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軍區軍政大學

中原軍區軍政大學

豫陝鄂軍政大學的前身是1947年8月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時,隨軍挺進豫西的陳謝兵團第四縱隊隨營學校。兵團渡河之後,開闢建立豫陝鄂解放區。解放戰爭的飛速發展,新區的迅猛擴大,要求及時培養大批軍事、政治幹部,以適應軍隊和新區政權建設的急需。在這樣的形勢下,以隨營學校為基礎招收一批新學員,於1947年11月5日在欒川縣建立豫西軍政幹部學校,李靜宜任校長。當時,學校沒有固定校址,隨部隊活動於欒川、嵩縣和伊陽一帶。學員一邊學習,一邊協助部隊剿匪、做群眾工作。1948年1月至3月,豫西軍政幹部學校和在寶豐建立的五分區軍政幹部學校以及由戈果率領的鄂豫皖幹部訓練班,先後遷到魯山縣城。在軍區統一領導下,三個學校合併改組,建立豫陝鄂軍政大學,陸續招收一批新學員,於3月4日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陳賡及張志強、張文峰在會上講話。

學校簡介


1948年3月,豫陝鄂軍政大學在河南省魯山縣城建立。此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這個學校又先後改稱中原軍政大學、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西南軍區軍政大學、第二高級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著名將領陳賡、劉伯承、賀龍、余秋里、劉華清等,曾先後擔任該校的校長、政委、教育長、政治部主任等領導職務。

學校歷史


1948年8月15日,豫陝鄂軍政大學遷入臨汝縣城汝陽中學院內。隨著解放戰爭的飛速發展,解放區的不斷擴大,軍政建設和軍隊建設迫切需要大批軍事和政工幹部。1948年8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決定,將豫陝鄂軍政大學改稱中原軍政大學,由中原軍區直接領導,為地方和軍隊培養急需軍政人才。同時決定,中原軍區司令員劉伯承任校長兼政委,校址設在臨汝縣城汝陽中學院內。當時學校條件比較艱苦,沒有固定的課本,採取集中上大課記筆記和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學。第一期學員大多數是豫西各縣青年學生和教師。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絕大多數學員表現很好,有不少人經過學習和鍛煉成為軍隊和地方的骨幹人才。
中原局、中原軍區領導十分關心中原軍政大學的建設,多次親自到學校作報告。1948年8月,中原局第二書記、第一副司令陳毅到軍政大學作報告。他報告的主要內容,一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二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能不能打起來。針對“美國要出兵打中國,第三次世界大戰要打起來”的謠言進行批駁。科學地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原因,教育學員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察世界,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最後,他鼓勵學員“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
1948年10月17日,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帶著軍政處長楊國宇和兩位訓練參謀乘車從軍區駐地來到中原軍政大學,向學員們作《目前形勢和軍大任務》的報告,主要講軍隊正規化建設和三大民主等問題。第二天,在訓練參謀的協助下,劉司令員親自點驗,從軍大1100名學員中挑選精兵強將補充野戰軍主力。
1948年8月,中原軍區第一副政委鄧子恢也親自到中原軍政大學向學員作報告。中原軍政大學在臨汝期間,積極支持和配合中共臨汝縣委、縣政府的重大行動,在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秩序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軍大配合縣公安局消滅隱藏在縣城裡的幾股殘匪,穩定了縣城的社會秩序,使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有力穩定了全縣的社會秩序。軍大培養了大批軍事和政工幹部,為臨汝的政權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1948年10月下旬,鄭州解放后,中原軍政大學遷到鄭州。
1949年5月4日,中原軍區軍政大學進駐南京孝陵衛(今:南京理工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6月中旬正式開學招生,蘇、滬、浙、皖等地一萬餘名青年入校學習。
1949年10月,第二野戰軍進軍大西南,軍政大學隨之西遷,1950年1月軍政大學機關抵達重慶。
1953年學校調遷哈爾濱,以該校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史稱“哈軍工”),陳賡大將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