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松鎮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轄鎮

果松鎮,隸屬於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地處通化縣東南部。

明朝時期,果松鎮境域屬建州衛;1984年12月,由果松鄉改為果松鎮。截至2018年末,果松鎮戶籍人口為16972人。截至2020年6月,果松鎮下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七道溝村。

果松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工業以化工、採礦業為主。

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屬建州衛。
清初,屬興京府(今遼寧省新賓縣)。清光緒三年(1877年),屬通化縣道生保。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恭梓鄉。
民國十二年(1923年),屬三區。淪陷時期,屬第三警察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六道溝區。
1950年,改屬四區。
1955年,改名六道溝區。
1956年6月,六道溝區分為果松、公益、南岔、大西岔、萬隆5鄉。
1957年,果松鄉改名六道溝鄉。
1958年9月,六道溝鄉改為六道溝分社。
1959年,六道溝分社改為六道溝公社。
1959年7月,六道溝、杉松、義豐、七道溝4管理區與七道溝街道合併為果松街道。
1960年,果松街道改為果松公社。
1961年5月,果松公社析置石湖、東來2公社。
1962年,析果松公社置七道溝公社。
1964年11月,六道溝、果松2公社合併為六道溝公社。
1983年,六道溝公社更名果松公社。
1984年,果松公社改果松鄉;同年12月,果松鄉改為果松鎮。
2005年2月,東來鄉併入果松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果松鎮地處通化縣東南部,東與白山市渾江區紅土崖鎮接壤,南與石湖鎮相連,西與東來鄉、集安市清河鎮毗鄰,北與通化市二道江區鐵廠鎮交界,距縣城43千米,區域總面積362.66平方千米。
果松鎮
果松鎮

地形地貌

果松鎮地處白山中山低山區,龍崗山與老嶺中山低山區,地勢東高西低,東南高西北低;境內大部為山嶺平地,地形分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川地;主要山脈有肖家崗山、白砬子山、老禿頂山;境內最高點肖家嶺位於東部與白山市交界處的復興村,海拔1525米;最低點位於大羅圈河出境口,海拔461米。

氣候特徵

果松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一般;春季乾旱少雨多風,夏季雨量集中濕潤,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多雪寒冷;多年平均氣溫12.8℃,1月份平均氣溫-28℃,極端最低氣溫-30℃(2011年1月15日);7月平均氣溫25.9℃,極端最高氣溫32℃(2011年6月19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5℃,生長期年平均125天,無霜期年平均125天,最長134天,最短1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0小時;0℃以上持續期135天;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最大雨量1200毫米(1998年),最少雨量600毫米(2011年)。

水文

果松鎮境內河道屬鴨綠江流域,其中大羅圈河流域面積349.6平方千米,佔100%;二級河大羅圈河總長20.8千米;三級河4條,總長64.9千米;四級河32條,總長74.5千米,河流總長度160.2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為大羅圈河,從南至北流經中部,經東勝、東陽、六道溝、先鋒、萬隆等村由北界出境,年平均流量5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五道溝河、六道溝河、七道溝河、果松川河、復興河、南岔河等。

自然災害

果松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大風、低溫、霜凍等;旱災5—6年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5—7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58年7月份,僅萬隆、先豐、杉松、南岔四個村受災面積達9600畝,災民5380人;洪澇災害年平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6—8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60年6月9日,果松鎮9個村全部受災,受災戶達4500戶,糧食受災面積18000畝,糧食減產4成,房屋損毀208間,財產損失11.5萬元。

自然資源


果松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黑鐵石、紅鐵石、金礦、白灰石、風化石、砂石、大理石、白岩石、花崗岩等,其中鐵礦儲量1億噸,地質儲量3億噸,已經開發的有七道溝鐵礦,位於七道溝,礦區面積10平方千米,地質儲量2億噸,可采量1.5億噸,年產量300萬噸;黃金地質儲量6噸;儲量最大的為大理石、花崗岩,分佈在南岔冰溝子,約1億立方米,具有工業價值的可達600萬立方米;黑大理石儲量約300萬噸,白岩石儲量約200萬噸左右;天然樹種主要有紅松、落葉松、水曲柳、柳樹、柞樹、樺樹等;野果類主要有山杏、榛子、山核桃、山梨等;野生藥材主要有山參、天麻、貝母、柴胡、黨參、五味子、景天、地龍骨、龍膽草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薇菜、刺嫩芽等30多種;野生菌類主要有榛蘑、松樹傘等20多種;野生動物主要有水獺、貂、雉、刺蝟、松鼠、榛雞、花鼠、林蛙、山兔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果松鎮總人口1881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630人,城鎮化率35%;另有流動人口1380人。總人口中,男性9673人,佔51.4%;女性9141人,佔48.6%;以漢族為主,達18354人,佔97.6%;有滿、朝鮮2個少數民族,共460人,佔2.4%。2011年,果松鎮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3.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2人。
2017年末,果松鎮常住人口為12607人。
截至2018年末,果松鎮戶籍人口為16972人。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果松鎮下轄9個行政村和以序數命名的4個社區。
名稱
六道溝東勝
五道溝果松川
復興先鋒
南岔萬隆
杉松——
2001年,果松鎮下轄9個村,61個居民小組,46個自然屯,4個社區。
2011年,果松鎮下轄宏信、驊豐2個社區,11個行政村;下設46個居民小組,72個村民小組。
名稱
七道溝先鋒
五道溝萬隆
六道溝杉松
東明南岔
東勝復興
果松川——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果松鎮下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七道溝村。
名稱
宏信社區先鋒村
驊豐社區萬隆村
六道溝村五道溝村
杉松村東勝村
復興村果松川村
南岔村七道溝村
——東明村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果松鎮因溝內早年紅松茂密,其籽可食,當地人稱之為果松,由此命名。
果松鎮
果松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果松鎮財政總收入0.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2億元,比2010年增長10%;人均財政收入1169元,比2010年增長25%。2011年,果松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262元。
2018年,果松鎮有工業企業2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個。

農業

2011年,果松鎮有耕地面積37567畝,林地面積2620畝。2011年,果松鎮農業總產值1.6億元,比2010年增長6%,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4%。果松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2011年,果松鎮生產糧食6716噸,其中玉米4786噸,糯玉米200噸,大豆743噸。果松鎮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西瓜、黃煙。2011年,果松鎮蔬菜種植面積3129畝,產量7471噸,主要品種有韭菜、大蔥、西紅柿、黃瓜、馬鈴薯、白菜、蘿蔔等;西瓜種植面積6255畝,產量1.2萬噸;黃煙種植面積3489畝,產量680噸。果松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果松鎮生豬飼養量4.8萬頭,年末存欄4.1萬頭;牛飼養量6400頭,年末存欄5500頭;家禽飼養量10萬羽,上市家禽4萬羽。2011年,果松鎮生產肉類170噸,其中豬肉118噸,牛肉18噸;畜牧業總產值4700萬元。
果松鎮
果松鎮

工業

果松鎮工業以化工、採礦業為主。2011年,果松鎮工業總產值7.4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5%。2011年,果松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1484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7億元,比2010年增長42%。

商貿

2011年末,果松鎮有商業網點59個,職工256人。2011年,果松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50萬元,比2010年增長16%;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45萬元。

金融

2011年末,果松鎮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7273萬元,比2010年增長34%,人均儲蓄6542元;各項貸款餘額1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32%。
果松鎮
果松鎮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果松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48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4所,有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在校生696,人,專任教師18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37人,專任教師4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果松鎮教育經費達1223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050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3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20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6%、7%、8%、4%;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77.5%,比201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果松鎮
果松鎮

科技

2011年末,果松鎮有科技人才1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4人,經營管理人才3人,技能人才4人,農村實用人才6人;舉辦科技培訓13次。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果松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室11個,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有文化專業戶21個;有圖書室14個,藏書2.2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1人;創作完成的作品有鄉土作家出版小說集《紅月亮》和詩集《鄉村歲月》,有文學創作隊伍成員39人,有音樂、美術、書法、攝影隊伍成員25人。2011年末,果松鎮學校體育場地6個;11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7%。2011年末,果松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中央、吉林、通化等66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5440戶,入戶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9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果松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4個,其中有衛生院2個,門診部12個;病床7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張,固定資產總值44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3人,其中執業醫師26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1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專業衛生人員4人。2011年,果松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9462人次。2011年,果松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萬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果松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54戶,人數346人,支出87.2萬元,比2010年增長7%,月人均210元,比2010年增長16%;醫療救助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50人次,共支出4.75萬元,比2010年增長5%;城鎮生活無著的人員救助23人次,支出4.7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1戶,人數359人,支出41.1萬元,比2010年增長2%,月人均95.3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5人,支出10.5萬元,比2010年增長5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8人,支出8.64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33人次,支出8.91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50人次,支出3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臨時救濟360人,支出7.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3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社會福利費2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社會福利中心1個,床位125張,收養35人。2011年,果松鎮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269人,比2010年末增加36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916人,比2010年末增加26人;參加失業保險560人,比2010年末增加27人;參加工傷保險506人,比2010年末增加35人;參加生育保險120人,比2010年末增加12人

交通運輸


果松鎮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網路。2011年,果松鎮客運總量36.7萬人次,貨運總量5.5萬噸。鐵路梅集線過境,境內長15千米,為重軌普通鐵路,設果松1個站,通往梅河口、集安;日均有2列客車停靠,日客運量960人次,年貨運吞吐量350萬噸,502國道過境,境內長23.2千米,通往集安。2011年末,果松鎮有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34.2千米,客運站1個,日均發送11輛客車,日客運量240人次。2011年,果松鎮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6輛,120噸位;客運汽車8輛,220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