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放

開國少將

劉放(1909年—1985年),原名劉乾元,別名劉震。出生於滎陽喬樓蔡寨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部長。

人物生平


7歲,跟祖父讀四書五經。
14歲,考入縣立高小,后因家貧而輟學。
1924年1月,在鄭州豫興隆鐵鋪當學徒,每天挑水、做飯、擦鐵皮,常挨打受罵,逼使劉放不得不考慮擺脫這種艱難的處境。劉放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學校醫院當看護、文書。
1929年7月,學校改編為教導師后,任醫院軍需書記、司葯。
1930年初,任軍醫。
1930年10月,馮玉祥在蔣閻馮戰爭中失敗,在向山西撤退,途經焦作時,他又參加了這支部隊的第二十六軍。
1931年12月14日,進攻紅軍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軍一萬七千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率領下,於江西寧都舉行起義。劉放隨部隊一起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被分配到紅五軍團後方醫院,從此劉放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進入設在寧都縣的紅軍衛生部衛生學校學習。
1933年4月畢業后,歷任紅5軍團後方醫院醫生、紅3軍團4師10團衛生隊隊長、紅3軍團衛生部醫務訓練隊隊長、紅一方面軍兵站醫院醫務科科長、紅軍總衛生部科長。他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參與了遵義、水口戰鬥和四川會衛戰鬥,一直到達陝北參加了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劉放任八路軍一一五師衛生部醫務主任、衛生部副部長、山東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兼山東衛生分校校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解放東北時,他還參加了臨江戰役。
1950年10月,任東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
1951年11月,調任軍委空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後勤部第一副部長。
1955年,第一批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列席波蘭航空醫學會議。
他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

人物事迹


在物資極其匱乏的長征中,他隨軍轉戰千山萬水,利用戰鬥間隙醫傷治病;他在惡劣的環境中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為傷病員送上體貼人微的關懷:他依靠各種因陋就簡的方式,挽救了無數紅軍官兵的生命,忠實履行著“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的崇高職責……
1953年1月,劉放檢查志願軍空軍參戰部隊衛生工作情況后,發現飛行員普遍有程度不同的飛行疲勞現象,具體表現為食欲不振、睡眠不好、體重減輕、體質下降等。他十分著急,趕快向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作了彙報。劉亞樓馬上召開空軍黨委會研究此事,會議當即決定:從今往後,飛行員每年療養1個月;平均每天保持不少於30分鐘的體育鍛煉時間;在食物的攝取上,堅持營養第一兼顧口味的原則,給每個空勤灶配備營養護士,講究營養衛生。劉放提出了在國界渡口設立強有力的醫院,對前方傷病員先進行清潔處理、再分類往醫院送的意見受到了上級的重視,從而克服了輕重不分,傷病不分的現象。

所獲榮譽


1955年,劉放第一批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劉放將軍事迹被收錄河南省軍區、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的《當代河南將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