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仲

楊小仲

楊小仲,原名楊保泰,藝名羼提生,1899年12月生於江蘇常州,中國最早的電影編導之一,電影藝術家。

楊徠小仲從影四十多年,經歷了無聲、有聲、彩色電影各個發展時期,他一生執導影片近百部,是中國電影史上拍攝影片最多的導演之一,故有“百部導演”的美稱。他曾任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早年經歷


1899年12月11日,楊小仲出生,因父親早逝,家境窘迫,楊小仲僅讀了幾年書便綴學了。
1916年,楊小仲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補習學校半工半讀,兩年後轉入該館機要科工作。這年該館成立了活動電影部,開始拍攝影片。楊小仲得益於母親的文化教育,又受母親愛好文學的影響,對電影拍攝很感興趣,經常去現場觀看,還常到電影院觀摩美國影片,逐漸悟出了一些電影的基本特性,並對電影創作躍躍欲試。

導演經歷


《陳三五娘》
《陳三五娘》
1920年他為中國影戲研究社改編的劇本,並於次年由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攝成的影片《閻瑞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故事片。他也從此步入影壇,改名楊小仲,專為“商務”編寫劇本。
1922年他又編寫了《好兄弟》和《松柏緣》兩個電影劇本。
1925年開始,他便獨立拍片了。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醉鄉遺恨》,在片中他大膽選用一些教師和學生擔任角色,擺脫了當時電影界對文明戲演員的依賴。同時,他利用模型代替實景,利用自然景色襯託人物的思想感情,運用特技攝製火燒和暴風雨等場面,這些措施,對處於初創時期的中國電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義。
1926年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楊小仲被任命為劇務主任,主持編導方面工作。他在一年內拍攝了《母之心》、《不如歸》和《馬浪蕩》等三部影片。
年輕時的楊小仲
年輕時的楊小仲
1927年後,他先後在五六家影片公司任編導,拍攝了三十餘部影片。其中如控訴封建禮教罪惡的《良宵》(1934)、暴露社會黑暗的《蛇蠍美人》(1935)和《小姐妹》(1935),以及描寫太平天國金田村起義,頌揚農民的反抗鬥爭的《紅羊豪俠傳》(1935),都是他在這一時期里較好的作品。
七七事變后,他曾去綏遠抗日前線拍攝紀錄片。1937年11月——1949年,他受雇與電影商人,思想有所退化,雖拍攝了四、五十部影片,但多屬平庸之作。只有幾部影片,如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和有一定現實意義的諷刺喜劇《痴男冤女》等,還應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建國后,他喜獲新生,精神煥發。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電影攝製的技巧,在拍攝兒童片和戲曲片方面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導演的兒童片有《蘭蘭和冬冬》(1958)、《好孩子》(1959)、《寶葫蘆的秘密》(1963);戲曲片有《庵堂認母》(1956)、《陳三五娘》(1957)、《周信芳的舞台藝術》(1961)、他與俞仲英合作導演的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特長,利用鏡頭轉換和場景剪接等導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鬼鬥法的神話情節,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善辨真偽、頑強樂觀的孫悟空的神話英雄形象。影片上映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周恩來總理的讚揚。

主要作品


1930年前

《閻瑞生》(編劇)1921
《好兄弟》(編劇)1922
松柏緣》(編劇)1923
1925年
《醉鄉遺恨》(編劇/導演)
《母之心》(導演)
《馬浪蕩》(導演/編劇)
《不如歸》(導演)
1927年
《石秀殺嫂》(導演)
《一箭仇》(導演)
《武松血濺鴛鴦樓》(布景師/導演)
1928年
《大俠甘鳳池》(導演)
《火焰山》(導演/編劇)
《妖光俠影》(編劇/導演)
1929年
《兒子英雄》(導演)
《秘密寶窟》(導演)
《飛俠呂三娘》(導演/編劇)
《火燒平陽城第1集》(編劇/導演)

1930-1939年

1930年
《火燒平陽城第4集》(導演/編劇)
《火燒平陽城第3集》(導演/編劇)
《火燒平陽城第2集》(導演/編劇)
《江南女俠》(編劇/導演)
《俠義英雄傳》(編劇)
1931年
《火燒平陽城第5、6集》(編劇/導演)
《兩大天王》(導演)
《春》
《春》
《心痛》(導演/編劇)
《瑤山艷史》(導演)1933
《良宵》(導演)1934
1935年
《蛇蠍美人》(導演/編劇)
《紅羊豪俠傳》(導演)
《四姊妹》(編劇/導演)
1936年
《桃源春夢》(導演/編劇)
《小孤女》(導演/編劇)
1937年
《富春江》(編劇)
《飛來福》(導演/編劇)
1938年
《地獄探艷記》(編劇/導演)
《六十年後上海灘》(編劇/導演)
1939年
《化身人猿》(編劇/導演)
《琵琶記》(導演)
《白蛇傳》(導演/編劇)

1940-1949年

1940年
《三娘教子》(導演)
《女鬼》(編劇/導演)
《隋宮春色》(編劇/導演)
1941年
《明月重圓夜》(編劇/導演)
《新姊妹花》(編劇/導演)
《瑤山艷史》(導演)
《雙珠鳳下集》(編劇/導演)
《寶葫蘆的秘密》
《寶葫蘆的秘密》
《雙珠鳳上集》(編劇/導演)
《艷屍復仇記》(導演/編劇)
《上海淘金記》(導演/編劇)
1942年
《卓文君》(編劇/導演)
《歡樂年年》(導演/編劇)
《春》(導演/編劇)
《博愛》(導演)
《秋》(編劇/導演)
1943年
《三朵花》(編劇/導演)
《美人關》(編劇/導演)
1944年
《莫負少年頭》(編劇/導演)
《凱風》(編劇/導演)
《結婚交響曲》(編劇/導演)
《廿載恩情》(編劇/導演)1945
《民族的火花》(編劇/導演)1946
1947年
徠《慾海潮》(編劇/導演)
《釵頭鳳》(導演/編劇)
《卿何薄命》(編劇/導演)
1948年
《十步芳草》(導演/編劇)
《古屋魔影》(編劇)
《六二六間諜網》(導演)
《痴男怨女》(導演)
《懸崖勒馬》(導演/編劇)
1949年
《庵堂認母》
《庵堂認母》
《殘冬》(導演)
《荒園艷跡》(導演)
《異想天開》編劇/導演)

1951年

1951年
《婦女春秋》(導演)
《紅樓二尤》(導演/編劇)
《大家歡喜》(導演/編劇)
《庵堂認母》(導演)1956
《陳三五娘》(導演)1957
《蘭蘭和冬冬》(導演)1958
《好孩子》(導演)1959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導演)1960
《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導演)1961
《寶葫蘆的秘密》(編劇/導演)1963

代表作


基本資料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MonkeySubdustheWhite-BoneDemon
導演:楊小仲、俞仲英
主演:
六齡童LiuLingTong....孫悟空
筱昌順ChangshunXiao....唐僧
七齡童QiLingTong....豬八戒
筱艷秋xiaoyanqiu……白骨精
影片類型:戲曲

劇情

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艱難跋涉,來到宛子山。山中波月洞內住著一隻千年屍魔白骨精。她殘暴、狡猾,善用伎倆,陰謀吃到唐僧肉以保長生不老。為讓計謀得逞,她幻化成村姑但被孫悟空識破,后又變成一個老嫗,又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兩次將妖怪的肉身打死,但唐僧不識妖怪,反而責怪孫悟空連傷母女二人,恣意行兇。白骨精第三次化身為一個老丈,再次來到唐僧面前,孫悟空一眼認出妖怪,為保師傅安全,強忍緊箍咒的痛苦,將妖怪再次趕跑。白骨精失敗三次,又生毒計,假冒佛祖之名責怪唐僧處事不當。唐僧果然中計,貶走了孫悟空。孫悟空懇求不成只得隻身返回花果山。隨後,唐僧、沙僧中計就擒,八戒僥倖逃出,知道妖怪厲害,跑到花果山請孫悟空回來救師父。孫悟空得知師父遭難,毅然與八戒離開花果山,智斗妖精,救出唐僧,師徒四人又同心同德踏上西行的征途。

幕後製作

影片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通過唐僧師徒與妖怪之間的矛盾鬥爭,突出了孫悟空明辨真偽、嫉惡如仇、一心為師的英雄形象,同時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為假象所惑的錯誤。劇中角色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體現了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具有較好的啟發和教育意義。該片由舞台紹劇改編,在原舞台劇基礎上,充分調動電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現出光影交錯、色彩艷麗的視覺效果。

影評

該片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由紹劇改編。影片以人妖矛盾為主體,勾勒出尖銳的戲劇衝突,讓劇中角色在衝突中一一展示其個性特徵。全片著力刻畫了孫悟空神通廣大、機智勇敢、明辨真偽、嫉惡如仇的英雄形象;並表現出他不為假象所迷惑,征服邪惡勢力,護衛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同時也以深刻的筆觸,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認敵為友的錯誤。
影片以舞台演出為基礎,充分調動電影藝術在光影、色彩方面的特長及特技和剪輯的作用,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魔鬥法等神話內容,以及仙境鬼域等場景,達到了舞台演出無法實現的效果,使影片呈現出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這裡,人間、仙界與鬼域共存,人、神、妖瞬息萬變,寓深刻的哲理於神奇之中,令人嘆為觀止、讚不絕口。
自從看了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相關的戲曲、電視劇、美術作品,感慨頗多。‘白骨夫人’是孫行者滅了白骨精以後,骷髏上的四個字。既然是夫人,卻不敢公開表白是誰的夫人,倘若是妖魔的夫人不會那樣隱藏,所以懷疑是否為哪個神仙的二夫人;還有,美猴王每每除妖,只要與神將有連帶的,就會有人出面干涉,譬如:一本正經的觀世音、太上老君、文殊天尊,道貌岸然、自詡道家弟子的李天王李靖、甚至天竺如來佛祖,偏偏白骨夫人沒人出來講情,既然是夫人,夫人這個稱呼想必不是一般神怪的妻室所能享有的。很可能她並非明媒正娶、是哪個半大不小甚至尊位顯赫的神怪的二夫人(至少在公開場合無名份),怕出來干涉傳出去對自己的名望、地位等不利,如果是山寨的地方勢力或地頭蛇,更怕曝光后丟了生存的資本。君不見《西遊記》白骨洞附近荒山野嶺的連問話的土地山神都沒有,想必都被白骨夫人及其豢養者驅逐、攆走了;孫大聖真是為當地除了一害。

讚譽

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特長,利用鏡頭轉換和場景剪接等導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鬼鬥法的神話情節,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善辨真偽、頑強樂觀的孫悟空的神話英雄形象。從而獲得影片上映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周恩來總理的讚揚。

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湧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衝突較強。

社會任職


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
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人物評價


楊小仲從影四十多年,經歷了無聲、有聲、彩色電影各個發展時期,他一生執導影片近百部,是中國電影史上拍攝影片最多的導演之一,故有“百部導演”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