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波德里亞

讓?波德里亞

波德里亞曾回顧道:“在20世紀60年代我進入大學,但那是一條迂迴進入的路。隨著波德里亞的思想軌跡的展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關於他的思想研究在歐美越來越熱。 2007年3月6日,讓•波德里亞在久病之後,逝世於巴黎家中,享年77歲。

人物關係


讓•波德里亞簡介


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tard),又譯為讓•波德里亞,1929年7月29日出生於法國蘭斯(Reims ),西方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理論家。
波德里亞生長於法國傳統家庭,祖父是農民,父母是公務員。他是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人,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
1966年,波德里亞在巴黎第十大學(楠泰爾學院)獲得了一份教席,但兩年後學生運動爆發。這時,他開始與激進的《烏托邦》雜誌發生聯繫,但在政治立場上,卻在激進馬克思主義與環境決定論之間採取了折衷態度,與當時知識分子的主流姿態產生了偏離。
波德里亞曾回顧道:“在20世紀60年代我進入大學,但那是一條迂迴進入的路。總之,就正常的職業生涯來說,我總是沒有命中目標,其中包括我從來沒有升到教授”,然而,“這就是我所要的。這是我自己的遊戲,我想說,我要的是某種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見他在體制內來“反體制”的革命態度,儘管他曾千方百計地要擠進學術體制之中,而且始終生活在其中,並在這個“學術共同體”中得到了基本的認同。
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頭銜后,波德里亞辭去了大學教職,開始專心從事寫作和攝影創作。20世紀90年代末期,波德里亞竟然又因攝影而贏得讚譽,並在法國、英國、義大利舉辦了攝影展,從而呈現出與一般的社會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波德里亞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法國知識分子。
1976年出版的《象徵交換與死亡》(又譯為《符號交換與死亡》)是其代表作,該書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之一。而他的《消費社會》一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則讓他風靡於大眾。《消費社會》是他使用政治經濟學方法批判消費社會狀況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卻直接指向了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的後現代社會圖景,這使波德里亞成為後現代主義思想的先驅人物。
1991年,波德里亞曾拋出《海灣戰爭未曾發生》的論斷,認為第一次海灣戰爭只是傳媒製造了一場影像戰爭,符號與現實的斷裂發揮到極端的判斷讓他更聞名於世,但也惹來了不少非議。
美國發生“9•11”事件后,波德里亞更加大膽地說,這是一次真正讓人亢奮的高水準事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它打亂了歷史的節奏,從象徵主義和黑色幻想的意義上說,是一切事件之母”。儘管恐怖主義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國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儘管許多美國人都沒法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不減對美國問題的熱情。
隨著波德里亞的思想軌跡的展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關於他的思想研究在歐美越來越熱。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了一個高潮,他的影響居然橫亘了30年,至今以波德里亞為文本的研究還在繼續。
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現代社會思想大師”叢書,其中有《讓•波德里亞》卷。在這厚厚的四卷本的書中,共收錄了88篇評論波德里亞的重要論文。
從1971年至2000年前後,波德里亞就為他的讀者們奉獻了20多部專著和200多篇文章(還有選集),以其“高產”和“高質”而在當代社會思想家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也是向英語圈輸出知識最多的法語作者之一,幾乎一有法文專著出現就尾隨有相應的英譯本推出。由於波德里亞思想的原創性和衝擊力,他也成為了世界上備受關注的思想家。
2007年3月6日,讓•波德里亞在久病之後,逝世於巴黎家中,享年77歲。

主要中文版著作


象徵交換與死亡/人文與社會譯叢 .波德里亞著,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04.
消費社會/當代學術稜鏡譯叢。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