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劍峰的結果 展開
- 高級記者
- 臨沂大學副教授
白劍峰
高級記者
白劍峰,1969年10月出生,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經濟社會部主編,先後兼任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理事。
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曾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新聞獎、地球獎、全國抗擊非典優秀記者、首屆中直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白劍峰[高級記者]
代表著作有:《誰在妖魔化醫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中國式醫患關係》(紅旗出版社)等,被譽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心靈雞湯”和“人文讀本”。陳竺評價他“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記者,也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懷的學者”。高強評價他既能“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也能“坐在四合院里想問題”。
2016年3月,白劍峰的新書《暖醫》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鍾南山、黃潔夫、馬曉偉、王隴德、張雁靈、趙玉沛6位醫學專家聯袂推薦。此前,白劍峰曾出版《誰在妖魔化醫生》和《中國式醫患關係》,這三本書被譽為“醫學人文三部曲”。
《暖醫》分為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作者提出的“醫學要有人的溫度”“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等觀點,曾在醫生微信圈廣為流傳。
白劍峰在序言《有溫度的醫生》中寫道:暖男是柔性需求,暖醫是剛性需求。當人生病的時候,更希望遇見一位暖醫。暖醫者,有溫度的醫生也。暖醫,應該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暖醫,應該是一個懂得謙卑的人。暖醫,不一定有超群的醫術,但必定有顆柔軟的心。暖醫,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暖醫,未必體現在疑難手術上,而是體現在細微之處。暖醫,不會處處考慮自己的名聲,而是時時考慮病人的利益。暖醫,都有一雙溫暖的手。暖醫,都有一顆仁慈的心。暖醫,不一定擅於表達,但一定善於傾聽。暖醫,未必能讓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會讓病人活得更好。暖醫,未必能消滅疾病和阻止死亡,但可以讓病人在死亡面前沒有恐懼。暖醫,不是與死亡抗爭的人,而是懂得與死亡和解的人。沒有愛的醫生,哪怕有再高的技術,也像星光一樣遙遠黯淡,無法溫暖人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暖醫》推薦序中說:“新年伊始,我一口氣讀完白劍峰的作品《暖醫》,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每篇文章都很短,卻深刻道出了醫學哲學及醫學人文的真諦,切中了醫患關係和醫改的時弊。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中,每一位醫生都要牢記並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每一位患者也應成為尊重科學、有理智的人。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毫無例外會有一天成為患者。醫暖加患暖,就是暖醫。”
中國醫院協會會長黃潔夫評價:“《暖醫》是一本醫學人文佳作,充滿了生命的哲理與人生的智慧,呼喚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生命的尊嚴。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而醫務人員的高尚職業情操是確保醫改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希望每一位醫者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讀此書,讓醫療服務的技術手段插上人文的羽翼,增添人性的溫暖,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維護醫學殿堂的聖潔。”
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指出:“《暖醫》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溫情的醫患故事,揭示了複雜社會背景下的醫患矛盾,以小見大,解剖深刻,理性而不失情感,冷靜而不失熱情。作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既能讓醫生更好地體恤患者,也能讓患者更好地理解醫生,從而促進醫患和諧,推動醫學進步。”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拿到《暖醫》,我一口氣讀完,真的非常感動,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溫暖。我當過醫生,有辛酸感受;我做過病人,有痛苦體會。作為醫生,我常用法國醫生雷涅克的話告誡自己:當我決心成為醫生那一刻,我的身上就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背負一生。美國作家愛默生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受到崇拜。《暖醫》讓醫生和患者都感覺到了溫度。《暖醫》中的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如同把我帶進了深深的隧道,直到看完第六章醫者后,豁然開朗。他用非典的故事結束了寫作,而我作為非典時期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的院長,深悟其道理:醫學是人學,醫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撐,彼此溫暖。《暖醫》暖的不只有醫生,還有患者。”
白劍峰[高級記者]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沛評價:“《暖醫》是一本充滿辯證思維的好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醫生是冷靜的,但並非沒有熱烈的情感;醫生是理性的,但並非沒有人性的溫度。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也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這正如一句名言:“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
白劍峰[高級記者]
在2003年“非典”期間,他撰寫的內參獲得多位中央高層領導批示,對於扭轉非典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被人民網評為“非典十年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