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羚屬

林羚屬

林羚屬(學名:Tragelaphus):有9種。雄性具長角,角長平均84厘米,最長可達 1米,並呈螺旋形扭曲。雄性通體呈棕色、褐色、桔紅色或淡藍色,頸部和肩部生有懸垂的長毛;雌羚及幼羚為紅棕色,雌雄體側均排列有8-14條白色條紋,毛短而光滑,在頭部前額及兩側具有白斑。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

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最活躍的是黎明和黃昏。通常組成8-25隻的家族群或鬆散流動的牧群。聽覺靈敏,行動敏捷,受驚時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布滿藤本的密林逃遁。植食性,吃多種植物的嫩枝、幼芽、蔓條、葉子,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並能用角掘食根莖,特別喜歡吃生長在樹榦基部的嫩枝。有些種類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覓食水生植物。分佈於非洲。

形態特徵


林羚屬
林羚屬
林羚屬體型中等,具斑紋。體態靈活,有長的頸部及明顯的兩性異形。通體呈棕色、褐色、桔紅色或淡藍色,頸部和肩部生有懸垂的長毛,頭上長著螺旋狀的角;雌羚及幼羚為紅棕色,雌雄體側均排列有8-14條白色條紋,毛短而光滑,在頭部前額及兩側具有白斑,胸部有一塊白色新月形橫斑,脊背從頭至臀部具有深色的短鬃毛,尾端生有暗栗色至黑色長毛;四肢細長,外側色暗,內側白色,膝部及蹄的上前方均為白色;雌雄均具角,角長平均84厘米,最長可達 1米,沙黃色,並呈螺旋形扭曲。有些種類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覓食水生植物。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林羚屬
林羚屬

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

生活習性


最活躍的是黎明和黃昏。通常組成8-25隻的家族群或鬆散流動的牧群。聽覺靈敏,行動敏捷,受驚時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布滿藤本的密林逃遁。
植食性,吃多種植物的嫩枝、幼芽、蔓條、葉子,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並能用角掘食根莖,特別喜歡吃生長在樹榦基部的嫩枝。可把前肢搭在樹榦上,使身體直立以取食高達2.5米的枝葉。喜歡吃草木灰,從中取得鹽分。

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哥拉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肯亞賴索托馬拉維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南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象牙海岸、加彭、迦納、幾內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多哥、索馬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查德、赤道幾內亞、甘比亞、幾內亞比索、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索馬利亞、蘇丹、史瓦濟蘭、多哥、厄利垂亞。
林羚屬分布圖
林羚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交配期間雄性以較低的伸展姿勢接近雌性,而雌性則可能緩慢後退。當雄性在離雌性幾英寸以內時,它可能會突然被挾持走,在沼澤中引起相當大的騷動。雄性堅持跟隨,但總是落在後面。這種物種的交配特點是,雄性將頭和脖子放在雌性的背上,並將前腿舉離地面,進行一次不斷增加的嘗試。雌性的反應是頸部纏繞,她會將脖子向下傾斜,頭急劇地向上和背部擺動推進,嘴巴大開。然後,雄性的頭靠在雌性的背上,此時雌羚的頭和脖子朝前下仰。
繁殖可全年進行,一夫多妻制,雌性妊娠期大約7-9個月。每胎產一隻幼仔,重約5千克。幼仔出生在叢林或沼澤中,初生的小羚會被母親藏在避風的地方,處於潛在的食肉動物(獅子、鬣狗、豹子、野狗)的視線之外。以避免捕食者的追殺。要隱藏長達18天以上,在此期間,母親會定期回來哺乳並護理小羚,幼仔會隨母親生活,直至母羚再次繁殖。

該屬物種


林羚屬(9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安氏林羚Tragelaphus angasiiGray, 1849
2山地林羚Tragelaphus buxtoniLydekker, 1910
3德氏大林羚Tragelaphus derbianusGray, 1847
4紫羚Tragelaphus eurycerusOgilbyi, 1837
5小林羚Tragelaphus imberbisBlyth, 1869
6大林羚Tragelaphus oryxPallas, 1766
7藪羚Tragelaphus scriptusPallas, 1766
8林羚Tragelaphus spekiiSpeke, 1863
9扭角林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Pallas, 1766

種群現狀


林羚屬的物種種群一直面臨著持續的數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破壞、狩獵、人類住區擴張及商業森林開發。人類放牧的牛群帶來疾病的傳播,也給林羚們造成很大壓力和影響。據報道,林羚屬在19世紀90年代大幅減少。進入20世紀,由於受到動物保護組織重視,在一些地區,它們的棲息地實際上通過人類保護活動的開展得到了改善,例如改革農業技術,放棄農田和耕地,恢復灌木叢林,以及控制牛群在草地的過度放牧,促使許多植物草地得以生長恢復。這些措施都改善了林羚的生存環境,使種群數量有所上升。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