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

反對

徠反對就是前兩個語句從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照,表示相對相反的意思,在內容上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是對偶修辭方法中的一種。

反對是由反與對組成矛盾的統一體。對面是能夠看到的。反面是不能看到的。反對就是在問題上存在爭執,互不相讓。

對立是對面而立,是指不避認,並不存在爭執,而可相讓。

出處


不贊成;不同意,不認可徠:~侵略∣~平均主義∣有~意見沒有?
1.韻文中辭反而義同的對偶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 仲宣 《登樓》云:‘鍾儀幽而 楚 奏,庄舃 顯而 越 吟。’此反對之類也。”周振甫註:“鍾儀被拘,庄舃 顯達,處境相反,同樣懷念故鄉,所以是反對”。
2.不贊成,不同意。
魯迅《南腔北調集·“論語一年”》:“老實說罷,他所提倡的東西,我是常常反對的。”
茅盾《創造》一:“我不反對你的話,但是也不能贊成。”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王昭:伯母不反對我同 秀雲 到 潮州 去么?”
反對
反對

示例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前句寫和敵人鬥爭橫眉冷對,后句寫為人民服務俯首聽命,兩相對照,相反相成,對立統一,表現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的無產階級立場)
2.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七律·送瘟神》(“人遺矢”和“鬼唱歌”強烈對照,深刻揭露了舊中國是人民的地獄、魔鬼的天堂的現實)
3.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
4.敵存滅禍,敵去招過。——柳宗元《敵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