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寺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吳航天王寺

天王寺,在吳航西關村,倚山面江,左有六平山,右有金雞山,面向馬江(太平港),風景宜人。唐大中七年(853)始建,里人林舒舍宅為寺。

目錄

正文


廉帥楊公題額曰“靈感天王寺”。唐大中十一年,福建觀察使楊發在寺旁書“寒岩”,“寒岩晚鐘”系吳航十二景之一。寺內建有煙蘿亭、望江亭、清心亭、樂壽台、松石軒、枕流軒等,嗣圮。寺周有“漁舟晚唱”、“清溪聽泉”等七景。有唐閩觀察使楊發,宋宰相李綱、運判蔣之奇、縣令董淵、閔希聲,明知縣潘府、閩中才子王恭等名人在這裡留下名篇佳作或摩崖石刻。天王寺經歷代重修。民國10年寺及佛殿毀。1989年以來,鄉人和僑胞踴躍集資,重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等。
明弘治《長樂縣誌》記載天王寺建造的因由及規模:天寺禪寺在縣治西北隅,唐大中七年建。相傳其時有檀木溯江潮而上,牧童異之,收歸其家,夜中發光。里人林錡又夢其木謂之曰:“我北方毗沙門天王也!”錡遂舍宅及山為寺。廉帥楊公奏請賜額曰“靈威天王寺”。寺有煙蘿寺、望江亭、清心亭、樂壽台、松石軒、枕流軒。今寺在而亭俱廢。楊帥系福建觀察使楊發,他不僅為禪寺命名,而且在寺旁巨岩上書“寒岩”,每字徑約1.2米,是罕見的唐代巨字摩崖石刻,這寒岩寺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