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消費經濟的結果 展開
- 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
- 期刊名
消費經濟
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
消費經濟(consumption economy),泛指消費領域和消費過程中的節約、效益,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下列各種含義的總稱。消費經濟歷來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
消費經濟
消費經濟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基本形成於80年代初期。過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曾在許多著作中對消費問題作了充分的論述。但限於時代特點和歷史條件,消費經濟問題沒有形成一個專門學科。1978年以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交換、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戰略上的實質性問題市場機制和信息反饋,對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具有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探討社會主義消費的地位、作用及其運動規律,結合中國的特點分析與借鑒國外研究消費經濟問題的論述與方法,已成為國家制定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在進入80年代后,中國學術理論界開展了消費經濟問題的研究,一批有關專著和教材陸續成書問世。但這門學科還處在初創時期,它的理論範疇和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指人們所獲得的消費實惠。即以數量多、質量好、價格低的消費資料和方便、周到的服務,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一定的消費支出下取得消費效果的最大化,即取得最多的消費實惠與最高的生活質量,或在實現一定的消費效果的過程中儘力取得消費支出的最小化。
消費經濟
指消費與外部的關係。即社會再生產中,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社會再生產中,任何環節出現循環障礙,都會延緩或堵塞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轉。消費是生產、分配、交換運轉的終點,消費的數量、質量、效果直接取決於前列環節的活動和結果,但作為終點的消費在下一循環中又是前列環節的先導並決定著生產、分配和交換。它通過消費實踐的檢驗,作出效果評價,向再生產傳遞調整與改善的信息,使前列環節在新循環中更加合理化、更富有滿足需求的效率。因而,消費既是生產、分配與交換的條件(提供勞動者),又是各環節運動的目的和動力。
城市消費者的分化日益顯著。這種分化,表現在消費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持續增長,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則是有些走低;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統,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消費者則取向新潮,講求精緻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
消費品市場的個性化和趨同化共存,國際化與地域化並重。一方面,城市消費者購買的電器、包裝食品和軟飲料將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品牌;另一方面,服裝、化妝品、煙酒等商品難有強勢品牌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對洗滌用品、音像器材,人們取向國際性品牌,而對調味品、速食品,人們則多選擇區域性品牌。
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檔次劃分更為突出。人們將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去尋找適合自己消費的場所。別墅、高檔商城、高檔娛樂場所是工薪階層與低收入者望塵莫及的。倉儲式商場、便民店、消費合作社便受到廣大工薪階層的青睞。各種零售業態,如購物中心、大型商場、超市、便民連鎖店、專賣店等的出現,迎合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美容美髮店、夜總會、洗浴中心、保齡球館等將成為較高收入層消費者的精神消費場所。
高收入者消費飽和或缺少消費,與中低收入者有消費需求但無力消費並存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車,家裡裝備一應俱全。而中低收入者進入萬元級、10萬元級消費還沒實力,從而推動了信用消費、租賃消費的發展。
消費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通過研究與消費有直接關係的人人經濟活動,分析我國現階段消費者行為的最終實現,消費者權益者權益,消費者權益的內涵、制約因素以及維護等問題進行分析,既體現出經濟理論的系統性、科學性,又與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實證性和指導性。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及政策經濟分析的專業人才。
以培養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借鑒國外經濟學說的成果,運用財政、金融等產業部門經濟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技術和數量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旨在培養不僅能從事高層次的經濟理論研究和數學,還能夠掌握並勝任發展戰略、發展計劃、發展政策的研究、制訂和諮詢的高級管理人才。
公共課:產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管理,商品流通理論與實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專業課:財務報表分析與年報解讀,企業重組與併購,養老金制度與養老金管理;
專業論壇:家庭經濟行為研究,收入分配理論與經驗研究;
消費經濟
其次,消費經濟具有獨特的檢測機制和反饋功能,它是度量經濟運行效率和效益的“測量器”,又是引導經濟運行不斷改善的“指示器”。從一次循環看,生產是“起點”,分配與流通是“中介”,消費是經濟運行“終點”。前三個環節的功效評價,顯示在終點環節之上。消費顯示和檢驗看經濟運行的總效果,但從動態的循環看,消費又是下一循環的“起點”和“先導”,它引導著下一循環的投資方向,發展的結構和規模,通過“看不見的手”(市場),傳達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並通過“看得見的手”(宏觀調控),調整和改善運行功效,為下一次運行的優化提供依據。
再次,消費經濟也決定著財政金融政策的實踐效果和轉移支付的實現力度。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必須通過財政金融手段,縮小地區發展上的差距和貧富收入上的差距,藉助稅收和信貸,強化落後和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和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大這一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邊際消費傾向,從“不願消費(高收入者群體)”、“不敢消費(中收入者群體)”、“不能消費(低收入者群體)”變為“樂於消費”、“敢於消費”、“能夠消費”,從而收到投資與消費“雙拉動”的政策效應,實現經濟運行高速、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