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會

財神會

財神會是膠東半島重要的地方傳統民俗,一般在農曆七月二十二日舉行。有的地方則從七月二十一日到七月二十三日,歡慶三天。

由來


財神會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如下:宋朝的蔡京十分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爺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爺,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便給財神爺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爺”外,民間還有“偏財神爺”五顯財神爺、“文財神爺”財帛星君和“武財神爺”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爺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爺”。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爺廟。“文財神爺”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爺”,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武財神爺”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爺。

傳說故事


至於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如何成為財神會的,民間還有不同的傳說:
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這裡出產的葡萄穗大粒飽,色澤鮮艷,甘甜多汁,是傳統的地方名特產品。據考證,早在漢代,大澤山就有移栽山葡萄的歷史。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途經這裡,出於忌諱,將“龍眼”葡萄賜名為“獅子眼”葡萄,賜名這天正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後來,每年這天百姓都聚會紀念,逐漸演變成農民的傳統節日“財神會”,俗稱“財神爺生日”。這一節日逐漸在周圍地區流傳開來,有的地方則從七月二十一日到七月二十三日,歡慶三天。
傳說光緒年間,在即墨古城有一個姓周的掌柜,經營一家叫“春興永”布匹絲綢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裡,一連做了3個完全相同的夢。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披頭散髮的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沒有人給我過忌辰了,誰給我過,保證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為討個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在夢中老者的囑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紛紛涌到店內帳割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
周掌柜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每年陰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鋪都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臨清每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為財神會,唱戲三天。濰縣是七月二十一日為祭財神日。其財神廟有對聯云:“頗有幾分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點上三柱香,朝也拜,夕也拜,叫我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