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街鎮
鎮
四街鎮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城西北面,位於東經102°46′,北緯24°91′,離縣城約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紅塔區50公里,離省會昆明130公里。東與楊廣鎮馬家灣四家村接壤,南臨杞麓湖,西接九街鎮大河嘴和河西鎮灣石頭,北連接江川縣,南北長度10.4公里,東西寬度14.6公里,總面積74.4公里。鎮政府所在地四街,海拔1805米,大部份耕地和鄉村地處國防公里沿線,地勢類型平壩、長型,交通方便,村村社社通車通電。
截至2020年11月1日,四街鎮常住人口為40763人。
其轄區內的七街,每逢四、七、十日是街期,是雲南最大的牲畜市場,每個街期大小牲畜上市交易不下幾百頭,多到上千頭,聞名全省。
四街鎮地處通海壩子西北部,位於東經102°46′,北緯24°91′,東接楊廣鎮馬家灣四家村,南臨杞麓湖,與縣城隔水相望,西接九街鎮大河嘴和河西鎮石山嘴,北與江川縣接界,總面積74.4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四街村距縣城約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紅塔區50公里,離省會昆明130公里。
全鎮下設1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有9個平壩村,分別是:者灣、七街、龔楊、四街、大營、十街、二街、六街和海東;1個彝族山區村,即四寨。轄29個自然村,設68個村民小組。
四街鎮
2021年6月28日,通海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四街鎮常住人口為40763人。
境內居住有漢、彝、蒙古、哈尼、回等15個民族。
四街鎮境南臨湖,水源豐富,大小排灌站星羅棋布,旱澇保收;境北群山環抱,樹木蒼翠,山勢西高東低,主要山脈有祭天山、大西山、小尖山等,森林覆蓋率35%;主要河流有紅旗河、西干大溝、者灣河、二六街沙河。境內地形平坦條長,屬沖積湖和盆地地貌,鎮區地處低緯地帶,夏、秋兩季濕熱多雨,日照時數低(短日照地區);冬、春具有乾濕季節分界明顯的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2007年平均氣溫15.9攝氏度,年降雨量828.2毫米。
四街鎮歷史悠久。從鎮內海東村貝丘遺址、二街空山、者灣凹腰山遺址出土的大批文物表明,早在迄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杞麓湖畔就有人類居住、繁衍、生息。據史料記載,四街鎮在秦漢時期屬勝休縣地;唐宋時期,先為通海都督管轄下的部雄部,后是秀山郡管轄下的休臘部屬地;元代屬河西縣管轄下的一個鄉;明朝屬河西縣所轄的東里;清代屬河西縣的東區;民國時期為河西縣的朝陽
四街鎮
四街鎮
四街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8年9月,成立東興鎮、朝陽鄉的進步群眾組織“碧寶青年會”。12月,“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留昆明工作的共產黨員朱華兩次到河西,指導“碧寶青年會”的革命活動。1949年4月,中共滇中地委委派的通海、河西地下黨負責人李志敏到達河西,以同學身份住在楊家嘴“民青”成員楊興亮家,先後與楊興亮、錢開輝、吳春華、納光顯、閻曉雲等接上組織關係。5月24日,“邊縱”31團解放朝陽鄉、海屯鄉、東興鎮。7月河西地下黨開始在東興鎮、朝陽鄉發展農民會員、組織地下農會、發動群眾開展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鬥爭。1949年12月3日,通海縣委組織東華鄉地 下武裝30餘人,配合河西東興鎮、朝陽鄉地下武裝和華寧人民抗征護鄉團,於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東興鎮、朝陽鄉,成立了東興鎮、朝陽鄉臨時人民政府。4日晚在四街成立河西縣人民抗征護鄉團,任命錢開輝為團長,李志敏為政治委員,楊增益為副團長。1957年設置四街區黨委會,1958年四街區改為四街公社,同時公社黨委成立。1960年實現隊隊有黨員。1962年恢復區的建制,四街改為一區,同時設立黨的委員會。1968年12月下旬,清理階級隊伍,黨員活動受到限制。1971年開展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整黨建黨,3月建立四街公社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恢復黨員護鄉團組織生活,重建黨支部。1978年為四街公社委員會。1983年12月建立區鄉(鎮)政權,四街人民公社改為四街區,並成立四街區委員會。1987年撤區改鄉,同時成立四街鄉黨委會。1997年撤鄉建鎮,四街鄉黨委會更名為四街鎮黨委會。
至2006年末,全鎮共有5個機關單列黨支部,10個黨總支,、68個組級黨支部,黨員1239人。
1949年12月3日,通海縣委組織東華鄉地下武裝30餘人,配合河西東興鎮、朝陽鄉地下武裝和華寧人民抗征護鄉團,於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東興鎮、朝陽鄉,成立了東興鎮、朝陽鄉臨時人民政府。15日,在四街設海屯鄉。1950年1月1日河西縣人民政府成立,海屯鄉(大壩、右所、大營李村)劃歸
四街鎮
2007年,四街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認真實施“生態立鎮、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品牌興鎮”戰略,突出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推動四街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發展,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
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億元,增長5.7%;實現現價工農業總產值9.75億元,增長22%,其中工業總產值7.9億元,增長25%,現價農業總產值1.85億元,增10.5%;烤煙收購量250.4萬公斤,完成計劃108.6%;地方財政收入1110.73萬元,其中工商各稅收入36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70元,增長6%。農村實有勞動力26719人,從事第一產業勞力18425人,二、三產業勞動力8294人。年末耕地面積31630畝,人均佔有耕地0.75畝。主要農產品面積及產量:全年糧食麵積14331畝
四街鎮
2007年花卉種植面積2530畝,以麗都公司為龍頭企業,帶動花卉產業發展,相繼成立了十街玫瑰專業合作社、二街玫瑰專業合作社、龔楊楊桔梗專業合作社,創建了聯慶玫瑰、洋麗人等品牌。
四街鎮牢固樹立“工業強鎮”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市縣工業經濟發展會議精神,堅持“骨幹拉動、特色推動、集約發展”的思路,優化投資環境,形成以五金加工、勞保紡織、彩印包裝三大優勢產業為支撐,以基礎工業為依託的新型工業化體系。2007年,四街鎮被市委、市政府考核評為“工業強鎮”二等獎,獲扶持資金9萬元。
五金加工:截止2007底,全鎮已有五金加工企業97戶,主要生產標準件、鋼鋁門窗、鐵農等產品,以林海標件、華僑鉸鏈、潤鵬工貿公司等為龍頭的五金加工企業除了能夠生產省內技術性能先進的產品外,還儲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體系。
彩印包裝:全鎮彩印包裝企業發展至23戶,主要生產紙箱、產品外包裝、彩色印刷等。
勞保紡織:全鎮有傳統勞保紡織企業56戶,主要生產帆布、手套、勞保服、口罩等產品,目前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基本省內勞保市場50%左右的份額。2007年,四街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認真實施“生態立鎮、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品牌興鎮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戰略,突出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推動四街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發展,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2007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7億元,現價工農業總產值9.7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9億元,現價農業總產值1.85億元,現價畜牧業產值731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110.73萬元,其中工商各稅收入368.16萬元。年末各項存款31599萬元,貸款13999萬元,人均存款73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70元。
四街鎮牢固樹立“工業強鎮”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市縣工業經濟發展會議精神,堅持“骨幹拉動、特色推動、集約發展”的思路,優化投資環境,形成以五金加工、勞保紡織、彩印包裝三大優勢產業為支撐,以基礎工業為依託的新型工業化體系。2006年,四街鎮被市委、市政府列為“發展工業經濟試點鄉鎮”,成為全市10個重點工業扶持鎮之一。
五金加工:截止2006底,全鎮已有五金加工企業97戶,主要生產標準件、鋼鋁門窗、鐵農等產品,以林海標件、華僑鉸鏈、潤鵬工貿公司等為龍頭的五金加工企業除了能夠生產省內技術性能先進
四街鎮
彩印包裝:全鎮彩印包裝企業發展至23戶,主要生產紙箱、產品外包裝、彩色印刷等。
勞保紡織:全鎮有傳統勞保紡織企業56戶,主要生產帆布、手套、勞保服、口罩等產品,目前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基本省內勞保市場50%左右的份額。
圍繞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四街鎮以試點村為重點,從群眾最急、最盼的問題找准工作突破口。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
四街鎮
多年來,四街鎮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講求效益”的原則,以農田水利為重點,圍繞飲水、城鎮、交通、電力、通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完成了多個項目的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全鎮完成農村集體固定資產投資1138萬元,其中密集烤房群建設102萬元,鄉村道路112萬元,扶貧項目整村推進工程72萬元,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
四街鎮
(二)五通情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圍繞“五通五有”的思路,全鎮12442戶通電,11447戶通自來水,10190戶擁有電視,9375戶擁有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四街鎮境內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車率達100%。
(三)能源建設:全鎮建沼氣池240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為2046口;安裝太陽能的農戶4564戶;修建小水窖4912口。
(四)集貿市場:四街鎮建有綜合市場1個,佔地70.13畝。百貨市場1個,大牲畜市場1個,生豬定點屠宰場1個。
(五)鎮區街道情況:集鎮區主幹道基本形成,硬化率達100%,排水、路燈、行道樹等配套設施完善。主要有朝陽(六)環衛設施:有公廁30座,垃圾坑89個。
2005年以來,四街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鎮內交通發達等優勢,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藉助“外力”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共引進工業項目10項,總投資約2.4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後可新增工業產值9.7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000餘個。引進項目分別是華僑鉸鏈公司年產7萬噸高強度緊固件、雲南天方食品有限公司年產300萬件方便食品、通海遠航包裝工貿有限公司年產2000萬平方米瓦楞紙箱、通海
四街鎮
2007年,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投資3.5萬元完成十街龍泉小學,中心小學危房改造項目;通海九中投資30萬元構建了三年級多媒體教室及全校網路管理系統,進一步加快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步伐。
2007年10月19日,四街鎮關工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玉溪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四街鎮境內主要居住著漢族、彝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漢族為主體民族。彝族佔7.1%,居住在四寨村委會;蒙古族佔0.33%,居住於者灣村,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明代,大批江南弟子隨軍到境內“戍兵屯田”,將先進的中原生產技術傳入,使本地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以江南一帶傳入的龍燈、地會、戲曲、高蹺、高腳獅子等演唱活動開始在境內出現。者灣村於清光緒年間被譽為“碧山墨庄”。2006年5月,者灣村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被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七街村的高台以“奇”、“險”、“秀”聞名全省,2006年10月,七街村高台隊在第八屆民間高台藝術展演中,《杞湖歡歌》和《吊打王道麟》榮獲“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俗禮儀錶演)”優秀入圍作品獎。石板構的高腳獅子技藝獨特,以“高”、“險”、“奇”聞名;龔楊村的兩條龍,舞出了生活,舞出了喜慶;四寨生態彝族村,激情的火把,熱情的舞姿,熱誠歡迎四方來客。
四街鎮
碧山公園 原名碧山禪院,民國初年更名為碧山公園,坐落於者灣碧山東麓,古建築群從山腳建起,層遞而上。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后經隆慶、萬曆時期而完美,至今500餘年。初建時由僧尼善清主持,後由月明和尚主持擴建了玄天閣、大雄殿、祖師殿等8個寺院和禪院牌坊,構成了“錯落有致,梵剎凌虛,遊人裹足以登”的佳景勝地。古建築群匾聯居多。公園內最早的建築是觀音閣,由12棵粗大木柱支撐,呈閣樓式建築,兩側各有廂房三間,閣前設有一月台,月台倆側有僧尼善清種植的茶花和紅梅各1株,每年冬末春初茶花怒放,香飄十里,成為一大景觀,故又得名“茶花寺”。觀音閣飛檐翹角,雕龍畫棟,古樸典雅,實為壯觀,數百年來,歷經多次大地震考驗仍完好如初,200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尖山風景遊覽區 坐落於者灣村西,大西山南邊,海拔2000餘米,頂峰高聳巍峨,綠樹成陰,蒼翠挺拔。尖山頂峰建有靈峰寺一座,一年四季常有香客上去求神拜佛,祈求安寧。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民俗節(又稱情人節),四街境內賓客雲集,約三、四萬縣內外遊客,男女老少相約登山狂歡,祈求平安、好運,小尖山烈士紀念碑基地 1949年5月28日,小尖山上曾發生過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31團1營與國民黨279團呂營及河西常備隊之間的一次震驚通海境內國民黨軍隊、大長了全縣人民的革命鬥志、促成了通海、河西兩縣的和平解放的一次戰鬥,此戰粉碎了敵人向我軍偷襲殲捕的陰謀,勝利完成了掩護全團向滇南進軍的任務,戰鬥中犧牲的9位革命烈士。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永記烈士的英名和功勛,教育子孫後代,四街鎮擬建設小尖山烈士紀念碑,工程分三期進行。紀念碑的建設在市、縣的大力支持和當地有識之士的鼎力捐助下,於2004年底至2005年初,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該基地現已成為全鎮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沙溝嘴公園 位於十街村南,杞麓湖北岸。始建於1965年4月,孤伸入湖,三面臨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是休閑、旅遊、娛樂、食宿、會議、療養、垂釣的好地方,1981年列為通海縣的旅遊景點之一。公園內設娛樂室、遊艇、木舟、釣桿等旅遊服務設施,是旅遊觀光、娛樂休閑的好去處。園內垂柳成蔭,百花吐艷,細草柔綿,亭台輝映,小橋流水,鳥鳴魚躍,池水清澈,波光粼粼,清風拂面,花香撲鼻,沁人心扉。登上望海樓,舉目遠眺,湖水碧波萬傾,秀山美景盡收眼底,通海風光一目了然。2002年前,市、縣、鄉鎮各級曾在此舉辦過無數次會議和療養活動。
位於十街村委會鄧家山東北邊的半山腰,老河西八景之一的龍泉古剎,始建於明初,清光緒三十年重建,佔地面積1696平方米,由山門、正殿、望海樓、東西廂房組成,正殿兩側歇山牆用塊石支砌。
位於六街村東,是全鎮最早、歷史久遠的古建築,佔地面積903.44平方米,前殿始建於元代,整個建築保持元、明時代風格。清光緒年間重建。
原名碧山禪院,民國初年更名為碧山公園,坐落於者灣碧山東麓,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后經隆慶、萬曆時期而完美,至今500餘年。公園內建有觀音閣、玄天閣、大雄殿、祖師殿等8個寺院和禪院牌坊,古建築群匾聯居多。其中最早的建築是觀音閣,由12棵粗大木柱支撐,呈閣樓式建築,兩側各有廂房三間,閣前設有一月台,月台兩側有元、明時期種植的茶花和紅梅各1株,每年冬末春初茶花怒放,香飄十里,成為一大景觀,故又得名“茶花寺”,200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大寨村北,座北朝南,三間六耳倒八尺建築。始建於明朝,清光緒五年重建。正殿右前立有“關聖宮功德碑”一塊,刻於大清嘉慶七年(1802年);其內大殿、殿門、殿外天花板修飾獨具特色,融明、清多種建築裝飾特點為一體。
龍海寺位於七街村東首,座西朝東,始建於明朝,康熙25年重建,是鎮內較早的古建築之一。
宿海寺位於楊家嘴村尾,始建於明朝,清初和民國初兩次重建。座西朝東,佔地7843.98平方米。曾有明朝建文皇帝走國至此住宿過的傳說。
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常氏族人為紀念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而興建的。隆年間擴建,嘉慶、民國均有重建。祠由殿門、前殿、中殿、大殿組成,佔地1800平方米。先祠雕刻彩畫精細、飛檐翹角,內有明、清各代名士賜贈詩文楹聯,具有一定的太廟建築規模。2001年被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氏先祠位於者灣村,始建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座西朝東,依山而建,雄偉壯觀。內以匾聯居多而著稱。
建於清嘉慶年間,民國九年十一月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後殿前有月台,有大石獅子一對,雕刻細膩,威武雄壯,極為壯觀。
(1)朱氏宗祠
四街鎮
位於龔家嘴村以南,為四合五天井,大三間六耳式建築,建築年代無考,佔地1024平方米。
(3)鄭氏宗祠
位於楊家嘴村上營,佔地435.41平方米,始建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內存靈位、木雕長聯、“源遠流長”木匾、牆壁嵌碑刻4塊等,記載了鄭氏源流及歷次修繕宗祠的情況。
文筆塔位於大西山頂峰,又名“大文筆”。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四街常、向氏主持,河西東鄉合境建立,塔高16.5米,為六台密檐六角石塔,塔身6台,每台高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