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脈
奇經八脈之一
帶脈,經穴名。出《靈樞·癲狂》。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之會。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布有肋下神經和肋下動、靜脈。帶脈主治痛經,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疝氣,腰痛,及子宮脫垂,盆腔炎等。直刺0.8—1寸。
帶脈。帶,指束帶。本經屬足少陽膽經在季脅下1.8寸,為帶脈經氣所過處,主治婦女經帶疾患,故名。
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處。
有腹內、外斜肌,腹橫肌。淺層布有第9、10、11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9、10、11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動、靜脈。
1. 月經不調、帶下、經閉、小腹痛等婦科病證;
2. 脅痛,腰痛。
斜刺0.8—1寸。
現代常用於治療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帶狀皰疹等。
健脾利濕,調經止帶。
足少陽、帶脈之會。
經絡
經脈
十二經脈 | 十二經別 | 十二經筋 | 十二皮部 |
---|
十二經脈 | 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
---|
奇經八脈 | ▪ 督脈▪ 任脈▪ 沖脈▪ 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蹺脈 |
---|
絡脈
十五絡脈 | ▪ 手太陰絡脈▪ 手少陰絡脈▪ 手厥陰絡脈▪ 手太陽絡脈▪ 手陽明絡脈▪ 手少陽絡脈▪ 足太陽絡脈▪ 足少陽絡脈▪ 足陽明絡脈▪ 足太陰絡脈▪ 足少陰絡脈▪ 足厥陰絡脈▪ 任脈之絡▪ 督脈之絡▪ 脾之大絡 |
---|
足少陽膽經
▪ 瞳子髎 | ▪ 聽會 | ▪ 上關 | ▪ 頷厭 |
▪ 懸顱 | ▪ 懸厘 | ▪ 曲鬢 | ▪ 率谷 |
▪ 天沖 | ▪ 浮白 | ▪ 頭竅陰 | ▪ 完骨 |
▪ 本神 | ▪ 陽白 | ▪ 頭臨泣 | ▪ 目窗 |
▪ 正營 | ▪ 承靈 | ▪ 腦空 | ▪ 風池 |
▪ 肩井 | ▪ 淵液 | ▪ 輒筋 | ▪ 日月 |
▪ 京門 | ▪ 帶脈 | ▪ 五樞 | ▪ 維道 |
▪ 居髎 | ▪ 環跳 | ▪ 風市 | ▪ 中瀆 |
▪ 膝陽關 | ▪ 陽陵泉 | ▪ 陽交 | ▪ 外丘 |
▪ 光明 | ▪ 陽輔 | ▪ 懸鐘 | ▪ 丘墟 |
▪ 足臨泣 | ▪ 地五會 | ▪ 俠谿 | ▪ 足竅陰 |
奇經八脈
督脈 | 任脈 | 沖脈 | 帶脈 | 陰維脈 | 陽維脈 | 陰蹺脈 | 陽蹺脈 |
---|
針灸學·相關科技名詞
▪ 經絡學 | ▪ 腧穴學 | ▪ 刺法灸法學 | ▪ 針灸治療學 | ▪ 實驗針灸學 |
▪ 經絡現象 | ▪ 循經感傳 | ▪ 經絡診斷 | ▪ 經脈循行 | ▪ 腧穴 |
▪ 腧穴特異性 | ▪ 腧穴定位法 | ▪ 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 | ▪ 骨度折量定位法 | ▪ 指寸定位法 |
▪ 同身寸 | ▪ 中指同身寸 | ▪ 拇指同身寸 | ▪ 橫指同身寸 | ▪ 經穴 |
▪ 經外[奇]穴 | ▪ 阿是穴 | ▪ 特定穴 | ▪ 背俞穴 | ▪ 募穴 |
▪ 原穴 | ▪ 絡穴 | ▪ 五輸穴 | ▪ 井[穴] | ▪ 滎[穴] |
▪ 輸[穴] | ▪ 經[穴] | ▪ 合[穴] | ▪ 郄穴 | ▪ 八會穴 |
▪ 八脈交會穴 | ▪ 交會穴 | ▪ 下合穴 | ▪ 中府 | ▪ 雲門 |
▪ 天府 | ▪ 俠白 | ▪ 尺澤 | ▪ 孔最 | ▪ 列缺 |
▪ 經渠 | ▪ 太淵 | ▪ 魚際 | ▪ 少商 | ▪ 商陽 |
中醫基礎理論
▪ 整體觀念 | ▪ 天氣 | ▪ 地氣 | ▪ 氣立 | ▪ 天人相應 |
▪ 辨證論治 | ▪ 理法方葯 | ▪ 標本 | ▪ 陰陽 | ▪ 陰陽學說 |
▪ 陽氣 | ▪ 陰氣 | ▪ 生之本 | ▪ 陰陽對立 | ▪ 陰靜陽躁 |
▪ 陽化氣 | ▪ 陰成形 | ▪ 陰陽互根 | ▪ 陰陽消長 | ▪ 陰陽轉化 |
▪ 重陽必陰 | ▪ 重陰必陽 | ▪ 陰平陽秘 | ▪ 五行 | ▪ 陰陽自和 |
▪ 五行學說 | ▪ 木 | ▪ 火 | ▪ 土 | ▪ 金 |
▪ 水 | ▪ 木曰曲直 | ▪ 火曰炎上 | ▪ 土爰稼穡 | ▪ 金曰從革 |
▪ 水曰潤下 | ▪ 五時 | ▪ 五方 | ▪ 五行相生 | ▪ 母氣 |
▪ 子氣 | ▪ 母病及子 | ▪ 子病及母 | ▪ 木生火 | ▪ 火生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