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城市中國的結果 展開

城市中國

習近平提出概念

“城市中國”,是由習近平通過歷次考察和重要講話,探尋其心中的“城市中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習近平心中的“城市中國”》為中國新城市的架構和形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目錄

正文


習近平
習近平
習近平心中的“城市中國”
《習近平心中的“城市中國”》,從習近平歷次重要講話和考察中,探尋其心中的“城市中國”。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也正是習近平一直強調的。2013年11月在山東省農科院座談會上,習近平就直接指出:“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是人口城鎮化。”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直接反映城鎮化的健康程度”。
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中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問題是這7.5億人口中包括2.5億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帶來一些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對於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習近平強調:“總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生命力
習近平曾說:“網上有人給我建議,應多給城市留點‘沒用的地方’,我想就是應多留點綠地和空間給老百姓。”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習近平一直關注的事。習近平曾指出:“城鎮建設水平,不僅關係居民生活質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在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的同時,必須注重防治各類“城市病”,給百姓創造一個宜居的空間。習近平給防治各類“城市病”開出了“藥方”:
——治霾。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交通。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住房。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醫療。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均等化願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醫院,始終處於“戰時狀態”,人滿為患,要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
——環境。2013年2月,他在北京市西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手帕口清潔站看望一線環衛工人時說:“廣大市民要珍愛我們生活的環境,節約資源,杜絕浪費,從源頭上減少垃圾,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清潔,更加美麗、更加文明。”
——基礎設施。他在北京考察時曾來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聽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說北京近年加強了立交橋改造,防止內澇,他立刻問道:“地下管道加粗了嗎?”在他看來,城市建設要特別注意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
宜居的城市,還必須是安全的
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高度重視公共安全工作,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著力堵塞漏洞、消除隱患,著力抓重點、抓關鍵、抓薄弱環節,不斷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守住城市靈魂,保持城市個性
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時曾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他說,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他在序中也寫到:“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築,搬來許多洋建築,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築的語言,這有利於保持城市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