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通海的結果 展開

通海

雲南省玉溪市下轄縣

通海縣,隸屬雲南省玉溪市,位於雲南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積平原上,東與華寧縣接壤,西與峨山縣、紅塔區相鄰,南與紅河州石屏縣、建水縣交界,北與江川縣毗鄰,總面積721平方千米。下轄2個街道、4個鎮、3個鄉,總人口289891人(2020年)。

通海縣特殊的地理自然條件成就了通海“禮樂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譽,明清兩代有舉人230餘人、進士44人,選入翰林院4人。先後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楹聯文化縣、中華詩詞之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2021年3月3日,國務院批複通海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19年,通海縣地區生產總值1567739萬元,比上年增長8.9%。第一產業增加值220946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0130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45493萬元。三次產業比重為14.1∶25.6∶6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296元。

歷史沿革


通海縣風景
通海縣風景
通海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杞麓湖畔生息、繁衍。
唐代南詔開“通海城路”,置通海鎮,設通海都督,統攝滇南地區,啟通海人文之風。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三十七部,起兵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通海屬大理國領地。
宋代,大理國在滇南置秀山郡,通海是郡治所在地,為滇南軍事、政治要地。
元代設臨安路,通海為路治所在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通海縣,置河西州,后又在河西北境之曲陀關置臨安、元江、廣西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明代置通海御,在通海“戍兵屯田”。
清、民國相沿為縣。
1956年,原通海縣(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縣(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併稱杞麓縣,1958年華寧縣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1959年原華寧縣從通海縣劃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海縣地處雲南省中南部、玉溪市東部,東與華寧縣接壤,西與峨山縣、紅塔區相鄰,南與紅河州石屏縣、建水縣交界,北與江川縣毗鄰。介於東經102°30′25″—102°52′53″,北緯23°55′11″—24°14′49″之間,東西最大橫距39.9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36.15千米,總面積721平方千米。距雲南省會昆明市125千米,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47千米。

地形地貌

通海縣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種組成。盆地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坡度3—10度,海拔1796—1820米。地形呈東西闊、南尖、北微凸之蘑菇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最高點位於河西鎮螺峰山2443米,最低點位於高大鄉馬脖子1350米。

氣候特徵

通海縣地處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區,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受季風氣候的控制,形成了四季溫差小、早晚溫差大、乾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垂直差異顯著的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的特點。全縣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898毫米,多年平均氣溫15.7℃,年日照時間2273.8小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通海縣水資源總量2.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1.59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0.54億立方米。杞麓湖是通海縣的主要水域,座落於通海盆地中偏東側,流域面積370.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5.54平方千米,河流分為湖盆區內河和高大(曲江)河及其支流。主要湖盆區河流有中河、大新河。曲江河及支流有:曲江河、路南河、庫南河、大箐河、小三家河、改水溝和清水河。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通海縣林業用地面積42952.2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7.99%,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1.50%,其中,有林地覆蓋率48.87%,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覆蓋率2.63%。全縣林木綠化率為54.97%,其中有林地覆蓋率48.87%,灌木林覆蓋率6.06%,四旁樹佔地折算覆蓋率0.04%。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2518200立方米。其中:喬木林(含喬經)蓄積2511800立方米,佔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的99.75%;疏林蓄積1310立方米,佔0.05%;散生木蓄積1980立方米,佔0.08%;四旁樹蓄積3110立方米,佔0.12%。森林(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面積共40792.0公頃,按林種劃分,防護林面積25748.6公頃,占現有森林面積的63.13%;特用林面積511.4公頃,佔1.25%;用材林面積11879.4公頃,佔29.12%;薪炭林面積407.3公頃,佔1.00%;經濟林面積2245.3公頃,佔5.50%。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為27957.6公頃,佔全縣林地面積的65.1%;商品林地面積為14985.8公頃,佔全縣林地面積的34.9%。

礦產資源

通海縣已發現各類礦產有20種,計有煙煤、泥炭、鐵、錳、銅、鉛、鋅、硫鐵礦、含鉀頁岩、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飾面用大理岩、磚瓦用粘土、磚瓦用頁岩、冶金用石英砂岩、建築石料用白雲岩、建築石料用石灰岩、建築用砂、地熱等。有各類礦床(點)地80個(含已上表礦產地4個),其中中型礦床6個,小型礦床8個,礦點66個。按勘查程度劃分,達詳查—勘探程度的9個,佔總數的11.2%;達普查的55個,佔總數的68.8%;其餘的16個為預查程度,佔總數的20.0%。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通海縣下轄2個街道,4個鎮,3個鄉。通海縣人民政府駐秀山街道。
截至2020年,通海縣下轄2個街道、4個鎮、3個鄉:秀山街道、九龍街道、楊廣鎮、河西鎮、四街鎮納古鎮、里山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共49個村、27個社區,通海縣人民政府駐秀山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530423001000秀山街道辦事處
530423002000九龍街道辦事處
530423101000楊廣鎮
530423102000河西鎮
530423103000四街鎮
530423104000納古鎮
530423201000里山彝族鄉
530423202000高大傣族彝族鄉
530423203000興蒙蒙古族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常住人口為31.04萬人,比上年增加0.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27萬人,城鎮化率52.41%,比上年提高1.73%;出生率12.56‰,死亡率6.71‰,自然增長率5.85‰,比上年提高0.01個千分點。年末全縣2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49個村委會、27個社區居委會,331個村民小組、219個社區居民小組,361個自然村。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戶籍人口為102937戶289488人,分別比上年增加931戶1555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43342人,佔總人口的49.5%,女性人口146146人,佔50.5%;城鎮人口117679人,佔總人口的40.7%;鄉村人口171809人,佔總人口的59.3%;少數民族人口49052人,佔16.9%。
2017年,通海縣出生人口3700人,出生率為12.22‰;年內死亡人口1803人,死亡率5.96‰;自然增長人口1897人,自然增長率6.26‰,比上年同期減0.47‰。全縣“三術”人數47728人,三術率為81.01%,比上年下降0.08%。全縣計劃生育率達97.41%,比上年提高0.28%。
2019年,通海縣常住人口31.17萬人,比上年增加0.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05萬人,城鎮化率54.71%,比上年提高1.14%;出生率13.47%,死亡率7.70%,自然增長率5.77%。
2019年,通海縣戶籍人口105478戶292080人,分別比上年增加961戶1380人。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44814人,佔49.6%,女性人口147266人,佔50.4%;城鎮人口135595人,佔46.4%;鄉村人口156485人,佔53.6%;少數民族人口50358人,佔17.2%。
2019年,通海縣出生人口3101人,出生率10.16%;死亡人口1851人,死亡率6.07%;自然增長1250人,自然增長率4.10%。計劃生育率96.74%,比上年減少0.60%。
2021年6月28日,通海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通海縣人口數為289891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通海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2.3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6.9925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42.1659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53.2247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比重為15.1:37.5:47.4。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9%、49.6%、42.4%,分別拉動GDP增長0.9、5.8、5.0%。全縣人均GDP達到36218元,比上年增加3506元,增長11.4%。非公經濟增加值707215萬元,比上年增長12.4%,佔全縣GDP的比重達62.9%,比上年上升0.3%。
2019年,通海縣地區生產總值1567739萬元,比上年增長8.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0946萬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401300萬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945493萬元,增長7.8%。三次產業比重為14.1∶25.6∶60.3。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分別為9.0%、40.9%、50.1%,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8、3.6、4.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296元,比上年增加4933元,增長8.7%。非公經濟增加值1052912萬元,比上年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67.2%,比上年下降0.3%。
2019年,通海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0元,比上年增加3051元,增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2元,比上年增加1726元,增10.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39708元,比上年增加2298元,增6.1%。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通海縣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44886萬元,比上年增長31.4%,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33736萬元,增長21.2%,佔總投資的18.0%。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730666萬元,增長34.1%,佔總投資的98.1%;房地產投資完成14220萬元,減35.4%,佔總投資的1.9%。按產業劃分:一產業完成58023萬元,減15.4%;二產業完成133736萬元,增長21.2%;三產業完成553127萬元,增長42.5%。
財稅收支
2017年,通海縣完成財政總收入88719萬元,比上年增長3.9%。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7782萬元,增長1.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5790萬元,增長7.5%。稅收收入完成30930萬元,增長9.9%,其中:增值稅8961萬元,增長32.2%;營業稅:85萬元,減96.8%;企業所得稅1724萬元,增長6.4%;煙葉稅4385萬元,減10.0%。
2017年,通海縣地方財政總支出183862萬元,增長3.9%。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9971萬元,增長8.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2963萬元,增長92.7%;教育支出45065萬元,增長16.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1412萬元,增長19.1%;農林水事務支出60萬元,減99.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6581萬元,減30.5%。
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82元,比上年增加2666元,增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1元,比上年增加1268元,增9.2%;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35122元,比上年增加1962元,增5.9%。

第一產業

2017年,通海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7756萬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140122萬元,增長5.5%;林業產值2385萬元,增長31.3%;牧業產值140077萬元,增長6.4%;漁業產值2864萬元,增長0.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08萬元,增長0.3%。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0625萬元,比上年增長6.0%。
2019年,通海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4958萬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218967萬元,增長7.4%;林業產值1301萬元,減6.3%;牧業產值129479萬元,增長4.4%;漁業產值2904萬元,增長0.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07萬元,增長0.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1682萬元,比上年增長5.9%。
2019年,通海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1.33萬畝,其中,糧食、油料、烤煙、蔬菜、花卉面積分別為6.59萬畝、0.88萬畝、5.05萬畝、27.41萬畝和0.95萬畝。糧食與非糧食作物面積比例16:84。植樹造林1572畝,義務植樹56.06萬株。水產品產量3046噸,其中:杞麓湖產量1500噸。
種植業
2017年,通海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1.23萬畝,其中,糧食、油料、烤煙、蔬菜、花卉面積分別為9.66萬畝、1.03萬畝、4.94萬畝、24.61萬畝和0.69萬畝。糧食與非糧食作物面積比例基本穩定在23:77。
林業
2017年,通海縣植樹造林7502畝,義務植樹60.84萬株,育苗1畝。
漁業
2017年,通海縣水產品產量3110噸,其中:杞麓湖產量1200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通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67184萬元,增長14.3%,對GDP的貢獻率為42.6%,拉動GDP增長5.0%。7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43971萬元,比上年增長22.9%;完成工業增加值204258萬元,增長21.1%,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130652萬元,增長24.0%,產銷率為98.8%,比上年提高0.9%。
通海風景
通海風景
徠2019年,通海縣工業增加值314232萬元,增長14.1%,對GDP貢獻率為38.2%,拉動GDP增長3.4%。76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1397676萬元,比上年增長21.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2%,工業銷售產值1320220萬元,增長16.7%,產銷率94.5%,比上年下降3.6%
2019年,通海縣建築業增加值87613萬元,增長4.5%。具有資質等級證的建築、裝飾企業21戶,從業人員9015人,建築業總產值266912萬元,增長30.1%。
建築業
2017年,通海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5173萬元,增長20.0%。全縣具有資質等級證的建築、裝飾企業14戶,從業人員4239人,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0375萬元,增長40.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通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6118萬元,比上年增12.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4487萬元,增長14.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61631萬元,增長10.4%。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12813萬元,增長10.3%;商品零售233305萬元,增長13.6%。完成煙葉收購總量685萬公斤,增長1.5%,收購總金額19933萬元,減10.0%,中上等煙比例達到95.30%,比上年降低2.36%,其中,上等煙比例66.13%,下降了4.98%。
固定資產
2019年,通海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減5.5%,其中工業投資減30.7%。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減5.7%;房地產投資增長13.7%。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增長17.1%;第二產業減30.7%;第三產業增長0.2%。施工房屋面積減少25.4%,其中住宅面積增長1.3%;竣工房屋面積增長139.9%。
對外經濟
2017年,通海縣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15.3255億美元,減0.2%,其中,進口額實現186萬美元,增長4500%,出口貿易額完成15.3069億美元,減0.3%,凈出口為15.2883億美元,減0.3%。
2019年,通海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838萬元,比上年增11.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7595萬元,增長12.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19243萬元,增長10.8%。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48826萬元,增長11.9%;商品零售278012萬元,增長11.7%。
2019年,通海縣煙葉收購總量700萬公斤,增長2.2%,收購總金額19528萬元,減少4.3%,中上等煙比例96.12%,比上年下降0.83%,其中,上等煙比例67.04%,下降4.45%。
2019年,通海縣進出口貿易總額153797萬美元,增長40.6%,其中,進口額為零,出口貿易額153797萬美元,增長40.7%,凈出口153797萬美元,增長40.9%。共引進市外國內資金77.09億元,增長9%,其中引進省外資金64.68億元,增長21%。
招商引資
2017年,通海縣共引進市外到位資金58.91億元,增長35%,其中引進省外資金40.87億元,增長23%。
房地產業
2017年,通海縣施工房屋面積220.7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83.40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200.4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83.1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率90.8%。
郵電通信
2017年,通海縣郵電業務總量40724萬元;固定電話用戶達11658戶,其中住宅電話10628戶;行動電話用戶達333893戶;電話普及率111.4部/百人;網際網路寬頻網用戶58910戶。
2019年,通海縣郵電業務總量214117萬元;固定電話用戶10520戶,其中:住宅電話7217戶;行動電話用戶292518戶;電話普及率97.2部/百人。
旅遊業
2017年,通海縣接待國內旅遊人數413.82萬人次,接待境外旅遊者2969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29.38億元。
2019年,通海縣接待國內旅遊人數548.11萬人次,接待境外旅遊者3447人次,旅遊總收入45.73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4033萬元,增長3.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90176萬元,增長6.0%。各項貸款餘額859732萬元,增長11.5%,存貸比為64.0%。
2019年,通海縣財政總收入77173萬元,比上年減少18.6%。地方財政收入42066萬元,減少2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539萬元,減少23.2%。稅收收入29404萬元,減少8.6%,其中:增值稅9367萬元,減少15.2%;企業所得稅1463萬元,減少1.8%;煙葉稅4296萬元,減少4.3%。
2019年,通海縣地方財政總支出218573萬元,增長1.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4970萬元,增長2.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4687萬元,增長104.7%;教育支出44486萬元,增長1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589萬元,減少11.6%;農林水事務支出9501萬元,減少38.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6034萬元,減少8.0%。
2019年,通海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27722萬元,增長6.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237686萬元,增長6.2%。各項貸款餘額953691萬元,增長4.5%,存貸比62.4%。

文化


歷史文化

通海縣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杞麓湖畔生息;漢代開“麊泠水道”(即西南絲綢之路的一支);唐代置“通海都督”,開設“通海城路”;宋代設秀山郡;元代建“都元帥府”,設臨安路,統攝今紅河、文山一帶,直至越南;明代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代,各種手工業興起,成為滇南貨物集散中樞,海外物資集散運轉,商貿交易活躍而在雲南著稱。各時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讓通海璀璨文化的底蘊更加深厚,特殊的地理自然條件成就了通海“禮樂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譽,名山秀水孕育出人文薈萃,通海明清兩代就有舉人230餘人、進士44人,選入翰林院4人,且大都出省為官。先後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楹聯文化縣”、“中華詩詞之鄉”等榮譽稱號。
通海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序號項目名稱級別類別屬地責任單位
1通海高台國家級民俗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國家級傳統音樂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3者灣書畫之鄉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4高蹺舞獅省級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5滇南石獅省級傳統美術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6五山腔市級傳統音樂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7碗燈舞市級傳統舞蹈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8揚琴市級傳統曲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9木雕槅子門市級傳統美術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0豆末糖製作技藝市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1銀飾製作技藝市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2蒙古族“魯班節”市級民俗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3《段思平在通海的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4《神僧畔富和落水洞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5《禮樂名邦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6《馬刨泉的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7興蒙鄉蒙古族文化保護區市級傳統文化保護區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8《曹家大院》市級其他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9回族“蔡老祖師”的傳說縣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0涌金寺古柏閣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1通海縣文廟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2通海縣納古鎮傳統工藝“刀具”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3蒙古族服飾“三疊水”縣級傳統服飾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地方特產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豆沫糖
豆沫糖是雲南通海的傳統產品,清代已遠近馳名,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香甜酥脆,入口無渣”,確非過譽,選用優質黃豆作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飴糖等精工製成。層薄如紙,色白如乳,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十分爽口。曾被國家評為“優質產品”,遠銷省內外。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通海醬菜
通海醬菜有著悠久的歷史,產品分為:小米辣、泡椒系列、冬菜蕌頭野山椒、蒜苔、芥菜、姜塊、洋姜、大頭菜、醬油、花椒油等100多個品種。大頭菜榮獲國家八部委舉辦的《中國婦女兒童用品四十周年博覽會》銅獎。遠銷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已覆蓋全國95%的市場,年銷售收入近億元。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美食
通海甜白酒
通海甜白酒是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特產。通海甜白酒主要採用糯米釀造而成,營養豐富,色澤金黃,清涼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氣,風味獨特,老少皆宜。曲陀關是通海歷史文化勝跡之一,如今因盛產甜白酒而留名。曲陀關具有悠久的甜白酒生產歷史,是通海縣有名的甜白酒之鄉。有30多戶生產經營戶,年產值達近千萬元,甜白酒成為了通海縣的特色產品之一。

交通


截至2019年,通海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038千米。其中:國道41.1千米,省道99.1千米,縣道114千米,鄉村公路783.9千米。公路總里程中,高速公路48.9千米,一級公路22.8千米,二級公路24.2千米,三級公路102.7千米,四級及以下公路839.4千米。
截至2019年,通海縣機動車擁有量111848輛(含拖拉機),比上年增加6831輛,其中:汽車69175輛、大中小型拖拉機8084台、摩托車33491輛、掛車1098輛。公路營運貨車4472輛,噸位63870噸;運營客車195輛,客座4141座。公路運輸客運量242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12219萬人千米;貨運量2121萬噸,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380700萬噸千米。泛亞鐵路橫貫通海縣境。

公路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011.5千米。其中:國道40.6千米,省道74.5千米,縣道110.4千米,鄉村公路768.1千米。在公路總里程中,高速公路14.7千米,一級公路25.1千米,二級公路34.3千米,三級公路96.1千米,四級及以下公路841.3千米。

鐵路

泛亞鐵路橫貫通海縣境。

運輸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機動車擁有量110405輛(含拖拉機),比上年增加1016輛,其中:汽車63140輛、大中小型拖拉機11046台、摩托車35408輛、掛車811輛。全縣公路營運貨車13968輛,噸位62262噸;營運客車227輛,客座5040座。公路運輸客運量完成281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12921萬人千米;完成貨運量1709萬噸,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286658萬噸千米。

社會


科技事業

2019年,通海縣用於科技投入的資金208萬元。新列入科技專項計劃項目111項,其中:國家級13項、省級40項、市級45項、縣級13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共有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共64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7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53所、小學教學點1個。全縣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班數961個,其中:初中班214個、高中班78個、職業高中班30個、小學班639個。全縣在校學生總數38393人,比上年減少596人,其中:普通高中4631人、初中10933人、中等職業學校1242人、小學21587人。全縣有幼兒園35所,班數317個,在園幼兒數10937人,比上年減少9人。全縣專任教師2790人,比上年增加99人,其中:普通中學1168人、中等職業學校61人、小學1292人、幼兒園269人。全縣畢業生人數9018人,比上年減少576人,其中:高中1496人、初中3438人、中等職業學校359人、小學372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8%,小學升學率95.06%,初中升學率66.2%,3-5歲兒童毛入園率99.67%。
截至2019年,通海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3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7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52所,其中小學教學點1個。
截至2019年,通海縣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班數954個,其中:初中班214個,高中班84個,職業高中班30個,小學班626個。全縣在校學生總數36823人,比上年減少724人,其中:普通高中4651人,初中10005人,中等職業學校1066人,小學21101人。全縣有幼兒園46所,班數321個,在園幼兒數9802人,比上年減少277人。
截至2019年,通海縣共有專任教師2689人,比上年增加5人,其中:普通中學1111人,中等職業學校63人,小學1270人,幼兒園245人。畢業生人數8775人,比上年增加484人,其中:高中1522人,初中3355人,中等職業學校397人,小學350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5%,小學升學率93.17%,初中升學率86.63%,3-5歲兒童毛入園率100.10%。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9個。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個,保護單位1個;省級項目3個,保護單位1個;市級項目13個,保護單位1個;縣級項目5項,保護單位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6人,市級14人,縣級27人。廣播和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9.63萬人和29.85萬人,覆蓋率達95.46%和96.17%;調頻轉播發射台2座,調頻發射機7部,電視轉播發射台4座,電視發射機8部。年末全縣數字電視用戶數34576戶,其中,農村用戶數25271戶,城鎮用戶數9305戶。
截至2019年,通海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9個。列入國家“非遺”名錄項目2個,保護單位1個;省級項目3個,保護單位1個;市級項目13個,保護單位1個;縣級項目12項,保護單位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7人,市級15人,縣級25人。

體育事業

2017年,通海縣舉辦各種競賽活動14次,參賽人數12000人次;參加國家、省、市比賽328人次,獲一等獎18塊、二等獎17塊、三等獎30塊;向上級輸送運動員22人。
2019年,通海縣舉辦縣內各種競賽活動21次,參賽人數15000人次;參加國家、省、市比賽355人次,獲一等獎32塊、二等獎44塊、三等獎16塊;向上級輸送運動員2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99個,其中:醫療機構196個、預防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急救中心1個。在醫療機構中:醫院10個(其中:衛生部門所屬醫院3個,其他醫院7個);鄉鎮衛生院8個;工業、其他部門所屬醫務室及個體辦醫112個;村衛生室66個。全縣醫療機構有病床1375張,其中衛生部門所屬醫療機構有病床866張。全縣醫療衛生技術人員1967人,其中:衛生部門所屬機構衛生技術人員925人(包括合同工、長期臨時工)、其他機構及個體診所衛生技術人員1042人。全縣每千人擁有醫院病床4.53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48人。全縣傳染病發病率111.81/10萬。2017年(3+1模式)孕產婦系統管理人數3987人,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9.18%,建卡率100%,住院分娩率100%;7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22474人,保健管理率97.92%,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人數9921人,系統管理率97.45%,孕產婦死亡率24.93/10萬,嬰兒死亡率4.7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23‰,出生缺陷發生率239.60/萬。
截至2019年,通海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3個,其中:醫療機構191個、預防保健服務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急救中心1個。醫療機構中:醫院8個(其中:衛生部門所屬醫院2個,其他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8個;工業、其他部門所屬醫務室及個體辦醫106個;村衛生室66個。
2019年,通海縣醫療機構實有床位1367張,其中衛生部門所屬醫療機構實有床位888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183人,其中:衛生部門所屬機構衛生技術人員999人(包括合同工、長期臨時工)、其他機構及個體診所衛生技術人員1184人。
2019年,通海縣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4.4張、衛生技術人員7.0人、執業(助理)醫師數2.6人、註冊護士數3.26人。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05.26/10萬。(3+1模式)孕產婦系統管理人數3260人,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2.55%,產婦產前檢查率99.09%,孕早期檢查率94.40%,住院分娩率100%;7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23560人,保健管理率98.37%,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人數10729人,系統管理率97.62%,孕產婦死亡率0/10萬,嬰兒死亡率4.5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69%,出生缺陷發生率156.58/萬。

勞動就業

2017年,通海縣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102個,年末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

社會保障

2017年,通海縣參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23869人,其中:企業8644人,個體、自謀職業者9193人,機關事業單位603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4060人。參加城鎮鄉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76793人,其中:參保職工23997人,參保城鄉居民252796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18277人,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5415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13223人。
2019年,通海縣完成15個整村推進扶貧項目,項目總投資1027萬元。發放扶貧到戶貼息貸款1925萬元。投入小額信貸資金3萬元扶持1戶殘疾人;投入17.75萬元資助60名殘疾貧困大中專生;投入132萬元為235名殘疾人實施白內障手術。
2019年,通海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24640人,其中:企業8558人,個體、自謀職業者10167人,機關事業單位591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3991人。參加城鎮鄉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78453人,其中:參保職工24401人,參保城鄉居民254052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19279人,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5535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1321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02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3.30%。
2019年,通海縣共有農村敬老院6個,床位261張。為3746戶6445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2136萬元;發放定補金494.49萬元;發放撫恤、補助金717.61萬元,為14660人自然災害救濟對象安排口糧17.02萬公斤、提供救濟衣被600件(條)、救助資金140萬元。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有農村敬老院6個,有床位208張。全年為全縣4829戶5994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1993萬元;為337名在鄉複員、帶病回鄉人員發放324.7萬元定補金;為“三屬”、革命傷殘軍人及義務兵家庭、優撫對象發放撫恤、補助金568.34萬元,為18600人自然災害救濟對象安排口糧15萬公斤、提供救濟衣被2652件(條)、救助資金94.2萬元。投入小額信貸資金5萬元扶持1戶殘疾人;投入39.2萬元為71戶殘疾人改造危房;投入76萬元先後為126名殘疾人實施白內障手術,為10名裝配假肢,對20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基礎建設

截至2017年末,通海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8.70平方千米;縣城建成區道路長度75.46千米,道路面積104.82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33.62公頃,覆蓋率38.35%,園林綠地面積289.47公頃。

安全生產

2017年,通海縣安全生產死亡人數總計10人,其中生產經營性交通事故死亡5人。
通海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序號項目名稱級別類別屬地責任單位
1通海高台國家級民俗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國家級傳統音樂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3者灣書畫之鄉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4高蹺舞獅省級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5滇南石獅省級傳統美術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6五山腔市級傳統音樂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7碗燈舞市級傳統舞蹈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8揚琴市級傳統曲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9木雕槅子門市級傳統美術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0豆末糖製作技藝市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1銀飾製作技藝市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2蒙古族“魯班節”市級民俗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3《段思平在通海的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4《神僧畔富和落水洞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5《禮樂名邦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6《馬刨泉的傳說》市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7興蒙鄉蒙古族文化保護區市級傳統文化保護區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8《曹家大院》市級其他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19回族“蔡老祖師”的傳說縣級民間文學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0涌金寺古柏閣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1通海縣文廟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2通海縣納古鎮傳統工藝“刀具”縣級傳統技藝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23蒙古族服飾“三疊水”縣級傳統服飾通海縣通海縣文化館

旅遊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秀山
通海秀山,垂直高度不過200餘米,方圓距離也不過兩公里多,卻因山色景緻秀雅不群,人文景觀氣韻不凡而名冠滇中南。在《大明一統志》里,秀山被列為雲南四大名山,與昆明的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點蒼山齊名。相傳漢昭帝時,㽛(缺字:左“田”;右“句”)侯毋波治理通海,頗能施惠於民,且最早在秀山辟園林,與民同樂;到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在會盟三十七部討伐東川節度使楊干貞前,曾在秀山神祠卜問凶吉,段思平滅楊干貞大義寧國后,建大理國,特在秀山還願建町王廟紀念毋波,並改通海郡為秀山郡,秀山之名應是從此而始。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三聖宮
三聖宮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距縣城6千米。三聖宮始建於元末,歷經明清歷代重建重修,現為清初和清末的建築。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門,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藝術家高應美之手,槅子門中的構圖、布局、人物造型,被省內外學者稱之為“海內第一木雕”。三聖宮布局為三進式兩院,由大殿、后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個躲間組成,外設圍牆並呈船形,牆外雙溪環繞而過。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通海[雲南省通海縣]風景
白龍寺
白龍寺位於秀山後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因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並塑龍王像供於寺中。白龍寺屬一進院前後各三間夾四耳、寺內保存一塊明代碑刻,碑陰記錄了當時海貝巴(貝幣)的捐贈情況。上世紀80年代在白龍寺下開闢了茶花園、牡丹園、蘭花園,總佔地8000多平方米。
秀山古建築群於上世紀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通海文廟
通海文廟位於通海縣城南隅、座落於秀山之麓,南北向。為中軸線分幢迭起單體組合式古建築群,由紅牆(長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節孝祠、大城門、鄉賢、名宦祠、東廡、西廡、大城殿、鐘鼓樓、崇聖祠、尊經閣組成,總佔地1.2萬平方米。通海文廟始建於元代,於明萬曆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通海文廟於上世紀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通海縣先後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楹聯文化縣”、“中華詩詞之鄉”等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
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12月,入選“2020中國城市創新百佳示範縣市”第46名。
2021年3月12日,國務院批複,同意將通海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海縣歷史悠久,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特色鮮明,文化遺存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