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大帝

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

徠九皇大帝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道教傳說的星神,是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左輔、右弼兩星君的合稱。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簡介


九皇大帝,又稱九皇爺、九王爺、九皇,為道教傳說的星神,是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左輔、右弼兩星君的合稱。
其實,這都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星辰的崇拜。

信仰


徠北斗星的信仰分為兩支,一曰北斗星君、二曰九皇大帝。
今日中國大陸與台灣較盛行北斗星君的信仰。南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則自當年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區傳入了祭祀九皇大帝之習風。

傳說


傳說斗母元君乃北斗眾星之母,化育九星,凡能在特定時日祭祀九星,可得消災清吉。道藏《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中,斗母化現出北斗諸星,並向漢明帝說法,告知要在舊曆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禮拜九皇大帝,可保四鄰無難、一家平安。
在南洋盛行九皇大帝的傳說,有說法稱,九皇大帝是清乾隆年間天地會創始人萬雲龍與他的兒子、結義兄弟、部眾將領共九人的合稱。鄉民畏忌公家,只好以“九皇大帝”的名義奉祀,風俗日漸傳至南洋。
另說,清時,九位天地會反清復明的志士,率領群眾在閩南起事抗清,卻兵敗被斬首於海畔,死後冤魂作祟,要求奉祀香火。也有講法是這九位志士死後託夢,說他們是九皇大帝轉世,並勸人移民南洋:“男兒死則死耳,不可作虜鬼,今日衣冠亡滅,可另訪一天地,暖於時氣,豐有物產者,爾眾人必所厚獲。”從此移民均攜帶香火,后南洋多有九皇廟宇。
南洋有些九皇廟宇,迎神儀式竟是由取海水回廟祭拜,誦經迎神時吟唱悲聲哀調,或者在廟會期間臂纏白布或身披麻衣,有如帶孝,即與天地會有關。

儀式


九皇大帝在全中國各地都有信徒,古時華北京劇演員在九月開始,盛行演“九皇戲”的活動,謂能保梨園之安定。
吳越、荊楚、巴蜀等地區則流行齋戒法會,連吃九日齋,不屠不殺,俗稱“九皇齋”,希望能得到九皇大帝的庇佑。
在南洋華人聚居地也流行九皇齋節,但節日來由也摻入諸多中國民間傳說版本。南洋地區還流行“送九皇船”的儀式,建造寶船,祈求九皇大帝押離瘟神、厲鬼,就像台灣民間信仰的王船祭典一樣,南洋送九皇船出海或在海邊火化,送其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