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魯齋

鍾魯齋

鍾魯齋(1899~1960年),廣東梅縣三鄉石樓村人,現代著名教育家。先後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美國丹佛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和教育學博士學位。曾參與創辦梅州第一間大學──嘉應大學。並先後任上海滬江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職。抗戰時期,在香港創辦南華學院,親任院長。

1960年,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61歲。

人物簡介


出生於書香世家,少年時代在家讀完“四書”、“五經”等書。15歲就讀於丙村三堡學堂,畢業后考入梅州中學,後轉入梅縣廣益中學。畢業時因成績優秀,由學校保送到上海滬江大學。在滬江大學教育系學習期間成績優異,獲“榮譽獎學金”,直至畢業。畢業后返回梅縣,任廣益中學教務主任,並協助黃墨村等創辦梅州第一間大學──嘉應大學。為進一步掌握教育理論,於民國15年(1926)重返上海滬江大學,在研究院學習,專攻教育學。翌年夏,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兩年後,他以參加“萬國主日學校大會”的中國代表資格,到美國進入丹佛大學專攻教育學。經勤奮研讀,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到美國、英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遊歷,再由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經印度、新加坡、香港回到上海,沿途考察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情況。民國20年(1931)后的六七年間,他先後任上海滬江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職,從事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研究。在此期間,他寫出許多教育論著,有的編成教育叢書出版,有的被列為大學教材。抗戰初,他在香港創辦南華學院,親任院長,開設文史、金融、法律、商學、外語、會計等新科系,師資陣容整齊。不久,因日寇南侵,南華學院遷往梅州城北教溪口。為了辦好學院,他曾遠涉南洋,奔走於印尼、新加坡等地募集資金,得到愛國華僑的熱心贊助,並得縣長彭精一鼎力支持,南華學院建起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和學生宿舍等,校舍初具規模,有學生400多人。同時還到各地聘請專家、教授前來任教。他雖身為院長,仍親自任課。據一些南華學院校友回憶,他待人和藹,知識淵博,善於辭令,深受師生愛戴。民國27年(1938),廣州淪陷,大專學校內遷,鍾魯齋為南華學院聘請了一批教授,招生人數達到700人,為當時梅縣地區和閩粵贛邊區培養了一批人才,為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主要成就


鍾魯齋對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對發展梅縣教育事業、培養地方人才方面極為關注。他撰寫了《改進梅州教育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文,闡明了發展梅縣地方教育以及在梅縣建立大學、推動梅縣地方建設的必要性,同時就如何改進梅縣地方教育,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受到當地各界人士的讚揚。
鍾魯齋一生為教育事業奮鬥不息,在辦教育方面有豐富經驗,在教學研究方面,其著作極為豐富。有《小學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中學各科教學法》、《教育之科學研究法》、《比較教育》、《中國近代民治教育發展史》、《現代心理學與教育》、《德國教育》、《華僑教育之改進》、《教育法之改進》、《戰時教育問題》等專著和譯著一批。此外,還有編成單行本出版的《用實驗法去選擇中學國文之教育法》(英文本)、《兩性學習差異之調查與研究》、《文納特卡制實驗報告》、《爪游三月記》等著作,其事迹在建國前上海東方書局出版的《現代中外名人小辭典》和美國紐約世界名人傳編輯處出版的《世界名人傳》(英文版)、上海出版的《中國名人傳》(英文版)等均有記載。
1949年政局動蕩,鍾魯齋滯留香港。建國后,鍾魯齋受人民政府之請,除一度返梅彙報南華學院情況外,一直定居香港。
1960年,鍾魯齋因病在香港逝世,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