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肌痹的結果 展開
- 肌痹
- 著痹
肌痹
肌痹
肌痹為五體痹之一,凡風寒濕、熱毒等邪侵淫肌肉,閉阻脈絡,氣滯血瘀,出現一處或多處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縮,疲軟無力,手足不隨,謂之肌痹。肌痹主要包括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無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或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病。
● 英文名稱:Flesh impedime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素問·長刺節論》)
● 風寒濕熱毒邪入於肌肉筋脈,以對稱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縮,伴眼瞼紫紅色癍疹等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肌痹,指風、寒、濕、熱、毒邪入於肌肉筋脈,以對稱性近端肌肉疼痛、乏力、麻木,或有肌萎縮,伴有眼瞼紫紅色斑疹等為主要表現的痹病。屬於五體痹之一,五體痹是按五體部位分類的一組痹病,包括皮痹、脈痹、肌痹、筋痹、骨痹,五體痹之間有其共同特點,發病部位均為五體組織,是痹病常見的病變部位。
● 肌痹發病一般較急,男女均可發病,但女性較多,多於長夏季節發病。
● 以四肢肌肉酸脹、疼痛、無力為主要表現,或惡風寒,繼則肌肉萎縮,甚則失用,影響肢體活動。
● 外因為風寒濕邪痹阻肌腠、脈絡,內因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不能榮養肌腠。肌痹的主要病機是病邪痹阻肌腠,肌肉失養。
● 肌痹有虛實之分,實者多為寒、濕、熱、毒和痰瘀之邪,虛者多為脾胃氣血虧虛,病久則氣血虧虛,痰瘀內生,痹阻肌肉,以致虛實夾雜之證。
● 現代醫學中,皮肌炎、多發性肌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重症肌無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等,可歸為肌痹範疇。
● 痿證:痿證與肌痹均可見肌肉無力、萎縮。但痿證多因內傷,肌痹多因外感;痿證無疼痛癥狀,肌痹可見肌肉疼痛;痿證多起於下肢,肌痹多見於四肢近端肌肉;痿證以肌萎縮、肌無力為主,肌痹以肌萎縮較輕。
● 脈痹:以風寒濕邪阻滯血脈,以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痹等為主要表現。肌痹以對稱性近端肌肉疼痛、乏力、麻木,或有肌萎縮,伴有眼瞼紫紅色斑疹等為主要表現。
● 基本治則為祛邪通絡、宣痹止痛。可隨證選用天麻丸、五痹湯、細辛湯、神效黃芪湯等方。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受風寒濕邪。
● 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
● 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