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簡稱安徽省政協)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堅持突出特點發揮優勢,在全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履行職能的堅實足印,為安徽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

政協概況


人民政協的全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它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和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團結奮鬥的偉大成果。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勝利完成了創建新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人民政協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60年來,人民政協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民族為實現繁榮富強而努力進取的歲月中,人民政協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這種生機與活力,來自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自於各級人民政協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來自於社會各界的精誠合作。

歷史沿革


建國后

安徽省政協的前身,是皖北區和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1949年10月,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成立。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決定由各地區、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部隊等協商推選或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直接邀請的辦法,共推選出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413人。
1949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一致通過成立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並選舉曾希聖為主席。會議代行皖北區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0年6月,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成立。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協商推選和直接邀請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303人。
1950年8月20日至28日,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蕪湖召開。會議選舉出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選舉胡明為主席。會議代行皖南區人民代表大會職權。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38名省人民政府委員,曾希聖為省人民政府主席。1951年12月19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聯名發出通知: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與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決定》,在省政府成立前兩行署先行在合肥合署辦公。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署辦公后,即成立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協商推選和直接邀請各界人民代表751人。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宣布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並通過《關於召開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1952年12月23日至30日,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合肥舉行。會議通過《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組織條例》,選舉產生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曾希聖為協商委員會主席。會議代行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職權。
1954年8月,安徽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省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作用消失,根據全國政協通知,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常設機構———協商委員會,開始代行政協安徽省委員會職權。
從1949年11月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到1955年2月安徽省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召開的5年多時間,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為恢復和發展我省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5年1月4日,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討論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安徽省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籌備問題,確定一屆省政協由21個單位171人組成,並通過一屆省政協委員名單。1955年2月3日至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合肥舉行,標誌著安徽省政協正式成立。
從1955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省政協歷經三屆,曾希聖、李葆華先後擔任省政協主席。這11年間,省政協組織委員對安徽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一些重大問題進行充分協商,在團結全省人民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推動社會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活躍政治生活、調整統一戰線內部關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革期

1966年3月,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省政協召開了三屆二次會議。兩個多月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各級政協被迫停止活動。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採取果斷措施,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1978年1月,省政協四屆一次會議的勝利召開,標誌著安徽省政協工作由此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停頓狀態。從此,安徽省政協的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文革后

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到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在鄧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寫入了中共十三大報告,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被莊嚴地載入憲法,人民政協的工作重點開始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這一時期,省政協歷經了四、五兩屆和六屆的前半期,顧卓新、張愷帆、楊海波、史鈞傑先後擔任省政協主席。這個時期,安徽省政協與全國各級政協一樣,認真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衝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和建立各項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開創人民政協工作新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政黨制度和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93年我國憲法修正案莊嚴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1995年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政協《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這一期間,省政協經歷了六屆後半期及七屆、八屆的發展,史鈞傑、盧榮景、方兆祥先後擔任省政協主席。六屆省政協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為主線,努力把省政協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協商共事的重要機構;七屆、八屆省政協期間以中委[1995]13號文件為指導,不斷推進履行職能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省政協履行職能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在參政議政、建言立論、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開闢了嶄新的領域,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呈現出深入、紮實、活躍、有序的局面。

新時期

中共十六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人民政協工作,把人民政協工作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之中,並為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主要體現在一篇重要講話和三個重要文件之中。一篇重要講話,即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5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三個重要文件,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共安徽省委高度重視上述三個重要文件的貫徹落實,及時制定了《實施意見》。這個時期,省政協進入九屆、十屆,方兆祥、楊多良先後擔任省政協主席。省政協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決策部署,大力加強政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積極發揮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為促進安徽崛起作出了新的貢獻。

政府部門


常設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常務委員會,簡稱安徽省政協常委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的常設機構,由安徽省政協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和秘書長組成。

專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是常務委員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的工作機構。政協安徽省委員會下設九個專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提案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經濟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外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辦公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辦公廳

政府領導


黨組書記:唐良智
主席:張昌爾
副主席:鄧向陽
黨組副書記:張西明
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劉莉
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肖超英
副主席:姚玉舟
副主席:夏濤
副主席:李修松
副主席:牛立文
副主席:韓軍
副主席:孫麗芳
副主席:鄭宏
副主席:李和平
副主席:鄭永飛
秘書長:車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