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裕

高能物理學家

張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曾用名張少岳,生於福建惠安,高能物理學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張文裕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3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張文裕主要從事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張文裕
張文裕
1910年1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
1927—1931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畢業。
1931—1935年,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教員;1933年獲碩士學位。
1935—193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
1938—1939年,任四川大學教授。
1939—1943年,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南開大學教授。
1943—1949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帕爾麥(Pa1mer,現改名為亨利)實驗室教授。
1949—1956年,任美國普度大學物理系教授。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研究室主任。
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
1961—1964年,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組長。
1964—1973年,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兼宇宙線研究室主任。
1973—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1978—1984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主任。
1979年起,任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第一、二屆中方主席。
1984年起,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1992年11月5日,在北京病逝。
個人履歷
1934年他考取“英庚款”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該校卡文迪什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該實驗室主任、著名物理學家E.盧瑟福(Rutherford),具體指導他工作的是C.D.埃里斯(Ellis)。他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從事核反應研究,驗證了N.玻爾(Bohr)的液滴模型,發現了(γ,n)(γ,2n)及16O(n,p)16N過程。
1937年國內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日本侵略軍大肆屠殺,無惡不作,這些消息在英國報紙上均有詳細報道。當時在劍橋的幾個中國同學義憤填膺,迫切要求回國參加抗日。張文裕寫信給“英庚款”董事會,申請提前回國參加抗日。董事長朱家驊回信說,回國可以,但必須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他又向劍橋大學研究生院提出提前考試的要求。盧瑟福對他的要求很不以為然,但張文裕仍然堅持,校方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論文很快就通過了,基礎課的考試卻進行了兩次。
1938年春天,通過了考試,但頒發博士證書的典禮卻要等到夏天才能進行。為了回國后能參加抗戰工作,張文裕利用這段時間,經國內防空學校教務長介紹,到柏林AEG工廠自費學習探照燈技術。10月底結束學習回到劍橋,立即動身?籃?內回國。他原希望能到“防空學校”工作,以便直接為抗戰服務。到了貴陽,才知道防空學校已遷至桂林。在貴陽等了40多天,得到的回信卻是“請另高就”。因此張文裕於1939年2月去四川大學任教,正值期末大考,看到一些學生作弊,校方不予制止,他憤而應南開大學之聘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在昆明這段時間,他講授的原子核物理課程得到學生們的好評。講課之餘還儘力創造條件,做些研究工作。但當時物價飛漲,師生們食不果腹,教學和科研工作十分困難。張文裕當時還到雲南大學兼課,生活仍十分困難。報國無門,他感到失望。1943年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張文裕赴美國繼續從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學。
普林斯頓大學帕爾麥(Palmer)實驗室(后改名為亨利實驗室)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實驗室之一,許多美國老一輩著名物理學家曾在這個實驗室工作過。19431949年,張文裕在這個實驗室工作了7年,做了兩方面研究工作:一是與S.羅森布魯姆(Rosen-blum)合作建造了一台α粒子能譜儀,並利用這套儀器測量了幾種放射性元素的α粒子能譜;二是進行μ子與核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μ介原子,從而開創了關於奇異原子領域的深入研究。
1950—1956年,張文裕轉到美國普度(Purdue)大學工作。這期間他系統研究了海平面的大氣貫穿簇射,並對Λ°奇異粒子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指導研究生研究宇宙線引起的高能核作用,並利用高能加速器進行粒子物理以及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張文裕積極準備回國,但因夫人王承書臨近分娩而稍有耽擱。當時,張文裕由於參加了“全美中國科學家協會”的籌建,後來又擔任了協會執行主席,因此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注意。為了避免糾纏,不少朋友勸他們夫婦加入美國籍,但他始終堅定地說:“要入美國籍,何須到今天!我們生為中國人,回國的信念是不會變的。”1956年張文裕夫婦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帶著6歲的兒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以後,張文裕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稱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宇宙線研究。他提出在雲南落雪山宇宙線高山站增建一個較大的雲室組,以便利用中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宇宙線研究在國際上取得領先地位。在蕭健、力一、霍安祥等努力下,建成了大雲室組,並利用它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宇宙線研究人員。這個大雲室組至今一直是國際上最大的雲室組之一。
1957年12月,張文裕受中國科學院委派去斯德哥爾摩參加楊振寧李政道諾貝爾獎受獎儀式;1958年,去日內瓦參加第九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
1961年,張文裕受中國政府委託,前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接替王淦昌教授的工作,擔任該研究所的中國組長,領導一個聯合研究組,負責組織和領導中國在該所工作的科學家。
1964年從蘇聯回國以後,他一直致力於發展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及高能實驗物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3年起,張文裕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78年5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中美簽定高能物理合作協議,每年召開一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委員會會議,檢查上一年協議執行情況,並商定下一年合作協議。張文裕擔任第一、二屆中美高能物理會議中方主席。1984年以後,他因健康原因,不再在第一線工作,改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回國以後,他一直是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文裕主要從事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驗證了N.玻爾的液滴模型。發明了多絲火花計數器。20世紀40年代後期進一步研究確定子和原子核沒有強作用,並在子吸收的研究中確證了子的存在,從而開拓了奇異原子物理研究領域。在超子與核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的奠基性工作、籌建高山宇宙線實驗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 研究領域&研究成果
張文裕畢生獻身於科學研究和中國的高能物理事業。在放射性同位素、宇宙線大氣簇射和奇異原子研究以及多絲火花計數器的發明方面做出開創性的貢獻。尤其在μ子吸收的研究中確證了μ原子的存在,從而開拓了奇異原子物理研究領域。
1943年秋,張文裕接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再次遠涉重洋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專門從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學,繼續致力探索微觀物質世界的奧秘。1947年,張文裕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almer實驗室根據鉛、鐵和鋁箔停止μ子的實驗,證明μ子被核俘獲后在定態軌道躍遷,同時發射1—5MeV低能光子。實驗表明μ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取代核外電子而在軌道上繞核旋轉,從而以實驗發現了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原子,國際上稱之為“張原子”和“張輻射” 。
1956年回中國后,他推動雲南落雪山宇宙線實驗站的擴建,與肖健共同領導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雲室組,做出了高水平的物理工作,培養了一代宇宙線研究者。20世紀60年代初,張文裕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所利用加速器進行高能物理實驗,他把當時已知的重子共振態歸納成核子和超子的激發態,提出了一個重子能級躍遷圖,並在Λ0超子和核子散射研究方面做出了貢獻。
1972年,以他為首的18位科學家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建造高能加速器,開展高能物理研究。1981年,張文裕親自主持了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建設調整方案的論證。他徵求和聽取了中國國內外高能物理學家的意見,在確定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以及對撞機的物理目標和能區選擇上起了關鍵作用。
● 主要論著
W.Y.Chang(張文裕).Air-earth electrical current measurement of at- mospheric conductivify.B.S.thesis in Yenching,University,Peipi
W.Y.Chang.Some thermomagnetic electrical and the rmomechanic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iron.M.S.thesis in Yenching University,1
W.Y.Chang and William Band.Thermomagnetic hysteresis in steel.Proceedings of Physical Society of London,1933,45:602.
W.Y.Chang and C.S.Wang(王承書).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atmospheric potential gradient at yenching[J].中國物理學報,1934,1:93.
W.Y.Chang and Y.M.Hsien(謝玉銘).Electrical insulation of baked soapstone[M].中國化學學會志,1935,Ⅲ:183.
W.Y.Chang.Some properties of baked soapstones.Science,1935,83:376.
J.R.S.Waring and W.Y.Chang.The formation of radio-phosphorous(30P).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36,A157:65.
W.Y.Chang and A.Szalay.The formation of radio-aluminium28Al)and the resonance effect of Mg25.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
Resonance effect of nuclear transmutations and formation of radioactive is otopes.Adissertation submitted by W.Y.Chang.Jesus Col
W.B.Lewis,W.E.Burcham and W.Y.Chang.α-Particles fromthe radioactive disintegration of a light element.Nature,1937,139:24.
w.Y.Chang,M.Goldhaber,R.Sagane.Radioactivity produced bygamma rays and neutrons of high energy.Nature,1937,139:962.
C.L.Smih and W.Y.Chang.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nge- distribution curve of the radioactive α-Particles from8Li.Procee
C.S.Wang(Mrs.W.Y.Chang)and W.Y.Chang.Analysis ofbeta-disintegration data,PartI.The sargent curves and fermi K.U. The o ies of be
14 W.Y.Chang and C.S.Wang.Analysis of beta-disintegration data, PartⅡ.The probability of beta-disintegr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W.Y.Chang.The regularities in energy levels of 1ight nuclei.Phys.Rev.,1944,65:352.
W.Y.Chang and S.Rosenblum.Two simple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cyclotron(vertical)magnetic field with high accuracy.Review of
W.Y.Chang and S.Rosenblum.A simple counting system for alpha ray spectra an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Po alpha-particles.Phys.
W.Y.Chang.Short-range alpha-particles from Po.Phys.Rev.1945,67:267.
S.Rosenblum and W.Y.Chang.A simple counting system for alpha- ray spectra.Phys.Rev.,1945,67:58.
W.Y.Chang.A study of the alpha-ray spectra by the cyclotron magnet. Phys.Rev.,1945,67:589.
W.Y.Chang.A study of the alpha-particles from Po with a cyclotron- magnet alpha-ray spectrograph.Phys.Rve.,1946,69:60.
W.Y.Chang.Low energyalpha-ray spectra and mechanism of alpha- decay.Phys.Rev.,1946,69:254.
W.Y.Chang.Low energy alpha-particles from radium.Phys.Rev., 1946,70:632.
W.Y.Chang.Alpha-ray spectra of RaC and RaC'.Phys.Rev.,1948, 74:1195.
W .Y.Chang and T.Coor.Alpha-rayspectra of RaTh,Th and ThC'.Phys.Rev.1948,74:1196.
W.Y.Chang.Search for heavy particles from stopped mesons.Phys. Rev.,1948,74:1236.
W.Y.Chang.Evidence of low energy gamma-rays(1—5MeV)from stopped negative mesons.Phys.Rev.,1949,75:1315.
W.Y.Chang.A cloud-chamber study of meson absorption by thin Pb, Fe and Al foils.Rev.of Modern Physics,1949,21:166.
W.Y.Chang and J.R.Winckler.Cloud-chamber equipment for study of infrequent cosmic-ray processe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1949,20:276.
W.Y.Chang.Further experiments on sea-level mesons stopped at thin Pb foils.Phys.Rev.,1949,76:170.
W.Y.Chang.Further experiments on slow μ-mesons stopped at thin Al foils.Phys.Rev.,1950,79:205.
G.Del Castilloand W.Y.Chang.Study o f shower sproduced in lead, carbon and beryllium.Phys.Rev.,1951,81:323.
W.Y.Chang,G.Del Castillo and Leon Grodzins.Penetratingshowers produced in beryllium at sea level.Phys.Rev.,1951,84:582.
W.Y.Chang and G.Del Castillo.Penetrating showers produced in car- bon and lead at sea level.Phys.Rev.,1951,84:584.
W.Y.Chang,G.Del Castillo and Leon Grodzins.Further 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sea-level penetrating showers.Phys.Rev.,1953,89:408.
L.Grodzins,G.Del Castillo and W.Y.Chang.On the two-particle showers from Be.Phys.Rev.,1953,90:361.
W.Y.Chang.Sealevel mesons stopped in thin Pb and Al foils.I,pos sible emission of charged nuclear particles and related events.Phys. Rev.,1954,95:1282.
W.Y.Chang.Sea-level mesons stopped in thin Pb and Al foils.Ⅱ,low energy(1—5MeV)gamma rays.Phys.Rev.,1954,95:1288.
G.Del Castillo,A.Snyder,L.Grodzins and W.Y.Chang.Nuclearinteraction of sealevel cosmicray particles with carbon and lead.Phys.Rev.,1955,98:1163.
Ishwar C.Gupta,Allen L.Sny der and W.Y.Chang.Further resultsfrom the study of Λ°-particles.Bulletin o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1956,Ⅱ(I):186.
I.C.Gupta,W.Y.Chang and A.Snyder.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I,classification.Phys,Rev.1956,100:1264.
A.Snyder,W.Y.Chang and 1.C.Gupta.Double-plate cloud-chamberstudy of Λ°particles.Ⅱ,mean decay times of θ and Λ°particles.Phys.Rve.,1956,100:1264.
Ishwar C.Gupta,W.Y.Chang and AllenL.Snyder.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results.Phys.Rev.,1957,106:141.
A.Snyder,W.Y.Chang and I .C.Gupta.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Mean lifetimes of θ and Λ°particles.Phys.Rev. 1957,106:149.
張文裕.由宇宙線(1011-1014eV)引起的高能核作用[J].物理學報,1961,17:271.
O BoзMожHой CxeMе Обpазования Λ-ιиιιронов Чeре:Йзобаpы В л р-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x ПpиЗн epияx7-8BeV,B.Ф.Bишнeвский,ДуЮaHъцай,B.И.Mороз,A.B.HикитиH,Ю.A.Троян,Ц зян Ⅲаоцзюнъ,ЧжaнBзнъюй,Б.А.IIIaхбазян,Янъу-гyан,жЭTФ,1964,46:232.
К Bопроcy О ПpиMеHиMости Изо6aрHой Mодeли ОбpазоваHия ΛΓипeроHов Вπ- р-Взaи Mодействияx,
B.Ф.ВишHeвский,Д y ю aHь-цaй,В.И.Мороз,Λ.B.Hикитин,ю.
A.Tpoян,ЦзянШао-цзюнь,чжан Взнь-юй,Б.A.Шax6азяH,Я ньy-Гуан,Я ДЁPHАЯфИЗИКA,1965,1(6).
張文裕.“基本粒子”的實驗研究近況[J].物理學報,1965,21:1831.
У пpyгоe PacсеяHиe Λ-Г и п eронов Со Cред HиM ИMпул ъсоM2.7г/cHa Протонах,B.Ф.BишHeвский,Д уюань-цaй,B.И.Mороз,А.B.HикитиH,Ю.A.TрояH,Цзян Шaо-цзюH6,ЧжанBЭнъ-юй,Б.A.Шaxбазян,янъy-гуаH,Я Л ЕРHАЯ ФИЗИКA,1966,3(4).
人才培養
● 主講課程
在西南聯大,張文裕開設核物理課程,名稱是“天然放射性和原子核物理”。當時的中國大學能開出這樣課程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因此特別吸引人。上這門課的研究生和助教包括楊振寧、唐敖慶、李政道等。
● 碩士培養
碩士培養情況
名稱作者學位授予單位學位名稱導師姓名
小型多步雪崩室的試製、測試及雪崩機制的初步探討張良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張文裕 
榮譽表彰
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社會任職

張文裕是中國物理學會1932年創立時的首批會員,曾任副理事長。1956年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曾擔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的副主編、主編。他還曾任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第一任理事長。他也曾擔任第一、二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中方主席。張文裕是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個人生活


1910年1月9日,出生在福建省惠安縣一個沿海山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家中只有幾畝薄田和一家中藥店。兄弟姐妹八人幾乎無人識字。由於祖父的寵愛和親朋老師的關照,排行老四的張文裕唯一幸運地被送去讀書。先在村旁的私塾念了兩年,以後又上了四年小學。小學畢業后,他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學。但因兄、姐相繼夭折,父親要他回家幹活幫助養家。在小學老師和親友的勸說和資助下,才勉強同意他繼續上學。靠著學校的獎學金和張文裕自己教小學及其他勞動所得,念了三年半中學。中學尚未畢業,由於反抗家庭的包辦婚姻,張文裕帶著培元中學校長許錫安的推薦信,隻身來到北京燕京大學。在謝玉銘教授的幫助下,經過補考,張文裕被破格錄取,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張文裕一面讀書,一面找些零活干,掙錢養活自己並交學費。這期間他幫老師改過卷子,給別人補過課,在學校農場、果園當過小工,到內蒙古開渠工地幫助測量等。

受委派賀李楊獲獎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李政道和楊振寧意外地發現了祝賀的人群中有自己在西南聯大物理系的老師張文裕教授。原來,張文裕教授是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派,代表新中國專程前來向他們表示祝賀的。那時候,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沒有加入美國籍(他們是60年代入籍的),他們的護照還是由當年的中國政府簽發的。所以嚴格來說,“1957年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很確切,“美籍華裔科學家”應該改為“旅美中國科學家”。

人物評價


張文裕是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畢生致力於核科學研究和教學,有多項重要發明和發現,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發現μ介原子,開創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視實驗科學,重視實驗基地的建設,為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核科學領域培養了大批人才。
張文裕十分愛護學生、後輩,熱心幫助他們成長。對於年輕科研人員,他總是耐心地指導他們;對於年輕人提出的新的科學想法,他都給以熱情鼓勵,積極指導。他鼓勵年輕人總結工作,寫成專著,熱情為他們寫序言,給以推薦。有時外單位的科研人員來找他寫序,他也熱情幫他們審核書稿,認真寫出序言。他還應報刊的邀請,為青年人寫文章談學習問題,談治學經驗。總之,他把培養年輕一代作為一個老科學家應盡的責任。

社會任職


張文裕曾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的主編、副主編。張文裕曾任第二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張文裕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他是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的第一任理事長,1985年後被選為名譽理事長。此外,他還是中國核學會的名譽理事。

人物紀念


泉州培元中學“張文裕科學實驗樓
張文裕的母校泉州培元中學將圖書樓命名為“張文裕科學實驗樓”,由中科院資深科學家嚴濟慈教授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