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高校聯盟的結果 展開

高校聯盟

組織

高校聯盟,即大學聯盟,是若干所有著共同利益追求並且圍繞共同的戰略目標的高校,通過所在聯盟規則約束而建立的大學聯合體。“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已成為當今高校合作的主要源動力。

國內,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主體的高校聯盟有:九校聯盟(中國C9聯盟)、卓越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為主體的高校聯盟有:G7聯盟(國防七校)。以省屬高校為主體的高校聯盟: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全國地方高水平大學聯盟、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以全國範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政法院校組成的高校聯盟:立格聯盟。區域高校聯盟:七校聯合辦學、重慶市大學聯盟、秦皇島高校聯盟、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漢江流域大學聯盟、長安聯盟、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其他高校聯盟:全國文理學院聯盟。

國際上,世界一流大學的國家級高校聯盟有美國常春藤聯盟、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澳大利亞八校集團、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德國精英大學和TU9、日本學術研究懇談會和八大學工學系聯合會、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國際間高校聯盟有美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國際公立大學論壇、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國際科技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等。

直屬高校聯盟


九校聯盟9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高校聯盟,2009年10月啟動,聯盟成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共9所高校。[1]
九校聯盟形式類似於美國常春藤聯盟、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澳大利亞八校集團等,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優勢互補,被國際上稱為中國常春藤盟校。聯盟成立后展開了多項實質性活動,如互派交換生、召開研討會、開展暑期夏令營等。
2014年11月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正式參與C9聯盟活動。
C9(中國常青藤盟校)建立以來,肩負著打造中國教育品牌的使命,積極與世界著名高校進行學術和科學交流,獲得了國外教育界的一致認可。例如,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對於留學申請明確要求C9和其他985高校優先,再例如2016年澳大利亞的頂級名校墨爾本大學留學申請中對於C9高校學生優先錄取[2]。

卓越大學聯盟9校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卓越大學聯盟”是國內9所具有理工特色的重點綜合性大學組成的“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的簡稱。2010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在同濟大學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
秉持“追求卓越、資源共享”之原則,以共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為目標,開展全方位交流與合作。重慶大學於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卓越大學聯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北京聯盟12校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是我國進行全方位合作的高校聯盟之一。聯盟現有12所高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燕山大學。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都具有顯著的行業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群優勢,在其行業領域內處於“領頭羊”地位。聯盟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發揮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示範性集成應用方面的特色和優勢,
為持續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集成解決交叉領域和新興領域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力爭在國家支柱產業、戰略問題及工程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實質性突破和成果。

資源聯盟13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西南交通大學、長安大學、東華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是教育部直屬的部分原行業高校自願組成的校際合作組織。以“平等自願、互信互利、互相尊重、共同發展”為原則,將構建優質教育資源互利共享的合作機制,
實現資源共享、開放辦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儀器設備、圖書文獻資源等方面開展互利共享的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戰略聯盟,著力提升高校的創新力與競爭力,增強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立格聯盟8校

“立格聯盟”是全國政法類大學聯盟,成立於2010年5月,由英文“legal(法律)”音譯而來。為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甘肅政法學院共6所創始政法類高校,及後來加入的上海政法學院山東政法學院共同組成,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知名政法高校合作聯盟。
“立格聯盟”成員致力於為中國的“立格”作出貢獻,即一如既往地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擔當重任,努力奮鬥。同時,也為中國法學教育“立格”,即為法學教育的規範化、為中國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貢獻力量。

地方高校聯盟


中西部大學聯盟

南昌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廣西大學山西大學貴州大學內蒙古大學、海南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河北大學等14所大學,經多方徵求意見和反覆研究,根據國辦發[2016]37號文件精神,2016年7月6日決定將“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協作聯盟”更名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簡稱“中西部一省一校聯盟(Z14)”)。採用拼音字母“Z”的寓意為:中西部(ZXB,zhong xi bu)是共同背景,重點(ZD,zhong dian)是當前發展現實,中央(ZY,zhong yang)是支持主體,直屬(ZS,zhi shu)是發展願景。

地方綜合性協作

南昌大學、山西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新疆大學、鄭州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等九所院校組成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又稱地方C9,成立於1994年。
九所地方高校作為所在省區具有示範和引領作用的大學,有很多相似的方面,既擔負著創建高水平大學、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使命,又面臨著共同的良好發展機遇。2014年9月,第二十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新疆大學舉行。

高水平大學聯盟

全國地方高水平大學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f High-level Local Universities)2012年,北京工業大學與蘇州大學、上海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共同倡議成立。聯盟的性質是按照“平等、合作、互助、互惠”的原則,堅持“協同創新、科學發展”的理念,旨在推動地方高水平大學與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之間溝通交流,建立地方高水平大學彼此之間協同發展平台和機制。
促進地方高水平大學聯盟成員相互間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科學發展”,引領、帶動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應用技術大學聯盟

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以應用技術大學類型為辦學定位的地方高等學校發起成立的民間的、學術性機構和協作組織。聯盟致力於中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建設與發展,為地方高等學校轉型提供經驗和借鑒,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分類管理,完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聯盟在教育部指導下,與國外學術組織和機構開展合作、交流,推動國際合作‘由教育部推動,旨在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引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成立一年多來,已吸引101所高校正式加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說,要按照“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培養鏈”三鏈融合的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格局,加快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區域高校聯盟


武漢高校聯盟7校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組成的中國湖北省武漢地區七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之間實施的一種聯合辦學模式,成立於1999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所高校牽頭武漢地區其他5所高校根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相互促進的原則,各自拿出該校特色優勢專業聯合辦學,中國武漢地區重點大學之間的七校聯合辦學是中國大陸持續時間最長、實質性參與高校最多、合作範圍最廣、受益學生最多的一種聯合辦學模式。

重慶市大學聯盟

“重慶市大學聯盟”(UNIVERSITY ALLIANCE IN CHONGQING)地處全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重慶直轄市,由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語學院等六所高校聯合發起並成立。
重慶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依據自願、平等、合作、發展的原則創建大學聯盟,旨在促進成員高校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充分發揮和利用聯盟成員學校的特色和優質辦學資源,開展互補性合作,提升各聯盟成員的教育質量、辦學水平與社會聲譽,推動聯盟成員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大學聯盟,將有助於共同應對未來的變革與激烈競爭以及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需求,探索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中的新制度,實現區域聯盟跨越式新發展。

大別山高校聯盟

2015年7月12日,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在信陽新縣成立,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7所本科、14所專科高校加入聯盟。由信陽師範學院倡議成立,黃岡師範學院、皖西學院等大別山革命老區區域內的21所高校積極響應。聯盟成立大會上,與會高校共同發表了“大別山宣言”,號召聯盟成員單位全面加強區域內高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增強內生動力,提高辦學水平,不斷提升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聯盟成立后每年將舉辦一次年會或論壇,就區域內高校發展展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研討。
據悉,2015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為具體落實《規劃》,進一步匯聚老區高校資源,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促進《規劃》在老區落地生根,信陽師範學院發起成立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

漢江流域大學聯盟

2015年11月8日,由湖北文理學院牽頭倡導,來自陝西、河南、湖北三省的11所高校,正式成立漢江流域大學聯盟。聯盟內各校教師互聘,可跨校授課,各校學生可相互交流聽課,學分互認。
根據聯盟章程,陝西理工學院安康學院南陽理工學院湖北醫藥學院等11所高校,將聯合培養學生,促進在校學生在聯盟單位之間的跨校交流與培養,實行校際學生交流。
此外,聯盟內的11所高校,除圖書文獻、實驗設備等領域的資源共享外,在考取研究生、國家層面的教學競賽及教改研究中,也將加強合作,以推進聯盟成員之間文化、藝術、體育等資源共享,相互開放校園。

長安聯盟

2017年5月17日,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郵電大學聯合成立陝西高校“長安聯盟”。今後這5所高校的10萬多名大學生可前往任意一所大學,跨校選修學分、攻讀輔修專業,同時,5所高校的各類教學資源和教師資源均可實現開放共享。
據介紹,“長安聯盟”通過深化合作,不斷拓展合作內容,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協同解決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使各校資源優勢有效放大,加快學科、專業、人才和成果等四個一流建設。
據悉,聯盟各高校將從4個方面加強全面的戰略合作。一是聯合培養,充分發揮現有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優勢,為其他高校學生提供跨校、跨專業學習機會。二是資源開放,聯盟高校積極推進圖書資料、學術講座、學科競賽、在線課程、實驗室等教學科研資源共享。三是協同創新,聯盟高校通過多種合作形式,充分聚合優質資源,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推進協同創新。四是師資互聘,聯盟高校的師資在人事關係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在教學、科研領域實行互聘共享。

自主招生


北約聯考11校

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華約聯考7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
2014年12月,教育部出台《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意見》,著力解決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等問題。2015年起,自主招生也由試點高校單獨組織,不得採用聯考方式。這意味著,往年部分高校組成的“綜合性大學聯盟高校”、“高水平大學聯盟高校”和“卓越大學聯盟高校”的筆試聯考將全部取消。

世界一流大學


國家級高校聯盟

美國常春藤聯盟
美國常春藤聯盟
美國常春藤聯盟
美國常春藤聯盟的成員有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高校有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布里斯託大學、華威大學、伯明翰大學、利茲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謝菲爾德大學、諾丁漢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利物浦大學、卡迪夫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杜倫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約克大學。
澳大利亞八校聯盟
澳大利亞八校聯盟
澳大利亞八校聯盟
澳大利亞八校聯盟,又稱澳洲大學八校聯盟,是由澳大利亞頂尖的八所大學所組成的高校聯盟。其成員包括墨爾本大學、蒙納士大學、悉尼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西澳大學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巴黎工程師集團
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
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
巴黎高科12所學校其成員均為百年老校。它也被譽為法國社會高級管理決策人員和高級工程師的搖籃。長老當屬國立橋路學校,已有257年的歷史,是世界第一所土木工程大學。巴黎高科12所學校的誕生都是為了適應各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有的創建於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有的創建於法國工業革命期間,有的創建於工業革命后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作為12所重點院校的聯合體,巴黎高科已經成為法國精英教育的代名詞。
日本學術懇談會(RU11)
日本學術懇談會(RU11)
日本RU11
學術研究懇談會,簡稱RU11,是日本的一個大學聯盟組織。該聯盟由11所專註於科學研究和培養高水平人才,並正在世界參與激烈學術競爭的日本頂尖研究性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組成。現成員有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九州大學、筑波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
韓國聯盟SKY
韓國SKY天空聯盟,又稱“一片天”,由首爾地區的三所著名研究型大學組成,即國立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

國際高校聯盟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簡稱APRU,是由環太平洋地區各國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組成的高校聯盟。聯盟成立於1997年,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州大學四所大學的校長共同發起。其宗旨是為成員大學建立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平台。聯盟成員高校有:
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智利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名古屋大學、大阪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馬來亞大學、蒙特瑞科技與高等教育學院、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奧克蘭大學、菲律賓大學、遠東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台灣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俄勒岡大學、南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
21世紀學術聯盟
21世紀學術聯盟
21世紀學術聯盟
21世紀學術聯盟,簡稱AC21,於2002年6月24日在名古屋大學主辦的國際論壇上由該校發起成立。該聯盟致力於通過組織間的協作,以開展各類教育、研究及地區合作活動,進而推動教育和科研的發展,從而為國際和地區社會作出貢獻。該聯盟成員校包括:阿德萊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開姆尼茨工業大學、弗萊堡大學、卡渣瑪達大學、名古屋大學、寮國國立大學、斯坦陵布希大學、朱拉隆功大學、泰國農業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
國際研究大學聯盟
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哥本哈根大學、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
國際科技大學聯盟
如同美國與世界六大發達國家組成G7“七大工業國”,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印度孟買印度理工學院,這七所大學,組成G7“國際科技大學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簡稱GlobalTech)。
世界大學聯盟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卑爾根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加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利茲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南京大學、奧斯陸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南安普頓大學、悉尼大學、多倫多大學、烏得勒支大學、華盛頓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約克大學、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美國大學協會
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亦翻譯為北美大學協會、北美大學聯盟)是由美國和加拿大的主要研究性大學(60個美國大學和2所加拿大大學)組成的一個組織。它是由14所授予博士學位的美國大學於1900年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統一博士學位的標準。是一個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群體。該協會以提升大學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水平為宗旨。
國際研究大學聯盟
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英文: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簡稱IARU),在2006年1月13-14日的首次聯盟大學校長會議上正式成立。IARU是由一些具有相同的國際視野和相似價值取向的大學組成的一個聯盟,致力於為未來世界培養領導人才。這個聯盟將為加強在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鋪平道路。作為一個由10所國際領先的研究密集型大學組成的合作組織於2006年一月建立。該聯盟由10個成員組成。

中外聯盟


中歐精英大學聯盟

中歐精英大學聯盟項目(TANDEM)由歐盟資助,包括9所中國成員大學和11所歐盟大學。主要專業領域包括農業科學、建築學、城市和區域規劃、工程、技術、數學、信息、自然科學等。
中國成員大學(9所)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歐盟成員大學(11所)
巴黎中央理工大學、里昂中央理工大學、南特中央理工大學、里爾中央理工大學、馬賽中央理工大學、馬德里理工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米蘭理工大學、法國高等電力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中歐工科大學聯盟

中歐工程教育平台成立於2010年9月4日。由教育部與歐洲工程教育研究聯盟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首屆“中歐工程教育研討會”,2010年9月4日上午在同濟大學中法中心拉開帷幕。
歐洲13所高校:瑞典皇家工學院、芬蘭阿爾託大學、瑞士洛桑高工、德國卡爾斯魯爾大學、德國達姆斯達特理工大學、荷蘭愛英特霍芬理工學院、比利時魯汶大學、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學、法國格勒諾布爾理工學院、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西班牙埃塞得商學院
中國18所高校: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俄新聞教育聯盟

中俄新聞教育高校聯盟成立於2016年7月9日,該聯盟旨在聯合培養國際化傳媒人才,將圍繞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機制體制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等課題,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方向上做深入探討。
中國高校(21所)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黑龍江大學、新疆大學、暨南大學、重慶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新疆財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
俄羅斯高校(14所)
莫斯科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喀山聯邦大學、烏拉爾聯邦大學、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伏爾加格勒國立大學、遠東聯邦大學、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南聯邦大學、沃羅涅日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文全稱,簡稱“阿斯圖”)是中俄兩國工科精英大學在自願基礎上結成的非營利性組織,是我國“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框架下高等教育領域有效交流平台。
中方成員(18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大學;
俄方成員(18所)
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阿穆爾國立大學;遠東聯邦大學;伊熱夫斯克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汽車公路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學;莫斯科國立電子信息技術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國立科學與技術大學);彼爾姆國立科研理工大學;俄羅斯國立石油天然氣大學;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學與光學研究型大學;太平洋國立大學;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烏拉爾聯邦大學;南烏拉爾國立大學。

中俄經濟大學聯盟

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是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共同牽頭,與一批專業特色相近的中國和俄羅斯優秀大學共同建立的非營利的非政府機構,是我國“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框架下高等教育領域有效交流平台。

中俄教育高校聯盟

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由6所中國教育類高校和6所俄羅斯教育類高校組成,2014年4月18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正式宣布成立。
中國6所高校分別為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大學。
俄羅斯6所高校分別為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車裡雅賓斯克國立師範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師範大學、雅羅斯拉夫國立師範大學、莫斯科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