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骨
保護脊柱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尾骨(coccyx)略呈三角形,由3~5節尾椎癒合而成,一般在30~40歲才融合完成,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關節突,它與骶角相關節,在尾骨角外側,每側有一對向外平伸的尖突,它們是尾椎的橫突。第2尾椎的橫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結節狀小骨塊。
尾椎無椎弓,故無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為底,其卵圓形關節面和骶骨尖形成關節,其間有纖維軟骨盤。尾骨後上部的凹陷與骶骨相連部分稱為骶尾間隙,在關節面後部兩側各有一尾骨角,相當於尾骨的椎弓和上關節突。
尾骨底的后緣較前緣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後面突出並粗糙。尾骨的形狀可有很多變異,兩側可不對稱,其曲度可前彎,或向一側傾斜。
骶尾關節可發生骨性融合。在人類為退化之骨,切除后無多大影響。坐位時,尾骨並不著力,而系坐骨結節負重。尾骨在晚年可與骶骨相癒合形成一骨,這在女性更為多見。尾骨可以改變骨盆出口形狀,如尾骨不能活動,分娩時可發生骨折。
1、尾骨骨折較常見,多因直接暴力所致,有少部分人尾骨骨折後會出現局部頑固性的疼痛。
2、方法
2.1手法複位治療囑患者排空大便,清潔灌腸,取膝胸位。術者戴手套,擴肛后,食、中指併攏伸入肛門內,用兩指腹頂住直腸後壁,均勻持續緩慢用力將尾骨骨折之遠端向後上方托起,使之複位,注意勿用暴力,避免損傷直腸。複位后3周內避免坐位。手法複位失敗患者行手術治療。
2.2手術治療術前排空大便并行清潔灌腸。患者取右側卧位,屈髖屈膝各90°,1∶5000的新潔爾滅消毒術野。術者戴手套,肛門前兩腿間填塞一塊治療巾,骶尾部鋪洞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下行肛內複位。用食指觸摸尾骨輕輕向後推,右拇指向上推頂即可複位。複位后再次消毒,術者左食拇指維持位置,右手持2~2.5mm克氏針,從肛門後方3~4cm處刺入皮膚達尾骨。助手戴手套,克氏針擰緊手搖鑽,經骨折遠端輕輕鑽入至近端,經骶尾關節垂直鑽入骶骨2~2.5cm(切忌暴力操作以免克氏針滑脫鑽透直腸後壁)。然後助手鬆掉手搖鑽,術者晃動克氏針,左食指感覺尾骨無活動,證實固定牢固后,將針尾折彎,留0.5cm剪斷,旋至尾骨一側,埋入皮下,再次消毒,酒精棉球按壓針眼,護膚膜粘貼或創可貼粘貼。術后適量應用抗生素,4周后拔除克氏針。
3、療效標準痊癒: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對工作生活無影響;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但從事特殊活動如騎自行車時局部仍覺酸痛;好轉: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改善、仍后遺骶尾部酸痛,但較治療前減輕;無效:治療18d以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4、尾骨痛不只是單純性尾骨痛,它是骶骨下部、尾骨及其周圍部位疼痛的綜合征。可因多種疾病引起,如尾骨挫傷、感染、直腸部腫瘤等。本病臨床很常見,多數由向後或垂直向下的滑倒、跌傷引起。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男女之比約為1∶5。主要的臨床表現有以下幾點:1、局限性尾骨部疼痛,可有外傷史。有時可有骶下部、臀上部、腰下部及沿坐骨神經分佈區疼痛。2、患者坐硬板凳、咳嗽、排大便時疼痛加劇。3、局部無腫脹,在骶尾聯合處,有明顯的壓痛,但擠壓尾骨尖往往增加疼痛。4、肛門指檢非常重要,可檢查尾骨活動度是否增大。僅有尾骨活動而不疼痛,說明無病變;活動時疼痛,說明有病變。然後用食指觸摸尾骨及其周圍軟組織,檢查是否有異常改變及觸痛。5、X線攝片檢查若無異常發現,可幫助排除尾骨部其他骨性病變。另外,在診斷尾骨痛時,重要的是要考慮引起尾骨痛的其他原因,如尾骨感染、結核或腫瘤等。因此,詳細地詢問病史,仔細地進行檢查,包括直腸檢查、X線攝片檢查等,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保守治療無效者再行進行術治療。
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