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山站的結果 展開

中山站

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2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谷歌衛星地圖(69°22'24.76"S, 76°22'14.28"E)中國南極中山站,是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經過20多年的擴建,建築面積達到5800平方米。

2016年12月,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乘“雪龍號”抵達中山站。中國中山站,1989年建站,老隊員經歷過睡集裝箱,住簡易房,經過20多年改造,中山站已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室內全年26℃,還有獨家冰景房。 2019年2月,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南極中山站順利完成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的安裝和調試,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2019年11月25日,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物資約1450噸。考察隊將全力以赴完成卸貨任務,為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後續工作打下基礎

地理位置


Google地圖
Google地圖
中國南極中山站(英文名稱Zhongshan Station)建成於1989年2月26日,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 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距離北京12553.160千米,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為了確定中國南極中山站的方位,1990年考察隊連續幾天支起儀器進行衛星定位,並進行精密的計算。很快,一個兩米多高漂亮的方向標豎立在站前。標柱經過了油飾,一段一段紅白相間,就像測繪用的花桿。頂部釘著企鵝和熊貓模型,下面釘著箭頭狀木製標牌,上面寫著中山站與祖國各大城市的距離:“北京12553.16公里,青島12280公里,上海11741公里,杭州11637公里,天津12493公里,南昌11329公里,鄭州11920公里,長沙11236公里,廣州10701公里,武漢11518公里,成都11322公里,香港10602公里,哈爾濱13403公里,台北11007公里,瀋陽12932公里,石家莊12317公里。”

選址原因


出於對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考慮,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為東南極洲建站作準備。首先廣泛開展了調研工作,多次派專家、學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蘇聯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國默克麥多站、澳大利亞凱西站參觀訪問,搜集建站資料,學習外國經驗,實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維斯站、莫森站至羅斯海的南極大陸沿岸的許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多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可行性論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最佳方案,預選出兩處作為站址,一是普里茲灣內的拉斯曼丘陵地帶,即位於南緯69度,東經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灣沿岸。這兩處均屬露岩地帶,易於登陸,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地域廣闊,便於發展,而且可作為向南極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國派先遣組隨澳大利亞“冰鳥”號考察船赴南極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對預選站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淡水資源和地形特點等進行了實地勘察,認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條件比阿蒙森灣要優越些。南極委根據先遣組的實地勘察報告,最後確定中山站建在拉斯漫丘陵地帶。

氣象條件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10℃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零下36.4℃;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比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註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

設施條件


中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站從1989年2月建站十年來,經過多次擴建,現也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棟、車庫等。
站上生活齊備,可以滿足考察隊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員60名、越冬考察人員25名。隊員宿舍內配備有多功能軟床、沙發、寫字檯、衣櫃等,室內溫度適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站上的全自動冷熱水供水系統,可以滿足各用水點全年不間斷的冷熱水供給。洗澡間保證提供水溫不低於40度的熱水,供隊員們隨時洗澡。站上擁有各種車輛十多輛,可以滿足交通運輸、施工和科學考察的需要。其中包括德國製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車3輛、這種雪地車,即使在冬季,也可進行遠程科學考察。電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成,可以保證站區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連續用電。站上的醫務室,配備有無影燈、多功能手術台等醫療器械,可進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術。通訊室安裝有兩套1.6千瓦的單邊帶發射機和全波段收訊機,以及海事衛星終端設備,不僅滿足了中山站與北京的通訊聯絡,也可開展全球範圍內的文字、圖片傳輸和電話業務。中山站與長城站一樣,也建有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此外,發電機安裝有消煙和減雜訊設備,可減少發電機的廢氣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氣環境。

考察活動


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自2015年11月下旬起,執行科考任務的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利用今年新裝備的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依託中國南極中山站良好的地面保障條件,通過冰雷達、重力儀、磁力計、激光高度計及高精度差分GPS等多套機載科學調查設備,對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域進行大規模、系統性航空科學調查,至2016年1月探測區域已覆蓋86.6萬平方公里。
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冰川學家、“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項目負責人孫波說,根據現場探測數據,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率先獲得3個重大科學發現。
第一個大發現是首次實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峽谷存在於南極洲東部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域的冰蓋底部。冰雷達探測數據清晰地顯示冰蓋底部存在一條完整的大峽谷,該峽谷長度超過1000公里,峽谷頂部最大寬度26.5公里,峽谷深度超過1500米。其規模超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成為地球表面迄今發現的最大峽谷。
第二個大發現是南極冰蓋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濕地”在伊麗莎白公主地孕育而成。探測發現,該地區冰蓋底部藏有眾多冰下湖泊和冰下水道,且相互貫通連接。其中一個冰下湖泊的寬度達到26.5公里,另一個冰下湖泊形成於冰層厚度超過4000米的地方。相關發現對冰蓋物質平衡等方面研究有重要意義。
第三個大發現是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域的深部冰層呈現大範圍暖冰現象,表明冰下基岩地熱通量顯著異常。冰雷達探測數據顯示,這裡的深部冰層溫度明顯高於其他區域,更易於融化形成冰下湖泊和水系。暖冰的存在與冰下地質構造、板塊結構和岩石熱狀況密切關聯,這為地質學家研究南極大陸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視野和命題。
“這次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航空科學調查行動,取得的階段性現場考察成果令人非常振奮,”孫波說,這三大發現對深刻理解冰蓋穩定性及其對全球海平面的影響、揭示冰下地質構造和熱狀態及其演化、尋找南大洋超冷水和底層水生成源區域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7年2月3日,中國南極中山站22名度夏科考隊員乘坐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撤離中山站,開始回國之旅。這標誌著中山站完成了度夏科考任務,轉入越冬科學考察階段。
2019年2月8日晚,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內陸隊(崑崙隊和泰山隊)37名隊員在暴風雪中順利回到南極中山站。

改造項目


中國科考船“雪龍”號將於2010年11月11日從深圳起航遠赴南極,開始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此行將完成中山站改造項目收尾工作。
9日,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南極項目部經理劉篤斌在深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該公司有16名施工人員隨科考隊進駐南極,完成中國南極“十五”能力中山站改造項目收尾工作。
中國南極“十五”能力建設中山站、長城站改造項目,總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包括綜合樓、車庫、綜合庫、空間物理觀測棟、連廊、廢物處理棟、污水處理棟、鍋爐房、高頻雷達機房、室外總體和油罐基礎等建築單體30餘棟;其中,中山站改造項目共完成鋼結構安裝437噸,高強螺栓安裝11836套,彩鋼板安裝11260.8平方米,預製混凝土構件安裝185.97立方米,現澆混1306.48立方米,室外保溫管道安裝700多米。
劉篤斌說,中山站改造項目已基本建設完成,但仍有部分收尾工作需要落實。此次進駐南極,中鐵建工南極項目施工隊將進一步完善綜合樓、車庫、綜合庫、空間物理觀測棟、廢物處理棟、污水處理棟、高頻雷達機房的功能,還將開展中山站“十一五”能力綜合庫貨架的搭建工作。
中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劉篤斌說,南極科考站的建設每年僅有3個月的 工期。由於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施工現場,僅能用普通工具,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外加南極氣候變化無常,也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為了趕工期,即便遇到危險天氣,施工隊也要堅持施工。同時,由於原材料補給困難,一旦材料或半成品受損,就會耽誤整年的工程進度。這些因素導致平常簡單的工程,在南極幹起來卻難上加難。
據悉,“雪龍”號是應深圳市政府邀請8日抵達深圳鹽田港的,將在深圳停留3天,並對深圳市民開放參觀。本次“雪龍”號搭乘193名考察隊員,計劃將完成31項站區科學考察任務,同時執行27項後勤保障任務。
2002年至2009年,中鐵建工南極施工隊連續8次參加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工作,先後負責中山站和長城站的拆除任務,以及永久性科考站中山站和長城站的建設任務,為中國南極科考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作用。
2018年11月12日,前往南極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航行在澳大利亞東邊的太平洋海域時,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文濤宣布,本次科考隊在中山站度夏期間將安裝激光雷達,完成激光雷達觀測艙組裝、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現場安裝及調試、業務化觀測試驗,為越冬業務化觀測創造條件。

極光


2012年3月2日凌晨,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夜空中出現神奇壯麗的極光。
極光是發生在南北極上空奇特而美麗的自然現象。受太陽風影響,高能量帶電粒子與離地面80~120公里的高空大氣層中的稀薄空氣分子發生猛烈衝擊,將大氣分子激發到高能級,發出耀眼的可見光,這就形成了極光。隨著南極夏季的結束,南極日漸顯現出寒冷的一面。2012年初春,南極中山站所在地區天氣晴朗。3月2日凌晨時分,在南極中山站,絢麗的極光在南極的星空中迅速變幻,蔚為壯觀。

郵件通訊


2009年1月30日,中國南極中山站臨時郵政局首次成立,考察隊員們可以通過郵局向國內發送信件和包裹。郵路主要通過“雪龍”號將郵件帶回上海,再由上海郵政局發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