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島唄的結果 展開
- 歌曲曲風
- 2009年湯旭演唱歌曲
- 日語歌曲
島唄
歌曲曲風
(島唄 / シマ唄)在琉球語奄美方言中,“シマ”(shima)不僅是“島”的意思,更包含“故鄉”的意思;“唄”(うた / uta)則是“民謠”的意思。因此“島唄”一詞原本意思是“故鄉的民謠”,而正是因為“シマ”一字特殊含義,許多奄美人不將這種歌謠寫作“島唄”,而是將它寫作“シマ唄”。唱島唄的人被稱作“唄者”。由於“唄”字的發音與日本語中“歌”字的發音相同,一些中文媒體亦將“島唄”寫作“島歌”。
島唄起源於鹿兒島地區的傳統民謠,代表民謠有《小原祭》,後來傳至鹿兒島南部的奄美和沖繩,漸漸成為日本南九州民謠和沖繩民謠的統稱。作為現代,專指鹿兒島和奄美群島的民謠。早期,島唄是作為獻給神的歌曲(薩摩人信仰的蛇神),在祭祀中使用。其內容也與頌揚神明和表達祈禱者的願望有關。後來亦出現勞動號子、教育後代和表達愛情之類的內容。1609年薩摩藩兼并奄美和沖繩后,薩摩藩將奄美群島作為生產黑砂糖的主要地點。奄美人在薩摩藩的統治之下,從事大量生產黑砂糖的勞動。這一時期的島唄亦表達了奄美人生活的艱辛。1961年10月,居住在關西地區的奄美人武下和平,在日本的“藝術暨民俗藝能大會”上演唱了島唄,在日本音樂界引起很大反響。此後,島唄開始在日本音樂界流行。較出名的唄者有坪山豐、築地俊造、當原ミツヨ、朝崎郁惠、RIKKI、元千歲、中孝介等。
島唄與日本北方的和歌在音律上有很大的不同,與南九州的其他民謠卻頗為相似。奄美及鹿兒島地區的島唄與琉歌不一樣,奄美島唄的音律為五聲調式陽音階(D、F、G、A、C、D)和7、7、7、5的融合,與琉歌的8、8、8、6不同,與和歌的5、7、5、7、7也不同。島唄的音域很廣。在德之島、奄美地區,使用的是與日本本土相同的五聲調式陽音階(D、F、G、A、C、D);沖繩島以南則使用琉球音階(C、E、F、G、B、C)。島唄的伴奏樂器往往是三味線,鹿兒島島唄的伴奏曾使用過南琵琶。在奄美群島,不同地區的島唄其風格亦不相同。例如,鹿兒島本土流行“小原節”,奄美大島北部流行“笠利節”,其節奏平緩穩重;而南部則流行“東節”,情緒充沛,迴轉變化豐富。笠利節和東節是奄美島唄最主要的兩大流派。元千歲和中孝介的演唱方式就屬於東節風格。島唄的演唱需要類似於女性的假聲,這是因為鹿兒島的蛇神一般是以女性形象出現,而琉球群島地區又有妹神(おなり神)的緣故。
著名的島唄有:“行きゅんにゃ加那”、“かんつめ節”、“サカ歌”、“太陽ぬ落てぃまぐれ”、“德之島節”、“よいすら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