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

現代呂劇作曲家

李漁,字元亮,山東高密縣人,生於1932年。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東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山東音樂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文化廳藝術委員,山東威海呂劇研究會特邀顧問,國家一級作曲。

人物經歷


李漁在1949年參加渤海區黨委文工團。1950年調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初為演員,攻小生。後任伴奏員,先拉二胡,不久便迷上了墜琴。在張斌、袁來欣、武韜等老師的熱心指導下,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不斷探索,墜琴演奏技法漸趨精湛,遂成為全省著名的墜琴演奏家,直到離休前一直是省呂劇院的一把支柱墜琴手。在伴奏實踐中,他在突出模擬唱腔,滑音獨特等墜琴伴奏特色的基礎上,又歸納總結出“托、拖、拉、帶、墊、包、打、顫、抖”等墜琴伴奏技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

個人作品


李漁同志不僅在墜琴伴奏中具有精深造詣,而且在呂劇作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1954年他為第一批呂劇劇目之一的《劉海砍樵》作曲后,至1975年的20餘年中,先後在《借親》、《朝陽溝》、《姊妹易嫁》、《沂河兩岸》、《豐收之後》、《紅嫂》、《釵頭風》、《半邊天》等數十齣呂劇優秀劇目中擔任音樂設計。其中,他創作的許多唱腔t如“馬大保喝醉了酒”、“熬雞湯”、“革命情誼深似海”、“晨雞高唱天將亮”等,堪稱呂劇唱腔巾的精品,被廣泛傳唱至今,倍受群眾喜愛。
1958至1985年間,省呂劇團所演出的數十齣劇目,所拍攝的電影藝術片、灌制的唱片、錄音磁帶、電視錄像中的墜琴伴奏多出自他手。尤其在《借親》、《姊妹易嫁》、《沂河兩岸》等劇目中的演奏,深得行家的好評和廣大聽眾的讚許。
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又煥發藝術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熱愛的呂劇藝術之中。此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省呂劇團委以主持藝委會日常工作的重任,並擔任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呂劇篇》的主編。1985年離休后,他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李二嫂後傳》、《彩石崖》、《乾隆醉酒》等電視劇作曲,以病弱之軀為呂劇的振興與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在近六十年的創作、演奏生涯中,潛心鑽研、刻苦磨礪,形成了獨特的呂劇音樂創作風格,作曲劇目近百部,為呂劇事業的傳承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並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優秀學生,許多已成為當今呂劇音樂作曲、墜琴演奏的骨幹。近年來,李漁先生仍在編寫文集、總結經驗、出版了《呂劇音樂》、《呂劇聲腔說略》等著作。雖年逾古稀還在不辭勞苦為呂劇事業默默耕耘著。
李漁先生作為新中國第一批新文藝工作者,他在積極向老藝人學習請教的前提下,和其他同事一起參與了呂劇劇種改革、發展的全過程,為呂劇音樂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