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無課程

空無課程

1979年,美國美學教育家、課程論專家埃利奧特·W`.艾斯納提出,包括兩個維度:一個是學校應該重視卻忽視的智力過程,另一個是學校課程中應該有卻沒有的內容和科目。

簡介


1979年,美國美學教育家、課程論專家埃利奧特·W`.艾斯納(Elliot W.Esiner)在《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中提出了“空無課程”的概念,並作出如下定義:一種未曾提供給學生的選項;學生或許從不知曉、更不太可能用到過的觀點;一種並非屬於他們自身智能的理念或技能。
空無課程,就是指學校中應該有卻沒有的可能,包括智能和內容或科目兩部分。

理論內容


“空無課程”(thenull curriculum)是美國著名美學教育家、課程論專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的概念,是思考課程問題的一個獨特視角。
我們在思考課程問題的時候,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學校和社會在課程變革中選擇了現有的課程並將之制度化,而排除了其他的課程?那些被學校和社會在課程變革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排除於學校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艾斯納稱為“空無課程”。有些“空無課程”是學校和社會出於某種需要而有意識排除的,也有些“空無課程”是由於習慣勢力的影響未意識到其價值而導致的。
艾斯納從心智過程和內容領域兩方面深刻論述了“空無課程”的重要性。從人的心智過程的角度看,在現有的課程目標中,認知目標受到重視,而情感和動作技能目標被弱化,相應的許多課程成為“空無課程”。即使是認知目標,也往往偏重了語文和數理邏輯在認知發展中的重要性,殊不知側重於直覺和感知能力方面的課程對認知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這類課程也成為“空無課程”。從內容領域的角度看,艾斯納分析了許多對人的發展極為重要的課程在現行課程體系中沒有位置,變為“空無課程”。就同一個內容領域而言,艾斯納又分析了許多重要的內容被有意無意地排除出該門學科之外,變為“空無課程”。因此,在課程變革中不僅應思考現行的實際課程的合理性,還應思考學校教育中的“空無課程”及其成因如何,以增強課程變革的目的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