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鏈

島鏈

島鏈在地理上島弧鏈,指大陸邊緣連綿呈弧狀的弧狀島嶼群。

軍事上,島嶼是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的“軍事鎖鏈”,將島弧鏈作為軍事基地,旨在以縮小海洋麵積和削弱海洋權益來扼殺、封鎖社會主義國家。 

島鏈一般被認為是“太平洋鎖鏈”,主要分佈在太平洋西岸。美國共設有三條島鏈,都環繞中國海域。美國在島鏈上不斷提高的軍事力量,迫使中國的海域面積在進一步縮小。

概念


島鏈,包括在地理和軍事上的雙重含義。
島鏈
島鏈
地理含義:詳見島弧鏈
軍事含義:島鏈一詞最初源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島群的戰略位置而引出的新概念,用于軍事力量的打擊,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尤其是中國形成威懾之勢。
島鏈俯視圖(中國境內由內至外分別部署有第一、二、三島鏈)
島鏈戰略的原理是通過彼此靠近的島弧相互進行軍事聯繫,聯合多個國家在島弧上建立軍事基地,提高軍事力量對島鏈內側的地域進行打擊,制約地域發展,類似“關門打狗”。現島鏈不具有意識形態的意義,在實際上得以實現,成為包圍並封鎖中國海域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軍事發展和安全的目的而組成的封鎖“鏈“。亞洲的日本、菲律賓等國家參與島鏈戰略,共同圍堵中國向大洋的發展。島鏈處于越伸越長、圍堵封鎖面積越來越小的特點,中國突破島鏈的難度日趨增大。

發展沿革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首先提出了對亞洲國家實施“東方弧線”的新月形封鎖戰略。1950年1月12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宣布:“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
1951年1月4日,美國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進一步提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防務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近海島嶼鏈。”1952年以後,美國先後與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以及韓國等國簽訂了安全條約。
島鏈的用途是圍堵亞洲東岸,對當時冷戰時期蘇聯、中國等共產國家形成威懾之勢,即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島群部署軍事力量,形成扼殺、封鎖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基地圈。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並沒有使”島鏈“消失,反而還會增加。當今”島鏈“的概念,就是通過島嶼包圍並封鎖中國的海域,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安全的目的而組成的封鎖“鏈”。如果島鏈正式形成,即各島相連沒有空隙的情況下,島鏈將會成為中國除長城以外的第二個獨一無二的地理標誌。
美國著名軍事家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甚至把第一島鏈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因為該島鏈僅距中國160公里,從這裡能夠向整個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投射力量。這個隨著冷戰結束已不再具有意識形態涵義的概念,近年來被一些人看成是遏制中國走向深海的防禦陣線。
21世紀,美國欲讓中國有海不能及,儘快讓中國成為沿海而不能出海的內陸國,又聯合與中國交界的其他國家,包括越南、印度等國,在陸上繼續封鎖中國,嚴格控制中國聯繫其他國家的入海口,尤其是印度洋嚴格禁止中國出入。中國還僅在太平洋不足100平方千米的內海地區活動,活動範圍極受限制。因為中國武裝力量的增強,美國還缺乏對中國海岸線封鎖的能力。

定義


"島鏈”以太平洋島鏈為主,又稱“太平洋三大島鏈”,即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這三個部分。第一島鏈是第一道防線,第二島鏈則是第二道防線,第三島鏈則是第三道防線,島鏈間環環相扣。島鏈不僅包括海洋上的島鏈,也包括陸地上的島鏈。島鏈形狀成月牙形,對內部的軍事打擊具有很強的打擊作用。
中國雖然已越過第一島鏈,但活動也不頻繁。中國三條島鏈基本仍未得以突破,海域仍處於美國等國的為圍堵和封鎖。
第一島鏈
海上(從北至南):花彩列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
陸上(從南至北):越南北部、緬甸北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哈薩克東部、俄羅斯南部、蒙古南部、韓國西部。
第一島鏈是指花彩列島中,東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接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西接越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靠近中國國界的中亞和南亞國家,西北至北接哈薩克東部、俄羅斯南部、蒙古南部、韓國等國家,至日本群島。海上島鏈基本形成,陸上島鏈還包括大部分地區的形成。海洋上由阿拉斯加、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陸地上由越南、緬甸、印度、蒙古、韓國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組成。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台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台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在整個“第一島鏈”中起著承上啟下、中間樞紐的重要作用。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基本封鎖中國海域,有利於加強對中國的監控。
第二島鏈
海上(從北至南):日本群島,小笠原諸島、硫磺列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哈馬黑拉群島,馬六甲海峽
陸上(從南至北)印度中南部、巴基斯坦中部,阿富汗中西部、哈薩克中西部、俄羅斯東部、蒙古北部、韓國中東部日本群島。
第二島鏈是指北起日本群島,東北起小笠原諸島、硫磺列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中接哈馬黑拉群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中南部、巴基斯坦中部,阿富汗中西部、哈薩克中西部、俄羅斯東部等國家,至日本群島。海上島鏈基本形成,陸上島鏈還包括較大部分地區的形成。海洋上由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基地群組成,陸地上由馬來西亞、印度、阿富汗等國的基地群組成。關島則是其中的核心。美日在亞太基地鏈上,沖繩和關島將發揮“遙相呼應”的作用。第二島鏈防控中國攻擊和西太平洋資源開採,加強封鎖中國海域。太平洋上的這兩條島鏈,“鎖住中國這條巨龍”。
島鏈
島鏈
第三島鏈
海上(從北至南);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大洋洲群島,孟加拉灣南部、阿拉伯海中北部,波斯灣
陸上(從南至北):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東部阿留申群島。
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北起阿留申群島,中接夏威夷群島、大洋洲的群島,西接孟加拉灣南部、阿拉伯海中北部,波斯灣穿入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地進入裏海,北接俄羅斯等國家,至阿留申群島。海上島鏈只有阿留申群島至大洋洲群島的部分形成,陸上島鏈基本沒有形成。“第三島鏈”,海洋上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陸地上由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等基地群組成。對於美國而言,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
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美海軍第三艦隊的5個航母戰鬥群駐紮於此。第三島鏈有利於鞏固島鏈的地帶作用,完全封鎖中國海域。一旦美國獲得印度基地,它就將把太平洋的基地鏈與印度洋的基地鏈(即珍珠鏈)連在一起,構築起一條東起阿留申群島,西至波斯灣的上萬千米的超長防線,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構築的最長一條軍事防線,也是最長一條島鏈。
太平洋鎖鏈是美國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這條鎖鏈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為基礎,東起靠近北極的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韓國是這條鎖鏈的中心,而台灣島和關島則是中軸,其一直延伸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新加坡、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等。
島鏈
島鏈
太平洋島鏈總長度為99300km,可以繞赤道2圈,但是中國自由航行的海域面積只有約180萬km²,是原有的航海面積300餘萬km²的五分之三。剩餘的大多數面積供美國、日本等國進行軍事監控、打擊等。
島鏈分類海洋長度陸地長度總長度制裁和封鎖面積
第一島鏈約5700km約9300km約14000km約180萬km²(太平洋約180萬km²,印度洋約0km²)(供中國自由航行)
第二島鏈約9300km約14000km約23300km約380萬km²(太平洋約290萬km²,印度洋約90萬km²)(包括第一島鏈封鎖和制裁面積,200萬km²供軍事打擊)
第三島鏈約24000km約38000km約62000km約2400萬km²(太平洋約1800萬km²,印度洋約600萬km²)(包括第一、二島鏈制裁和封鎖面積,1840萬km²供軍事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