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納粹德軍的戰略戰役軍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在東線蘇德戰場上部署的三個主要的集團軍群之一,創建於1941年6月22日。中央集團軍群原先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攻下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它參加了東線除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外的大部分決定性戰役。在蘇聯開始反擊后,中央集團軍群漸漸崩潰,被切割成若干的小型軍事單位,在1944年蘇聯發動的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被徹底擊潰,在1945年1月25日被包圍在柯尼斯堡口袋后,中央集團軍群改名為北方集團軍群,以A集團軍群改名為中央集團軍群繼續戰鬥,直到在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攻勢中徹底消亡。

簡介


中央集團軍(德語:Heeresgruppe Mitte)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戰略戰役軍團。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由B集團軍群司令部改組組建。司令博克(1941.6—1941.12)、克盧格(1941.12—1943.10)、布施(1943.10—1944.6)、莫德爾(1944.6—1944.8)和萊因哈特(G.H.Reinhardt,1944.8—1945.1)。初轄第四、第九集團軍和第二坦克集群、第三坦克集群,共34個步兵師、9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旅,系進攻蘇聯的主力軍團。集結在戈爾達普(Foan)至符洛達伐(BлOдaBа)一線。戰爭初期分南、北兩路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對蘇軍實施鉗形突擊。1941年8月,分別派出第二和第三坦克集群協同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作戰。同年9月~1942年4月,轄第二、第四、第九集團軍和第二、第三、第四坦克集群,兵力增至74個半師(內含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進行莫斯科會戰。1943 年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爾後在蘇軍打擊下一再敗退。1945年1 月改編為北方集團軍群。同年1月26日以A 集團軍群改編重建。司令先後為約瑟夫·哈爾佩(1945.1—1945.1)和舍爾納(1945.1—1945.5),轄2個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配置在維斯瓦河至奧得河之間。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主力被蘇軍擊潰,後退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內,1945年5月被蘇軍殲滅。

創建


中央集團軍於1941年6月建成,由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

下轄部隊

集團軍指揮部
第537信號團
德國第2裝甲集群(海因茨·古德里安)
第12軍:第29摩托化師,第31、第34步兵師;
第24摩托化軍:第1騎兵師,第4、第3裝甲師,第10摩化師;
第46摩托化軍:第10、武裝黨衛隊第2“帝國”裝甲師,“大德意志”裝甲步兵團;
第47摩托化軍:第17、第18裝甲師。
德國第3裝甲集群(赫爾曼·霍特
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被俘的士兵
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被俘的士兵
第5 軍:第5、第35、第161步兵師;
第6 軍:編有第6、第26步兵師;第39摩托化軍:第7、第14、第20裝甲師,第20摩托化師;
第57摩托化軍:第12、第19裝甲師,第18摩托化師。
德國第4集團軍(貢特爾·漢斯·馮·克盧格)
直轄第255、267、293步兵師,第286警衛師。
第7軍:第7、第23、第258、第268步兵師,第221警衛師;
第9軍:第17、第137、第263、第292步兵師;
第13軍:第78步兵師,第26摩化師;
第43軍:第131、第134、第252步兵師;
第53軍:第45、第52、第167步兵師。
德國第9集團軍(阿道夫·施特勞斯)
直轄第102、第900步兵師,第403警衛師。
第8 軍:第8、第28步兵師;
第30軍: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師;
第42軍:第87步兵師,武裝黨衛隊通信師。

歷任指揮官

歷任指揮官
歷任指揮官
費多爾·馮·博克元帥(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
京特·馮·克魯格元帥(1941年12月至1943年10月)
恩斯特·布施元帥(1943年10月至1944年6月)
瓦爾特·莫德爾元帥(1944年6月至1944年8月)
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上將(1944年8月至1945年1月)
費迪南德·舍爾納元帥(1945年1月至1945年5月)

參加戰役


巴巴羅薩行動
戰原本的計劃是要快速攻克蘇聯和烏克蘭的東方領土,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里,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的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裝備老舊和戰術不佳的蘇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由於嚴酷的寒冬而攻勢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造成納粹德國最終戰敗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東方戰線,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莫斯科戰役
熱澤夫戰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柏林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