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冬

1949年楊小仲執導電影

徠殘冬是根據同名小說拍的一部電影。

電影及小說


殘冬
殘冬
殘冬 cán dōng
圖為電影《殘冬》的海報。

詞語解釋


1.指冬季的末尾,冬季將盡之時:~已過,春天來到了。
“消遣殘冬易,綢繆未雨難。”——清·黃鈞宰《金壺浪墨·水患詩》
“盤桓兩月,歸已殘冬,移寓其家雪鴻草堂度歲。”——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殘冬無奈閣中雪,雪流清淚,初春有意檻外梅,梅綴香葩。”——蔣紅岩《松風閣賦》
2.對十二月的一種別稱。

小說名稱


【寫作背景和主題】
《殘冬》發表於1933年2月《東方雜誌》第30卷第4號刊物,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之一。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國后,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執行書記,和魯迅往返親密。從30年代初到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豐收階段。
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長篇《子夜》和短篇《林家鋪子》、《春蠶》、《秋收》和《殘冬》等,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舊中國,描繪了視野寬廣、色彩鮮明的歷史畫幅,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重大的社會意義。
【農村三部曲與《殘冬》簡介】
農村三部曲每篇各自獨立又前後銜接,時代背景和《林家鋪子》基本相同,反映了廣大農民隨著苦難的加深而逐漸覺醒、抗爭的過程
。以老通寶為代表的老一輩,希圖用誠實、勤奮的勞動來改變厄運、換取生存的夢想已經破滅;而以多多頭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嚴酷現實面前終於覺醒,最後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昭示了中國農村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
《殘冬》中重點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在那個社會裡“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在《秋收》中,他組織和率領飢餓的村民們到鎮上搶米囤,吃大戶;在《殘冬》中,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風雪瀰漫的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勇敢地走上了武裝革命鬥爭的道路。

電影名


【更多外文片名】The Last Days of the Winter
【類型】劇情
【導演】楊小仲
【編劇】包蕾
【主演】束荑、楊志卿、蘇蔓意、房珊、溫錫瑩、凌雲、莫愁、周起、凌之浩、周伯勛等。
【出品】國泰影業公司
【上映】1949年01月02日
【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徠【顏色】黑白
【故事梗概】
蕭寶蓮是個可憐的孩子,因家境貧寒,在舊鄰居王曼玲的介紹下當了舞女,並很快紅了起來,但仍擺脫不了“乾媽”薛如雲和流氓徐尤耕的控制與壓迫。她愛上了葉復清,寶蓮想藉此擺脫她的伴舞生涯。可葉復清卻是個口是心非的無賴,和另一個富家小姐訂了婚,寶蓮的願望落了空。後來,寶蓮受了刺激,不幸又中了富商嚴仲甫的圈套,被迫做了他的姨太太。一次,寶蓮與葉復清又一次重逢,在他的花言巧語下,軟弱的寶蓮再次被欺騙。當她和葉某約會時,被嚴仲甫發現,嚴仲甫一頓毒打將她趕出了家門。無奈之下,寶蓮只好再次下海,歷經種種磨難,卻仍逃不脫魔掌。在殘冬的日子裡,姐妹們告訴她年頭就要變了,寶蓮心裡默默祈禱著,希望春天快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