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迪南德·舍爾納

德國陸軍元帥

費迪南德·舍爾納(Ferdinand Schorner,1892年6月12日——1973年7月2日),男,出生於慕尼黑,德國陸軍元帥。

1941年任山地師師長,參加入侵希臘的行動。1942年任第19山地軍軍長,進犯蘇聯北極地區的摩爾曼斯克。1943年任駐烏克蘭第40裝甲軍軍長。1944年先後任陸軍總司令部國社黨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1月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4月任陸軍總司令,晉陞元帥。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青年時代曾在巴伐利亞的皇家近衛步兵團服役1年,以後在慕尼黑的大學里攻讀哲學和近代語言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以中士候補軍官的身分報名參了軍。
1914年11月晉陞為預備役少尉。
二戰中的費迪南德
二戰中的費迪南德
1915年隨德國的阿爾卑斯山軍參加了多洛米特的戰鬥。次年6月,因負傷住院治療。當他所在團開往羅馬尼亞途中經過慕尼黑時,他未獲出院許可就歸隊了。在戰鬥中,因率領一個加強連成功地阻擊了羅馬尼亞第1軍團主力而嶄露頭角。
1917年因帶領自己的連隊突破托爾門攻佔了考洛夫拉特峰而名聲大震,並因此獲得普魯士高級勳章。
1918年3月被吸收為現役軍人並晉陞中尉。大戰結束后,任第21步兵營連長。
1922年通過了軍區的考試,調任第19步兵營連長。
1923年發生了希特勒啤酒館暴動。奉命參加了這場鎮壓暴亂的行動。這以後,曾任阿爾卑斯山軍隊中的意文翻譯和德累斯頓步兵學校的戰術教官,並晉陞為上尉。
1934年調任參謀本部外國陸軍司的少校組長。
1937年調任山地第98團團長,兩年後晉陞為上校。

山地將軍

日常照
日常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最初幾天,在倫貝格地域,德軍與波蘭軍隊進行了十分激烈的戰鬥。波蘭軍隊為制止德軍的進攻。奪回戰爭主動權,對各高地上的德軍發起了輪番猛攻。德軍山地第98團和第99團的部分部隊,在第98團團長舍爾納率領下,以頑強的抵抗頂住了波蘭軍隊的攻勢,並在這位團長的果斷指揮下向攻勢趨緩的波軍發起了突擊,將當面擁有優勢兵力的波軍擊潰,還抓獲了不少俘虜,繳獲了不少槍炮、彈藥、物資。波蘭戰役結束后,他因指揮作戰有功而晉陞少將。
1941年4月6日德軍對希臘發動了進攻。率領一支德軍山地師參加了希臘戰役,他指揮部隊在梅塔克薩斯防線與希臘軍隊激戰。這裡是希臘和保加利亞邊境的著名要塞,構築在便於防守的地形上,工事堅固。希臘軍隊在全線堅守,特別是在斯特魯馬河一線的防守最頑強。儘管德軍使用了大量俯衝轟炸機重炮和坦克,希臘軍接連幾天勇敢地擊退了德軍的衝擊。舍爾納的山地師打得特別激烈,終於在4月7日突破了防線,隨即以迅猛的行動追擊希臘軍隊和英國遠征軍
4月20日率部追擊到了塞爾莫皮萊山口的堅固築壘地域,越過了塞爾莫皮萊河,在山口與扼守的英國遠征軍的後衛部隊進行了戰鬥,擊潰了英國人。24日取得勝利的德軍山地部隊登上了奧林匹斯峰和阿克洛波里斯峰,舍爾納的師首先在峰上升起了德國國旗。因功而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
蘇德戰爭爆發后,接替迪特爾將軍擔任第19山地軍軍長職務。在任軍長期間,被晉陞為山地步兵上將,堅守在摩爾曼斯克戰線的正面。

納粹死黨

1945年3月底以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正面平靜了一陣。由於他的判斷,蘇軍的下一次攻擊將在他的對面展開。4月6日德軍防守柏林的維斯瓦集團軍群預備隊中的快速兵團有一半轉隸舍爾納指揮。他還被希特勒授了鑽石雙劍銀橡葉騎士十字勳章,並被晉陞為陸軍元帥,以表彰他卓越的作戰指揮成績。同時,希特勒任命他為“阿爾卑斯山要塞”總司令,但蘇軍的下一次攻勢卻是柏林。4月29日希特勒自殺前夕,任命他為德國陸軍總司令。
在工作
在工作
舍爾納在希特勒自殺后,所有戰線的戰事都已逐漸平息的局勢下,仍不可思議地希望繼續作戰。鑒於德軍在各條戰線均已潰敗,又不想讓各集團軍無條件投降蘇聯人,他決心經過捷克向巴伐利亞作有秩序的撤退。5月3日派他的參謀長納茨梅爾將軍乘飛機到弗倫斯堡接受關於自己部隊而後行動的指示,帝國新任元首鄧尼茨表示希望他們能實施退卻。大撤退直到5月7日德國新政府宣布休戰時才結束。
舍爾納下令他手下的3個集團軍向分界線“有組織地大逃亡”,逃往美軍的佔領區。但是,由於蘇軍坦克已越過埃爾茨山脈到達波希米亞,阻擋了部分德軍的退路。而美國人也強迫德軍縱隊停止前進,並把他們趕回臨時營地,隨後把這些營地交給了蘇軍。舍爾納的計劃破產了。
依照投降規定,舍爾納自5月9日零時起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揮權力。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指揮組分成若干小組越過了國境線。舍爾納搭乘小飛機飛到蒂羅爾去尋找古德里安。但古德里安已被美國人逮捕。於是,他於5月中旬前往德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駐地向美軍投降。5月底,他被引渡給了蘇聯人。
舍爾納在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集中營經過短時期的停留後,就於1945年8月被關進了蘇聯監獄。
1947年被送進莫斯科的盧比揚卡國家監獄。在那裡,他一年只能得到20次放風的機會。1949年又被轉移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監獄,後來又轉送到布吉爾斯克“歐洲地區”監獄。
1952年被判處25年徒刑,在弗拉基米爾“政治監獄”監禁了兩年多。
1955年元月18日舍爾納被送到東柏林,受到了蘇聯佔領區的紅十字會長路德維奇,德國統一社會黨工作人員格斯納和前德軍將領代表團的歡迎。稍後,蘇聯大使普什金的代表來通知他,已經為他辦好了居留佔領區的手續。
在東柏林約翰大飯店的歡迎宴會上,前德軍將領拉特曼勸誘舍爾納留在東德。元月26日烏布利希也派代表出面邀請舍爾納留在蘇占區。舍爾納堅決地拒絕了邀請,並回到了慕尼黑。
慕尼黑法院檢察官發布公告,搜集舍爾納的罪行材料。告發材料如雪片般飛來。舍爾納被判處4年徒刑。

軼事典故


文一

1944年3月獲得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並調任陸軍總司令部的“國家社會主義指揮部”主任這個後來遭到許多人非難的職務。實際上,他剛到任不久,就同國社黨的書記長馬丁·鮑曼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舍爾納任該職14天後,就晉陞成為一級上將,又升任成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總司令(該集團軍群駐克里米亞、羅馬尼亞及喀爾巴阡山地區)。可渭破格提拔,青雲直上。
舍爾納上任后的第1個任務是把部隊撤過德涅斯特河。正當德軍準備放棄敖德薩時,突然遭到蘇軍猛烈的突擊,德軍在季利古爾河的防禦被突破,預定的退卻變得極為困難。舍爾納當機立斷,命令在德涅斯特河停止退卻,馬上進行防守作戰。在他有效的指揮下,德軍頂住了蘇軍的突然打擊。有組織地完成了退卻,最後一批部隊還在退出敖德薩時,於4月9日徹底破壞了一切重要軍事設施。但是克里米亞德軍第17集團軍的退卻卻非常倉猝,在蘇軍的猛攻下。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損失慘重。第17集團軍在堅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從4月15日開始並持續3個星期與蘇軍不斷激戰,蘇軍在強大航空兵和炮兵支援下,逐漸把頑抗的德軍各師逼到舊堡壘線,5月7日夜間,蘇軍猛烈的強攻開始,直持續到第2日傍晚,突破了德軍最後的抵抗,攻佔了城市和港口,徹底殲滅了德軍第17集團軍,俘虜了10萬人。接著蘇軍深入羅馬尼亞境內,並進至匈牙利東部邊界。
舍爾納將自己集團軍群的新編第6、第8集團軍及編進其中的羅馬尼亞部隊撤至多瑙河下游及巴爾幹半島的接近地,構築了沿德涅斯特河下游並經雅西喀爾巴阡山伸延的防線。他抓緊時間讓部隊進行十分需要的喘息和休整,把坦克師普遍撤到後方進行補充,對步兵的補充卻只能是儘力而為,因為兵員極度缺乏,彈藥通常只勉強夠用。希特勒於5月中旬責成東線德軍“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扼守所佔領的地區”。
7月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約翰內斯·弗里斯納上將同希特勒在撤退問題上發生了長時間爭論,爭論的結果,是舍爾納與他互換了位置。這可能是在以前的戰鬥中,舍爾納在希特勒的心目中留下了“中流砥柱”的好印象。這位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官,手拿拐杖、身穿大褲腿褲子、常戴一副太陽鏡指揮他紀律嚴明的部從作戰,他以勇敢、果斷成為德軍中的傳奇式人物,被希特勒讚揚為“果敢而不怕危機的指揮官”。
舍爾納新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后,希特勒給他的命令是:應在原來的陣地作戰,直到南面新調來的兵力組成強大坦克集群。舍爾納下屬的兩個集團軍司令向他指出,勉強恢復的防禦如沒有坦克師,就抗不住俄國人的突擊。實際上,坦克師的抽調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地拖延下來,因為不斷發生新的危機,這些危機沒有坦克是無法對付的。
面對只有22個疲憊和潰敗中的德軍師,卻要對抗蘇軍100個裝備精良的滿員師;以1輛德國坦克對抗10輛蘇軍坦克,炮兵和彈藥的比例懸殊更大的局面,舍爾納決心仍然必須沿納爾瓦河及在楚德湖地區扼守戰線。這時,他收到“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的大批勸降信,但絲毫不為所動。可是其毗連西德維納河的南翼部隊,在蘇軍猛攻下不得不正向西北方向退卻。7月27日陶格夫匹爾斯失守,8月11日前該部隊退到葉卡布皮爾斯、古爾貝內、佩齊雷、楚德湖一線。
在西德維納河以南,蘇軍利用在這裡防守的德軍弱點,向西北方向和西方實施深遠突擊。7月29日蘇軍經包斯卡和葉爾加瓦進抵圖庫姆斯附近的里加灣,切斷了北方集團軍群向東普魯士退卻的道路。舍爾納只能在西德維納河以南留下的大登陸場掩護里加和自己集團軍群的後方。
在西北方向,蘇軍的先遣隊已進至庫爾謝奈、希奧利艾以西地區。情況嚴重,德陸軍參謀總長古德里安立即重提了撤退北方集團軍群的問題,但是遭到希特勒最激烈的反對。希特勒幾天後要求立即再調一個坦克師經圖庫姆斯附近德軍經過反突擊打開的缺口馳援北方集團軍群(早在這之前已根據他的命令空運了一個步兵師歸舍爾納調遣)。他寧可聽任北方集團軍群重新遭到合圍,也不願改變以坦克加強該集團軍群的打算。而北方集團軍群遭到合圍的威脅在隨後幾日確實已越來越明顯。
在整個2月份,蘇軍在該集團軍群東翼對其實施了最猛烈的進攻。儘管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同第18集團軍在普斯科夫湖西岸的聯繫被蘇軍切斷,該集群仍在舍爾納的命令下扼守著納爾瓦地峽。蘇軍經佩喬雷向沃魯進攻,於8月14日奪取了沃魯。幾天後,他們強渡了連接普斯科夫湖與楚德湖的狹窄支流,並使這一突擊與南面的包圍相結合,開始從東面和南面威脅塔爾圖。舍爾納指揮所屬部隊進行了困難而又頑強的抵抗,直血戰到月底,塔爾圖才失守,隨後這一方向上他就再也無能為力了。

文二

蘇軍8月份在西德維納河以北的里加方向,又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實施了另一次突擊。舍爾納的防線在這裡差不多是沿著整條葉卡布皮爾斯一古爾貝內鐵路伸延。蘇軍在該地段中央的馬多納地域進行了幾個星期的衝擊,但被舍爾納的抗擊制止了。
9月初,蘇軍準備著手突破里加以南的德軍防禦。舍爾納為減輕蘇軍對在此防守的德軍第16集團軍的壓力,指揮早巳組織好的德軍坦克集群在葉爾加瓦以西突然對蘇軍進行了迅猛的反衝擊,並取得了很大成功,將一部分蘇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擊潰。
9月20日希特勒把涅曼河與里加之間的作戰指揮權全部交給了舍爾納,並把坦克第3集團軍也轉隸給他。這樣其實是把納爾瓦以西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統統交給了舍爾納的北方集團軍群。舍爾納似乎成了希特勒在東線作戰中的救星,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在從芬蘭戰線得到了援兵后,又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恢復了進攻(參見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9月15日蘇軍突破了德軍防禦,開始從北翼沿芬蘭灣推進,21日攻克塔林,兩日後攻克帕爾季斯基,使德軍喪失了兩個海軍基地。另一部蘇軍兵力轉向西南,24日進至里加灣東岸的派爾努。
舍爾納此時視察了德軍接合部的情況,並同各指揮官商量之後決定放棄北波羅的海地區。但希特勒拒絕了舍爾納的建議,並命令死守到最後一個人。舍爾納親自到最高統帥部陳述理由也無濟於事。在前線處於緊急關頭的時刻,他徑自命令撤出了部隊。
當蘇軍奪取了哈普薩盧后,著手攻佔達格島、蒙島和厄塞爾島時,島上兩萬多德軍面臨覆滅的命運,希特勒3次嚴詞拒絕了舍爾納放棄島嶼的請求。之後舍爾納沒有再去請求,毅然決定全部撤出這些部隊。結果德軍冒著蘇軍航空兵猛烈的突擊而上船下海,雖被擊沉了幾艘運輸船,畢竟大部分人員脫離了險境。
10月10日蘇軍一部進抵東普魯士邊界,另一部進抵波羅的海沿岸的小港帕蘭加。於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終於被徹底切斷。15日左右,經過激烈巷戰,里加落入蘇軍手中(參見里加戰役)。
希特勒不斷收到舍爾納讓他命令北方集團軍群向東普魯士退卻的請求,舍爾納還派他的參謀長到大本營向希特勒當面陳述請求的理由,但這都未能使希特勒定下應該定下的決心。他聲稱,他希望很快能改變形勢,那時庫爾蘭集團(北方集團軍群)將是他討俄國人實施翼側突擊不可缺少的兵力。於是,該集團軍群只好留在一個大基地內(該基地右面在利耶帕亞以南約30公里處與波羅的海毗連,左面與圖庫姆斯以北的里加灣相接,中央突出到馬熱伊基亞伊以東地域)。
1945年1月希特勒把維斯瓦河慘敗的罪責都推到A集團軍群司令官約瑟夫·哈爾佩上將身上,於是,舍爾納又接任了哈爾佩的職務。他原來的職務由洛塔爾·倫杜利克上將繼任。
舍爾納接受新的任命於1月20日開始指揮A集團軍群后,他的A集團軍群在1月25日改稱中央集團軍群(原中央集團軍群改為北方集團軍群。原北方集團軍群改為庫爾蘭集團軍群)。他面臨的是蘇軍正向奧得河推進,其坦克部隊已進抵布雷斯勞以東的舊德國邊界。舍爾納命令第17集團軍在上西里西亞工業區與蘇軍展開了頑強的搏戰,直到2月中旬,該集團軍面臨被圍殲的威脅時,才被迫奉舍爾納的命令撤到奧得河對岸。舍爾納丟掉了上西里西亞工業區,也就丟掉了德國在武器裝備方面支撐長時間繼續作戰的最後可能性。
舍爾納曾希望瓦爾特·內林將軍和迪特里希·馮·紹肯將軍指揮的德軍兩個軍在布雷斯以北制止蘇軍經奧得河實施突擊,命令這兩個軍清除蘇軍在施泰瑙附近的登陸場。他命令內林將軍率部在奧得河西岸對蘇軍登陸場實施正面衝擊,命令紹肯將軍率部南下從後方衝擊施泰瑙的蘇軍。但這兩位將軍拒絕執行命令,只是稍稍派部隊試著攻擊了一下蘇軍后就退過了奧得河西岸。
舍爾納的武器彈藥極度缺乏,他向上提出了要求。但武器彈藥部長阿爾貝特·施佩爾和交通部長代表多普米勒都對他說整個情況相當嚴重,明確告訴他局勢已無可挽回。
在蘇軍的猛攻下,德軍在布里格與袼洛高間的奧得河防禦終於在2月里崩潰。布雷斯勞和袼洛高遭到蘇軍合圍,舍爾納一邊把逐漸開到的新銳兵力投入戰鬥和扼守奧珀倫,一邊指揮集團軍群緩慢向西南和向西退卻。3月初,雖然德軍在舍爾納的率領下由格爾利茨地域向東實施了強力的反突擊,但還是被蘇軍壓迫到蘇台德山脈,而且只能使用由捷克通到這裡的一些小鐵路支線維持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