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寶
《春蠶》《秋收》等小說中人物
老通寶是茅盾筆下的人物,出自於三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后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裡,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鬥,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秋收》,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寫到“直到舊曆五月盡頭,老通寶那場病才漸漸好了起來”,到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現在又在老通寶的倔強的頭腦里蓬勃髮長,正如田裡那些秧一樣”;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動員全家沒日沒夜地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鬥,到涼爽的秋風吹來時,終於見到稻穗重甸甸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希望的肥皂泡又“整個兒爆破了”!“春蠶的慘痛經驗作成了老通寶的一場大病,現在這秋收的慘痛經驗便送了他一條命”。
《殘冬》,發表於1933年2月《東方雜誌》第30卷第4號刊物。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在那個社會裡“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在《秋收》中,他組織和率領飢餓的村民們到鎮上搶米囤,吃大戶;在《殘冬》中,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風雪瀰漫的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勇敢地走上了武裝革命鬥爭的道路。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鬥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因此,這三篇小說也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
老通寶是受封建舊意識毒害很深的老一代農民形象。他勤勞儉樸,忠厚老實,具有中國農民那種對生活十分執著的韌性和忍受精神。雖然他搞不清是什麼力量把他們一家推到水深火熱的深淵,但是他仍然對前途抱有希望。這種希望支撐著他在整個養蠶過程中煥發出一個農民虔誠的熱情。一直到徹底破產,他仍然不能夠理解“世界變了,越變越壞”的原因。他只能憑直覺去仇恨一切帶“洋”字的東西,把家庭的衰敗歸結於封建迷信的因果報應之類。老通寶的悲劇就在於時代變了,而他的思想一點未變,他因循守舊,仍處在一個僵化封閉的封建意識的王國里。他的悲劇正在於中國老一代農民固有的歷史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