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管理的實踐的結果 展開

管理的實踐

機械工業出版社圖書

《管理的實踐》是2009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彼得·德魯克。圖書講述了企業管理的本質包括“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等幾個方面的任務。

2018年《管理的實踐》再次更新。

圖書信息


書 名: 管理的實踐(珍藏版)
作 者:(美)德魯克,齊若蘭 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9-1
ISBN: 9787111280743
開本: 16開
定價: 49.00元

2006版信息


作者: (美)德魯克 著,齊若蘭 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1-1
頁註:322
開本:16
紙張:膠版紙
I S B N :9787111177678
包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管理 >> 一般管理學 >> 管理學
定價:48.00

內容簡介


《管理的實踐》提供了觀念、原則和工具,是一套極具系統化的管理知識。本書問市后,不僅在美國一炮而紅,而且在全球各地也都非常成功,包括在歐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更是備受重視。的確,日本人認為本書的觀念奠定了他們經濟成功與工業發展的基石。
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判斷力,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因此,惟有找對人,擺對位置,從旁協助,才可能有“對”的成果。德魯克對人總是以正面(用人之長)評價,對事則是以負面(高標要標)評估,是各類組織惟一最高的指導原則。
《管理的實踐》一書即以管理的本質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及其未來面臨的挑戰,有著精闢獨到的見解,掀開了管理的奧秘與實務。
本書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項管理的任務,貫穿整本書的主軸和精髓,並以八個關鍵成果領域、三個經典的問句以及組織的精神豐富其內涵。
第一部分德魯克先以一個企業的實例點出了: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以及企業的目標、成果與生產的原則。
第二部分德魯克以福特汽車的故事,闡述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時也呈現出組織精神(即企業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則透過活動、決策與關係等三項分析,深入管理的結構、最終的檢驗標準及績效,同時也說明了五種組織結構之優缺點,與適用的大、中、小型企業及其限制條件。
第四部分德魯克以其“績效為核心的整體觀”,主張雇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創新的實踐價值,使員工有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創造巔峰績效的組織。
第五部分德魯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決策及未來的管理者是什麼,尤其一再主張“責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作品目錄


彼得·德魯克自序
概論 管理的本質第1章管理層的角色
第2章管理層的職責
第3章管理層面臨的挑戰
第一部分 管理企業第4章西爾斯公司的故事
第5章企業是什麼
第6章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麼
第7章企業的目標
第8章今天的決策,明天的成果
第9章生產的原則
第二部分 管理管理者第10章福特的故事
第11章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
第12章管理者必須管理
第13章組織的精神
第14章首席執行官與董事會
第15章培養管理者
第三部分 管理的結構第16章企業需要哪一種結構
第17章建立管理結構
第18章大企業、小企業和成長中的企業
第四部分 管理員工和工作第19章IBM的故事
第20章雇傭整個人
第21章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徹底失敗
第22章創造巔峰績效的組織
第23章激勵員工創造最佳績效
第24章經濟層面
第25章主管
第26章專業人員
第五部分 當一名管理者意味著什麼第27章管理者及其工作
第28章做決策
第29章未來的管理者
結語 管理層的責任 

創作背景


1943年,彼得·德魯克接受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的委託,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內部管理結構進行調研。在一年半時間裡,彼得·德魯克把全部時間用來研究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論,在1954年出版了《管理的實踐》一書。

作品思想


管理的三項職能

在緒言部分,彼得·德魯克重點論述了管理的概念和職能“企業管理是獨一無二的”。
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的職能包括: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這三項職能都能夠分別加以分析、研究和評估。
第一項職能:管理企業
該書的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第一項職能即管理企業,並得出“顧客是企業的基石”這一結論。
顧客是企業存活的命脈,只有顧客才能創造就業機會,“顧客是企業的基石”。社會將能創造財富的資源託付給企業,也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人們的事業是什麼並非由生產者決定,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不是靠公司名稱、地位或規章來定義,而是由顧客購買產品或服務時獲得滿足的需求來定義。
第二項職能:管理管理人員
該書的第三部分主要闡述了管理的第二項職能:管理管理人員。彼得·德魯克以福特汽車的事例,闡述了管理管理人員的三個要求。
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許多根本性問題,比如工作程序、組織結構、激勵方式、領導方式等,必須在管理人員當中加以解決。管理人員是企業的基本資源,是最稀有的。對管理人員管理得好不好,決定了企業的目標能否實現。在法律上,企業所有者可能是管理人員的“老闆”,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老闆享有無限的權力。但是在本質上,管理人員的功能和責任永遠由企業的任務來決定,而不是通過老闆的授權來決定。
第三項職能:管理員工和工作
該書的第五部分主要闡述了管理的第三項職能:管理員工和工作。彼得·德魯克以其績效為核心的整體觀,主張雇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並以IBM的故事為例,描述了創新的實踐價值,使員工有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創造巔峰績效的組織。
任何管理決策都會影響到管理的三項職能,而且必須將三者同時納入考慮。人們甚至不能說其中任何一項任務比其他任務更重要,或需要更高超的技術或能力。儘管人們說企業績效是第一位的,但是無論管理層多麼懂經營,如果企業不能健全運作,也就沒有企業績效可言。如果對員工或工作管理不善,也會是這樣的結果。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實際操作中,管理者總是在每一項活動中履行著這三項職能。在同一時間內履行的是三項而不是一項職能,由同樣的人履行並由同樣的人完成這些職能,執行同樣的決定並推行同樣的決策,實際上是管理者獨特的狀況。因此,在回答什麼是管理層、管理層在做什麼這些問題時,人們只能說管理層是一種有著多重目的的機構,它既管理企業,又管理管理者,也管理員工和工作。缺掉其中任何一項,就談不上管理。

管理的結構

該書的第四部分主要闡述了管理的結構,通過對活動、決策與關係等進行分析,討論了管理的結構、最終的檢驗標準及績效。
彼得·德魯克認為,要知道達到某一個企業目標需要什麼結構,有三個具體辦法主動分析、決策分析和關係分析。這三種分析應當儘可能明確而不繁瑣。不管企業有多小,有多簡單,都應當把這看作是一項必須完成、而且必須做好的任務,因為只有通過這些分析,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結構。

管理人員的特殊任務

該書的第六部分闡述了管理人員及其工作、決策,以及未來的管理人員的職責,反覆強調責任的重要性。
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人員有兩項特殊任務,是企業中其他人不需擔負的:第一項任務是:創造出一個真正的整體,這個整體要大於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綜合;創造出一個生產實體,其產出大於所有投入資源的總和。第二項任務是:協調每個決策和行動的長遠需求和眼前需求。無論犧牲長期或短期利益,都會危及整個企業。

作品影響


該書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經營管理一個企業所需要的知識和訣竅,所闡述的管理知識沒有枯燥繁瑣的理論教條,能給人們帶來真正實用的信息。該書融會貫通了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精華,受到了各國企業家的歡迎。
該書是第一部以全新觀點看待管理,第一部從實際執行層面來立論的管理學書籍。該書能讓管理者跳出企業,站在創造市場需求的外部,來審視和解決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進行整體的系統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管理,從而在駕馭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階段中能夠從成長走向成功。該書指導管理者在實踐中學會管理,並在成功的管理實踐中得到升華。日本人甚至曾把本書看作他們取得經濟成就和工業成果的基礎。
現代管理學的大廈主要建立在這本書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的基礎上,大部分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都可以從該書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標管理、參與管理、客戶導向營銷、企業文化等。

作者簡介


1954年前
彼得·德魯克於1909年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祖籍為荷蘭人,彼得·德魯克其家族在十七世紀時從事書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為“印刷者”)。1937年移居美國,終身以圪人、著書和諮詢為業,是當代國際上最著名的管理學家,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
他著述頗豐,平生涉略廣泛,在許多領域的建樹都令人嘆服。到目前為止,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已超過30篇,著作多達50餘本,涵蓋社會分析、政治經濟、管理的各個方面,還有小說和自傳。
1954年到1966年
1954年 出版《管理實踐》,奠定大師的地位,並標誌著管理學的誕生;
1966年 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為經典之作;
1973年到2005年
1973年 出版《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巨著,該書被譽為"系統化的管理手冊"。
其中《管理的實踐》一書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他的書傳播130多個國家,甚至在前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也極為暢銷。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則概念及發明,包括:“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滿足顧客、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與創新、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社會。”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共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魯克以95歲高齡辭世。

編輯推薦


現代管理學奠基之作!如果只讀一本管理書籍,就讀《管理的實踐》!
暢銷半個世紀,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經理人和管理學者,至今仍為必讀經典。
[管理學的開山之作]
本書是第一部以全新觀點的角度看待管理,也是第一部以實際執行層面所立論的管理學書籍。本書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之作,暢銷半個世紀,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經理人和管理學者,至今仍為必讀經典。本書一舉奠定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大師的地位。
全書以管理的本質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及其未來面臨的挑戰,有著精闢獨到的見解,掀開了管理的奧秘與實務。“如果你只想讀一本管理著作,那就選擇《管理的實踐》吧!”
現代管理學奠基之作。
如果只讀一本管理書籍,就讀《管理的實踐》!
暢銷半個世紀,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經理人和管理學者,至今仍為必讀經典。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為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為彼得·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
“在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微軟總裁比爾·蓋茨
“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英特爾主席安迪·格魯夫
“本書讓你能跳出企業、站在創造市場需求的外部來審視和解決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進行整體的系統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管理,從而在駕馭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階段中能夠從成長走向成功。《管理的實踐》指導你在實踐中學會管理,並在成功的管理實踐中得到升華。”——海爾集團張瑞敏
“現代管理學的大廈就建立在這本書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的基礎上。時下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包括: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營銷、業績考核、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甚至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計分卡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根源。”——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

作品評價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為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為彼得·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 傑克·韋爾奇
在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微軟總裁 比爾·蓋茨
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的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英特爾主席 安迪·格魯夫
《管理的實踐》一書的出版使人們有可能學會如何去管理。在這之前,管理似乎只是少數天才能做的事,凡人是無法做到的。我坐下來花了些工夫,把管理變成了一門學科。本書出版后,不但在美國一炮走紅,在全球各地也都非常成功,包括歐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更是備受重視。日本人認為本書的觀念奠定了他們經濟成功和工業發展的基石。——彼得·德魯克
經典經得起時間考驗,值得一讀再讀,常讀常新。它幫你理清思路,從任何新事變中發掘本質,找到歷史淵源。——邵明路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創辦人德魯克百年誕辰全球紀念活動共同主席
德魯克先生對於管理領域的貢獻並不需要我們去做註釋,但是對於中國的管理者來說,他的價值卻難以估量。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可以變得卓有成效;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者釋放了自己的價值。——陳春花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本優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這樣的著作一旦誕生。就已經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屬於每個讀者自己。這樣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趙曙明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序言


我總是感覺自己沒有資格為德魯克先生的著作寫序,但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難卻,此外,作為德魯克先生生前少數耳提面命過的中國人之一,我也有責任和大家分享我從他那裡得到的啟迪。
改革開放初期,德魯克夫婦來過中國。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從戰爭創傷的心理陰影中復原的艱難過程,他遇到的中國人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這一點令他驚訝不已。十年前我剛認識德魯克先生時,他告訴我,世界在蘇聯解體后,只有美國一國獨強的局面是不健康的,應該至少還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國互相制約,在俄羅斯、印度、巴西和中國這幾個正在上升的大國中,只有中國有這種可能。他還說,中國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全力支持我創辦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的原因。
德魯克管理學院開辦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學院的教授建議我們走精英教育的路線,收昂貴的學費,德魯克先生反對這麼做。他對我說:“中國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領導它們的精英人才,但中國像任何國家一樣,90%的組織將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們必須發揮作用,單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個健康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