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圩辦事處

十二圩辦事處

十二圩街道辦事處位於江蘇省儀征市東南部,南濱長江,距儀征市區7千米。

依長江而建的十二圩老街,自漢代起至明、清時期均為全國鹽運、漕運的要道,曾經是全國最大的鹽運中轉集散地,十二圩鎮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靠鹽儲存中轉而迅速崛起的”鹽都”。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這條1000米左右的老街登記註冊的商號有近500家,供應20萬住民生活需求。

機構概況


濱江古鎮十二圩,隸屬儀征,是清朝淮鹽彙集轉運的重鎮,被稱為“食鹽之都”。
十二圩街道辦事處成立於2005年2月,擁有人口近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2.2萬人,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3萬畝。現有八個行政村,兩個場圃一個社區。十二圩境域橫跨儀征市濱江新城和儀征經濟開發區。濱江新城規劃12.4平方公里,其中6.8平方公里在我辦境內,未來,十二圩將作為城市副中心發展。2005年,儀征經濟開發區揮師東進,十二圩成為其前沿陣地,產業以船舶、新興、科教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

歷史成就


十二圩歷史上的第一(部分)
1.十二圩創造了中國唯一以鹽務中轉而聞名的“鹽都”
2.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鹽儲運總匯(地處大運河通江口)
3.清代淮鹽最大鹽專運碼頭(船運)
4.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鹽務專業運輸船隊2000多條
5.“十二圩”在當時世界地圖上有標位,是唯-的“鎮”地名,這在世界歷史是罕見的
6.光緒年間,朴樹灣三戶大席商合資在十二圩在江神廟後面開辦電廠,當時揚州還沒有發電廠
7. 第一條客運小火輪船運輸線,清光緒年間,停靠十二圩、鎮江、六合、南京、儀征泗源溝、沙漫洲
8. 第一個照相館,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十二圩街上開業的利民照相館
9.第一個電報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十二圩設立
10. 第一個郵政代辦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十二圩成立
11. 第一所小學,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十二圩巡警局舉辦 的十二圩學堂
12. 第一個電燈廠,是民國9年(1920年)在十二圩成立的私營大新電燈廠
13.第一所初級中學,是民國12年(1923年)由兩淮鹽務總棧創辦的十二圩揚子總棧公立初級中學
14. 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是民國18年(1929年) 成立的十二圩特別支部
15.第一個基層工會,是民國18年(1929年)在十二圩成立的鹽業工會
16 .民國23年之前創辦報紙《圩鍾報》
17. 第一個農民教育館,民國23年(1934年)
18. 第一個文藝宣傳隊,是民國26年(1937年) 由十二圩愛國青年組建的抗日救國文藝宣傳隊
19.“十二圩”在國家正版辭海中有專項詞條也唯一的
鹽都十二圩名產“十二圩五香茶干”被譽為長江中下游“茶於之王”。它興於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十二圩五香茶干領頭人不斷精益求精,質量提高,北壓界首,西超採石,名牌保持達百年之久。早在清朝,十二圩茶乾的銷路就遠至上海、武漢、徐州、蚌埠等地。在滬寧、浦口線火車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輪上,均有十二圩茶干出售。十二圩五香茶干在製作上,堅持採用傳統工藝製作,選料精良,製作嚴謹,先後經過六道工序,道道把關。五香茶干油光濕潤,香氣撲鼻,口感細膩,吃起來有“咬嚼”,回味無窮。既可登大雅之堂,又能上普通老百姓餐桌。如今,“十二圩五香茶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真空包裝遠銷國內外。
十二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鹽儲存中轉而迅速崛起的史稱”鹽都”歷史文化名鎮,十二圩創造出清朝“落日輝煌”, 有諸多歷史第一, 十二圩在它的繁盛時期,圍繞食鹽儲運,在金融、商業、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等各行各業均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盛況,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建起了發電廠、電報局、短程鐵道運輸、照像館等新式工商服務業機構,各種公會組織就有十多個,民族資本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還辦起報社《圩鍾報》,很像一個按比例縮小過的“上海灘"。當時世界地圖上唯一標出“鎮”的就是十二圩,足見它的名氣與地位。十二圩有豐厚的中國鹽文化、運河文化、城市經濟文化、中國革命史文化,飲食文化…歷史上發生過震動全國的事件,如“老河影”鹽工抗擊英軍、十二圩輪帆爭運工潮…1937年農曆十一月十日,日寇海陸空瘋狂進攻重鎮十二圩,燒殺淫掠,十二圩淪陷… “十二圩”在辭海中有專條。
1.
鹽都十二圩名產“十二圩五香茶干”被譽為長江中下游“茶於之王”。它興於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十二圩五香茶干領頭人不斷精益求精,質量提高,北壓界首,西超採石,名牌保持達百年之久。早在清朝,十二圩茶乾的銷路就遠至上海、武漢、徐州、蚌埠等地。在滬寧、浦口線火車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輪上,均有十二圩茶干出售。十二圩五香茶干在製作上,堅持採用傳統工藝製作,選料精良,製作嚴謹,先後經過六道工序,道道把關。五香茶干油光濕潤,香氣撲鼻,口感細膩,吃起來有“咬嚼”,回味無窮。既可登大雅之堂,又能上普通老百姓餐桌。如今,“十二圩五香茶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真空包裝遠銷國內外。
2.
十二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鹽儲存中轉而迅速崛起的史稱”鹽都”歷史文化名鎮,十二圩創造出清朝“落日輝煌”, 有諸多歷史第一, 十二圩在它的繁盛時期,圍繞食鹽儲運,在金融、商業、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等各行各業均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盛況,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建起了發電廠、電報局、短程鐵道運輸、照像館等新式工商服務業機構,各種公會組織就有十多個,民族資本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還辦起報社《圩鍾報》,很像一個按比例縮小過的“上海灘"。當時世界地圖上唯一標出“鎮”的就是十二圩,足見它的名氣與地位。十二圩有豐厚的中國鹽文化、運河文化、城市經濟文化、中國革命史文化,飲食文化…歷史上發生過震動全國的事件,如“老河影”鹽工抗擊英軍、十二圩輪帆爭運工潮…1937年農曆十一月十日,日寇海陸空瘋狂進攻重鎮十二圩,燒殺淫掠,十二圩淪陷… “十二圩”在辭海中有專條。

基本信息


行政代碼:321081408行政級別:鎮
長途區號:0514車牌號碼:蘇K
郵政編碼:225000
身份證前六位:321081隸屬政區:儀征市
下轄:
東風居委會
勝利居委會
工農居委會
沿江村委會
越江村委會
東升村委會
紅旗村委會
沙河村委會
蒲新村委會
弓尾村委會
土橋村委會

沿革


1949年建十二圩鎮,1978年改公社,1984年復鎮。1996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三益、黃泥、汴河、弓尾、蒲新、鹽河、沙河、紅旗8個行政村和東風、勝利、工農3個居委會。2000年4月,撤銷十二圩鎮,將紅旗村、沙河村、沿河村、蒲新村、弓尾村及東風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工農居委會併入新城鎮,三益村、黃泥村、汴河村併入朴席鎮。2008年6月,將儀征市的朴席鎮(不含沿江村及土橋村的沿江高等級公路以南區域)劃歸揚州經濟開發區代管;沿江村及土橋村的沿江高等級公路以南區域現屬十二圩辦事處。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21081408:
001 111東風居委會
002 111勝利居委會
003 111工農居委會
200 220沿江村
201 112越江村
202 220東升村
203 220紅旗村
204 220沙河村
205 220蒲新村
206 220弓尾村
207 220土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