就職。儼然國家元首自居,因為他是想要作“大總統”的,先仿照孫中山先生的先例,稱為“大元帥”。潘復在張宗昌、孫傳芳推薦下組閣,任內閣總理,外交王蔭泰、內務沈瑞麟、財政閻澤溥、教育劉哲……這時張作霖下了一條特殊命令,讓劉哲執行,就是合併“國立九校”為京師大學校,以劉哲兼任校長,以胡仁源、張貽惠、毛邦偉、孫柳溪、林修竹等為各院院長。宣布了一系列的禁令:禁止使用白話文、禁止學生集會請願、教員缺課要扣發薪金、處罰學生可用戒尺打手心等等……北京學界一時籠罩在武裝力量壓迫的陰雲之下,著名學人紛紛離京南下,或出國考察,林語堂、魯迅等人,早在一九二六年夏、秋間已先後離京,胡適也已出國,顧頡剛一九二七年也已到了廣州中山大學,四月廿八日寫給胡適的通道:
“從仰之處知道先生將於四月底到上海,此信到時,想來先生已歸國了。我以十年來追隨的資格,摯勸先生一句話:萬勿回北京去。現在的北京內閣,先生的熟人甚多,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他們為張作霖辦事,明白是反革命。先生一到北京去,他們未必不拉攏,民眾是不懂寬容的,或將因他們而累及先生。”
從顧氏信中,可見當時北京學界的情況。張作霖作大元帥時,也正是北洋政府窮途末日,財政極端困難時期。他手下大將長腿將軍張宗昌霸佔山東、直隸(河北)兩省,一九二七年不到一年,用去五千多萬銀元軍餉,都是用公債、地畝捐、直、魯軍用票從農村敲詐來的,只供他揮霍,而兵士們照樣欠餉。張作霖的內閣只有八十萬行政費,他的總理兼財政總長把財政部的人員裁撤的只剩下二十人,成為笑話奇談,在行政費這樣緊的情況下,“國立九校”不合併沒有錢,合併了還是沒有錢,經費名義上有,但無錢發,只是“欠”著,這就是劉半農信中所說的“國立大學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的實際情況。
經費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北洋政府後期,因軍閥連年混戰,官僚貪污,錢都被打仗和貪污弄光了,教育經費,長期拖欠,絲毫沒有保證。北伐勝利,軍閥垮台,張作霖大元帥作不成了,匆匆離開北京,回東北老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南京派閻錫山軍隊接管京、津,宣布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在此新舊交替之際,北京各學校經費更無人來管。直到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間,才把經費來源具體落實,即李石曾與宋子文談判商定:由天津海關和長蘆鹽務署按月拔三十萬元,經北平各大學作為固定經費,這樣直到“七七”事變,北平幾所國立大學的經費,得到較長時期的保證,但這是與北平大學的建立,有直接關係的。其遠、近原因有如下述:
在北伐軍在長江流域節節勝利時,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即籌劃如何在軍事勝利之後,取得北方教育大權,便與張靜江吳稚暉等仿效法國大學區的辦法,在中國建立大學院、大學區。李石曾名煜瀛,“石曾”是字。是清代同治帝老師李鴻藻的第五個兒子,清末留學法國,加入了同盟會。在法國辦過“勤工儉學會”、“里昂中法大學”等,在政治上、教育界,以及興辦各種事業上,均有一定聲望。北伐時,已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南京政府成立之初,於一九二七年六月間,先設立了“大學院”,以蔡元培為院長,請了一些只發乾薪,不必上課、上班的教授,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魯迅日記》一九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記云:“下午收大學院泉三百,本月分薪水。”
同年六月,李石曾與易培基提出建議,改北京大學為“中華大學”,分設文、理、法、工、農、農六學院,北上接國立九校。后因北京大學師生堅決反對,通電抗爭。李石曾又建議因北京已改稱北平,便應改北京大學為北平大學。后又確定全國划四個大學區,北平、江蘇、浙江、廣州四區。以北平、天津、河北、熱河為“北平大學區”範圍。大學本部總管全局,管理各高校,各校合併統一稱為“北平大學”,下設學院,其計劃合併之學校及新名稱如下:
北京大學文學院、保定河北大學文科合併為“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大齊;
北京大學理學院改為“北平大學理學院”,院長王星拱;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法政大學、河北大學法科、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法學院”,院長謝瀛洲;
北京工業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工學院”,院長俞同奎;
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院長石樹德;
北京農業大學、河北大學農科合併為“北平大學農學院”,院長崔步瀛;
北京醫科大學、河北大學醫科合併為“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徐誦明;
北京師範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院長黎熙,后改張貽惠。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師範學院”,院長徐炳昶;
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改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
另北京俄文專科學校改為“俄文專修館”,北京大學預科改為“北平大學文理預科”,還有國學研究所,分別由段憩棠、劉復(半農)、沈兼士主持。
北平大學校長辦公處在中南海懷仁堂西四所,校長李石曾,副校長李書華,先是蕭瑜代理秘書長,後來由成舍我任秘書長,以上這些人選,不少都是留學法國的。
以上是最早“北平大學”的組織機構和人選。但這並未成為事實,因遭到強烈反對,不久就同“大學區”的實施失敗一樣,被迫取消了。後來“平大”即本文前面所說的各個學院了。
北京大學、師範大學護校成功,脫離“北平大學”自去恢復各自的老傳統,這些情況,在前面已作過介紹,不再贅述。剩下其它一些學院,仍用“北平大學”的名稱,但因各自原是獨立的,自有其歷史及人事基礎,勉強合併在北平大學的名義下,是困難重重、矛盾百出的。其中有幾件鬧的比較嚴重的事,分別略作介紹。
一是女子文理學院和法學院爭校舍案:
一九二五年五月間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因反對校長楊蔭榆,鬧的不可開交。以章士釗為總長的教育部下令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將改設女子大學,布告云:
“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業經令行停辦,派員接收到案,本部現將該校改設女子大學,籌備處正在積極進行……”
在女子大學開辦的同時,另一方面有教授和學生聯合抗爭,組織校務維持會,仍然繼續女子師範大學的名稱,一度在宗帽衚衕租房子臨時上課,后又回到石駙馬大街原址,這時章士釗等人已下台。但女子大學一方面,又不肯讓步,一些學生反抗女師大,兩次呈請警察廳驅逐女師大,發表宣言要索回校址。這樣在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之間,北京就有兩所女子高等學校:一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一是北京女子大學。到了“北平大學”時代,女子師範大學後來併入師範大學去了。女子大學就成了問題了。經過請願交涉,也是一次風潮,最後取得不拆校、不並校,保持原組織的勝利。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在“女子學院”一文中記這一段史實道:
“因為女子學院乃是後來改定的名稱,它的前身實在即是章士釗、任可澄在女師大的廢墟上辦起來的那個女子大學。……北京舊有的學校也經過了一番改組……大學各學院長乃由李石曾派下的國民黨新貴來擔任。經利彬做了理學院長,張鳳舉做了文學院長,但是他們卻不能一帆風順地到任,因為政府取消了北京大學的名義,北大出身的都很反對,而且有些人在國民黨政府里頗有勢力,所以這種氣勢是不可輕視的。因此北京男女師大及以農工各專科已經次第開學,北大的文理兩院拒絕新院長去接收,一直僵持著,院長不能到院倒已罷了,中間卻有第三者也吃了虧,這便是預備著歸併到北大文理兩院里去的舊女子大學學生了。因為當時有歷史的關係,既然不能把她們並在女師大,只得將她們分為文理兩組,併合到北大裡邊去,北大不能開學,所以她們也連帶的擱了淺。新院長聘定劉半農為國文系主任,溫源寧為英文系主任(余從略),預備先辦文學分院,給她們上課,校址設在西城根的眾議院舊址。但是劉半農辭不肯就,張鳳舉和我商量,叫我代理半農的主任職務,安排功課,我就答應了。隨後半農給我打電話來,說女子大學是我們所一向反對的。怎樣給他們去當主任?責備我不應該去;我當即答覆他,為什麼去不得?我還勸他自己去,可是他還是不同意,但是沒得話說了。後來他究竟去做了女子學院的院長,可是並不固執原來的意見了。這個機關起頭叫作文理分院,裡邊兩個院主任,分治其事,隨後在保存北京大學后,作為北平大學女子學院,又改為女子文理學院,但那時我卻不在那裡了。
“文理學院的開設是在眾議院舊址,那就是後來法學院的第一院,可能是一時借用的,可是法學院一再要求歸還,因為難找到適宜地方,遷延下來到第二年春天,那即是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也就是五四年的十年了。法學院終於打了進來,武力接收了校址,教員們也連帶的被拘了小半天,給我有寫一篇愉快的散文的機會?而學校卻因禍得福,將破爛的眾議院換得了一座華麗的九爺府,本是前清的舊王府,後為楊宇霆所得,女子學院由楊家以廉價租來的,至今巋然在朝陽門大街的北邊,是科學院的一所辦公地址。擔任過女子學院院長的有經利彬、劉半農、沈尹默,那是以北平大學校長兼任的,最後是許壽裳,隨後這學校即就沒有了。”
當時法政大學武力接收女子學院佔用的眾議院,似乎收復失地一樣,是十分熱鬧的一件新聞,周氏有一篇“在女子學院被囚記”專記此事,寫的十分有趣,無沖淡風而有辛辣味,是苦雨齋另一種風格的文字,在此未便多引了。當時被拘的教員除周氏外,尚有沈士遠、陳達、俞平伯、沈步洲、楊伯琴、胡濬濟、王仁輔、溥侗,以及唐趙麗蓮、郝高資二女士,這些人因被無理拘留,還特地去質問過北平大學副校長李書華,但無論怎樣逼,也沒有一句負責的話,如同泥塑木雕的菩薩,客人種種責難,主人還是畢恭畢敬的陪著,到深夜而無倦容,涵養功夫是十分了不起的……年代久遠,早成歷史,當時被拘的人,均凋謝殆盡,魯殿靈光,只剩下一位俞平伯老先生了。
其二在女子文理學院被武力接收校址事件而外,尚有“俄文專修館”一次波瀾,這原是外交部辦的一個學校,併入平大,開始仍叫原名,學生反對,要求升為學院,且反對李石曾派來的段憩棠接收,也鬧罷課,天天派代表請願,鬧到深夜,最終獲得解決,改稱為“北平大學俄文法政學院”,後來也沒有了,至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之際,只有“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了”。
另外的一些糾紛,也不必一一細述了。當時除“軍閥”之外,還有“學閥”的名稱,即憑藉教育界的勢力,掌握一些學校,操縱一些教員、學生,形成力量,興風作浪,你爭我斗,北平大學是幾個不同學校的組合體,所以大小爭鬥的事件更多,一九三二年六月間錢玄同寫給胡適的一封信,有幾句道:
“說也好笑:今午在一個地方吃飯,有人卒然問曰:北大鬧學潮了嗎?怎麼忽然登《晨報》停止招生呢?我聞而大驚,索《晨報》閱之,果見大學廣告,因有某君先入之言,竟對於那麼大的一個‘平’字熟視而若無睹,以至急急忙忙地打電話問你,豈不可笑!實在也因為這兩天我心亂急了,憤慨極了。常常想:平大要轟沈尹默,干師大底事;師大要易寅村等人做校長,又干平大底事!師大要易與平大驅沈,又干北大底事!而他們竟聯合戰線的那樣鬧,實在可恨之至……我只希望北大永保其不牽入此無聊之學潮中……”
從錢、胡信中,亦可見當時北平大學之混亂情況了。這種情況到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之後,相對穩定一些了。當時在國立各大學中,平大比較好考一些,在一九三五年時,其在校人數據資料記載,是這樣的:
李閣老衚衕北平大學本部學生一千六百餘名,和平門外后孫公園醫學院一百二十多人,阜外農學院二百二十多人,國會街法商學院五百一十多名,端王府夾道工學院二百八十多人,女子文理學院人數不詳。
北平大學幾年中還是培養了不少學生的。“七七”之後,內遷到西北,抗戰勝利,未能復校。工、農、醫三學院併入北京大學,國會街法商學院作為北京大學先修班,文化古城和“北平大學”均已成為歷史名稱了。
北平大學
北平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學院設置
北平大學幾個學院,實際是各自獨立的幾個學校,為了清楚,現把各院簡史略后,作為本文附錄:
法商學院
清末將大仆寺街進士館,改為法政學堂。民國元年,合併法政、法律、財政三校為北京法政專門學校,邵章首任校長。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北京國立法政大學,江庸任校長。十四年撥順城街虎坊橋參、眾兩議院舊址為校舍,大仆寺街原址設預科。民國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學,收編該校學生為俄文政法系。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法學院,謝瀛洲任院長,設法律、政治、經濟三系。民國二十三年合併商學院,改組為法商學院,白鵬飛任院長。
院系設置
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女子文理學院
工學院
校址在北溝沿祖家街端王府。光緒二十九年籌建京師高等實業學堂,於神機營分所建校舍,紹英為監督,分機械、電氣、礦學、化學四科,學生先補習二年,再轉入正科三年畢業。民國元,年,改為高等工業學校,校長洪(釒容),分機械、電氣、化學三科,后又增機織科。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工業大學,十三年開學,俞同奎任校長。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先為馬君武,後為張貽惠。
醫學院
最早為前清醫學實業館,地址在虎坊橋西北,正門在後孫公園,民國以後,湯樂和創辦醫學專門學校,後門在八角琉璃井。有解剖實驗室、化學實習室、病理組織實習室、內科檢查室、助產練習所。民國十三年改為醫科大學,洪式闢為院長。民國十七年後改為北平大學醫學院,徐誦明為院長。民國十八年撥背陰衚衕審計院舊址籌辦附屬醫院,是當時北平僅次於協和的一所設備較為完善的醫院。徐任平大校長后,醫學院院長吳祥鳳繼任。
農學院
前清宣統元年,學部奏撥望海樓附近羅庄官地一段,辦農科大學,民國元年,校舍落成。民國三年,改為農業專門學校。分農科、林科,有圖書館、林場。農科分農業經濟學、農業化學、植產學、牧學四門,林科分林政學、造林學、利用學三門。民國十一年,購南口三岔峪等處土地一千一百畝,籌建第二林場。民國十二年改組為農科大學,制定組織大綱,設農藝、森林、畜牧、園藝、生物、病蟲、農業、化學等系。溥儀未出宮前,把這裡賞了陳寶琛,陳寶琛在此請過客,作過詩。一下子成了農學院院址。偽滿溥儀又委託他的代理人要求收回。為此還鬧過交涉。民國十九年農學院增加預算。時許璇任院長。后劉運籌繼任。
女子文理學院
女子文理學院就是原來的北京女子大學,最初校址在石駙馬大街原女高師舊址,后租朝內大街孚王府,俗稱“九爺府”為院址。民國二十年改稱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二年後確定辦學規模五系二專修科。五系:哲學系、教育系、經濟系、數理系、化學系。兩專修科:音樂、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