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型演員
指特殊造型演員的簡稱
特型演員,指特殊造型演員的簡稱。因為劇情的需要,或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有時甚至是為了影片的商業化目的,使用的具有特殊外型條件的角色扮演者。
影片出現為世人所熟悉的著名歷史人物或當代名人、領袖的時候,為了在銀幕上真實地再現這些人物的外貌,需要容貌相似或經過化妝達到形似的演員來扮演。最主要的是因為長得很像某個人物(尤其是中國近代領導人),只擅長演這個人物,不經常演其他角色的演員。比較有名的特型演員有王震、古月、唐國強、王鐵成、盧奇、劉勁、王伍福、陳國坤等。
具有特殊的外型條件。力求形似須恐怖減肥有可能會使很多人都不會想到,大多數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要承受的第一波“攻擊”居然是減肥!為了更好地扮演毛澤東,首先在體型上要下不少工夫。張克瑤曾為扮演青年毛澤東,44歲時還狂減了28斤。另一位特型演員章飛一絕,在《毛澤東在武漢》一劇中,他要從20幾歲演到70多歲。為了成功扮演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一個月內從165斤減到130斤。因為劇情里有毛主席橫渡長江的鏡頭,章飛一絕卻不會游泳,所以他就去游泳場減肥,想一舉兩得。結果導致休克,敬業精神可謂令人敬佩。
特型演員劇照
在普通的影視劇里,除了個別因特殊要求需做特殊造型的演員外,大多數演員不需要在臉上“大動干戈”。但是作為一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扮演廣大人民群眾熟悉的領袖人物時,任何外形上不相似的小瑕疵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膠片被放大到銀幕上時,誇大了三百多倍,是放大了的藝術。
古月在演齣電視劇《鄧小平》的時候,扮演老年毛澤東,其濃密的頭髮和老年毛澤東形象不符,所以必須戴上一個稀疏的發套。要粘牢發套必須用膠水,膠水中含有酒精,古月又天生對酒精過敏,但為了演好主席形象,他硬著頭皮上了。一天下來,古月的額頭開始發炎;一個星期過去了,古月的整個額頭開始潰爛。等到去醫院檢查時,額頭上一圈肉都發黑了。
特型演員劇照
糟糕的是,這類影片一般預算都十分緊張,沒有多餘的經費用來保養演員的皮膚,而這些特型演員的收入也並不豐厚,於是,他們只能儘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王伍福等特型演員大多隸屬於八一廠等單位。
特型演員的片酬,是一個敏感的問題。革命題材影視劇,往往一部片子拍幾年,有些片酬很少,有些甚至沒有片酬,只有獎金。特型演員大多隸屬於八一廠這類的製作機構,不能私自接戲,由於演出的角色是領袖,所以他們一般都不談片酬問題,於是很多特型演員的收入有限,如果拍攝自己單位的影視劇,只能拿工資和獎金,1991年上映《大決戰》拍了三年,盧奇最後領到的獎金是幾千元。如果受邀外出拍攝,片酬每天收入可以到幾萬元,但是相對於投入,也不能算高。
特型演員照片
大家在敬仰特型演員的精神和感嘆他們的努力時,也不得不面對另一個現狀:特型演員面臨極大的生存困境。
觀眾需求日益減少
《解放》監製之一、著名軍旅劇策劃人李洋大校在接受網易娛樂採訪說,特型演員本來只是從前蘇聯引進的概念,已經成為我國獨有,他們本來是中國人一種集體回憶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型演員的需求將越來越小,這將大大壓縮特型演員的生存空間。
一位電影製片人說,觀眾對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關注度正在隨社會改變,而且,隨著化妝技術的革新,扮演任何名人,對於外形的相似度要求已經不再那麼高,甚至可以不相似,比如張國立和蔣介石,除了光頭,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而觀眾的需求也已經在變化。最初,觀眾一度是對領袖原汁原味的鄉音十分熟悉,從《開國領袖毛澤東》開始,演員們嘗試著說普通話,一開始大家很不習慣,還引發了一場大爭論,但到了《長征》,這樣的演出方式就基本得到了認可,到《解放》時,所有的領袖都是普通話。從觀眾對語言變化的迅速接受可以看出,集體回憶的需求已經逐步淡化,至少要求已經很少,一位領袖有多個特型演員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特型演員照片
限制多、戲路窄
李洋大校在接受網易娛樂採訪說,特型演員的限制太大,首先,需要三個以上領導認可才能夠扮演,其次,長期扮演同一個角色,對演員是一種限定,比如盧奇也扮演過孫中山,怎麼看還是像鄧小平。至於唐國強,只能算特例,沒有第二個。
同時,新一代特型演員大多都不再是專職只扮演一個角色,一方面他們更加專業,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尋求突破。唐國強在扮演毛澤東之外,同樣有許多成功的角色,所以,他們已經不願意再接受“特型演員”這個限制性的稱謂,唐國強就明確表示拒絕接受這一稱呼,劉勁也說,這個稱謂早該消失,而他們本身首先是專業的演員,扮演領袖只是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內容。
因此,李洋表示,特型演員作為一種專門的演員類型稱呼,儘管短期內可能還會存在,也很難再成為一部作品的核心,逐漸消失已成必然。
隨著古月、柴雲清的先後去世,王鐵成的隱退,唐國強劉勁等人的多元化發展,特型演員行將落幕,《解放》等獻禮影視劇,也許是我們最後一次看到以特型演員為核心陣容的影視作品。
不能光演領袖,也要演演市民,這也許是今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