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浙江省龍泉縣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捶打、刨銼、磨光、鑲嵌、淬火等5道核心工序。從初期的鐵劍,演變為鋼劍、摺疊花紋夾鋼劍,經過層層工序,最終鍛造成龍泉寶劍。
2001年10月,龍泉寶劍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2004年12月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名錄;2005年5月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Ⅷ-37。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據《龍泉縣誌》記載,在清代就先後開設有鄭義生劍鋪、廖太和劍鋪、千字型大小劍鋪和萬字型大小劍鋪,均以劍刃鋒利、劍質上乘而著稱。至清末民國初,在龍泉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設有千字型大小、萬字型大小、壬字型大小(沈廣隆)、金字型大小、永字型大小、禾字型大小、周國貴等7家劍鋪。其中千字型大小、萬字型大小和沈廣隆,被稱為龍泉寶劍3大家。民國十九年(1930)龍泉劍鋪又增加到11家,“當時龍泉縣每年劍二千把,年總產值八千元左右,行銷於溫州、杭州、上海等地。”
龍泉寶劍又稱“七星劍”,按其不同性能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硬劍(以剛利著稱)、軟劍(以柔韌著稱)和傳統武術劍。此外,還有雲花劍、手杖劍、魚腸劍、鴛鴦劍等29個品種,近百種款式。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第一,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中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一把龍泉寶劍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捶打、刨銼、磨光、鑲嵌、淬火等5道核心工序。從初期的鐵劍,演變為鋼劍、摺疊花紋夾鋼劍。
捶打:將鐵塊放在爐中燒到高溫,反覆多次的滲碳工藝鍛打,形成寶劍的最佳雛形。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磨光:將銼好的劍置於錯石,上磨光。先進行粗磨,再細磨。
鑲嵌:磨光后,在劍身上用鋼針鏤刻圖案、劍名、店號,嵌上赤銅,經鎦銅處理,磨光后呈金色,產生色彩對比,具靈光寶氣之感。
淬火:運用傳統淬火方法,使劍身剛柔相濟。這一道屬高精工藝,非一般工匠所能得心應手。
龍泉寶劍傳統技藝,其豐厚的文化功能及其社會作用,在中國古代冷兵器史、中國古代冶金史、中國古代思想史和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影響,展現了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傑出價值。如今,龍泉寶劍不僅是健身武術器械、影視舞台道具,而且還被國家領導人當做國禮贈送,為海內外許多名人和寶劍愛好者所收藏珍視。
龍泉寶劍是中國制劍工藝的傑出代表,其製作技藝更是中國傳統手工藝里的典範,保護和弘揚這一民間技藝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龍泉寶劍還將續寫它的傳奇。
當今鍛劍工藝已完全現代化,這對傳統技藝造成了巨大衝擊,追求產銷經濟效益的企業經營策略影響了劍的質量,鍛劍之地的環境也受到破壞。這些問題導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和保護。
沈新培,男,漢族,1948年12月生,浙江省龍泉市人。1961年,就在龍泉鐵器生產合作社寶劍生產小組隨父鑄劍。多年來他在鑄劍上不斷探索,進行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研製出20多個新品種。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沈廣隆劍鋪的第四代傳人沈新培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龍泉市政府於1984年將劍池湖遺址列為龍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3年重建先前被毀的劍池亭。之後又對劍池湖遺址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整治。在新建的龍泉博物館內專設龍泉寶劍陳列廳,向市內外觀眾宣傳龍泉寶劍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精湛的鍛制技藝和產品。
在龍泉市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沈廣隆劍鋪、萬字型大小劍鋪、千字型大小劍鋪、金字型大小劍鋪等老字號相繼恢復。這些百年老店新開,重振老字號雄風,在國內外市場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2000年開始,龍泉寶劍從業人員納入工藝美術專業職稱體系,開展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定,鼓勵了寶劍藝人學習技術的積極性。
浙江省政府於2000年7月施行《浙江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對受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的品種和技藝,開展了認定、保護和管理工作。
1972年,龍泉寶劍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國際友人。
1992年,龍泉寶劍在國際武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