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縣
建水縣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該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面積378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2010年人口為53.15萬人。2012年建水縣實現生產總值(GDP)89.6億元。1988年建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6年,全縣實現縣域生產總值(GDP)137599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3553萬元,同比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533264萬元,同比增長17.9%;第三產業增加值549181萬元,同比增長6.8%。人均GDP達25077元,同比增長10.1%。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西漢屬牂柯郡毋掇縣。東漢屬益州牂柯郡毋掇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毋掇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毋掇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隋為南寧州總管府所轄東爨地。唐初屬劍南道戎州;唐元和年間(806~820),南詔在建水築惠歷城(漢譯建水城),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大理國前期於此設建水郡,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後期屬秀山郡阿僰部地。
元初設建水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隸臨安路(治通海)。明洪武十五年(1382),臨安路改臨安府,府治遷至建水州,並設臨安衛指揮使司(滇南軍事指揮機關),拓地改建磚城,故有建水城又稱臨安城。清初沿明制,於此置臨安府和臨元鎮總兵官,建水州屬臨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為建水縣,仍屬臨安府。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
民國元年(1912)10月,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民國二年(1913),撤銷臨安府,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將建水縣北區劃出,設曲江行政委員,屬縣級行政機關,隸蒙自道。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浙江臨安縣重名,仍恢復建水縣舊名。民國七年(1918),撤曲江行政委員,改由建水縣曲江縣佐管理,縣佐由省政府委派。民國十一年(1922),將曲江縣佐地劃出,增設曲溪縣,縣政府駐新街(1929年11月批准)。民國十八年(1929),廢道后建水、曲溪縣由省直轄。民國31年(1942),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
1950年,建水、曲溪縣屬蒙自專區。1957年9月6日,國務院決定設置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曲溪縣劃歸紅河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於1957年11月18日成立)。
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
建水縣建設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撤銷曲溪縣,將原曲溪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建水縣建成普雄、官廳、西庄、南庄、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10個公社。
1999年,面甸鄉撤鄉設鎮。年岔科鄉、官廳鄉、青龍鄉、東壩鄉撤鄉設鎮。
建水地處滇東高原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為最高點,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紅河谷地的阿土村為最低點,海拔230米。境內南北分佈有建水、曲江兩個盆地,海拔1300米。境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南北兩支,將建水和曲江兩個壩子隔開。
境內主要河流瀘江河、曲江河、塔沖河、南庄河等屬南盤江水系,壩頭河、瑪朗河、龍岔河等屬紅河水系。
建水地區位於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穿南境,光照時間長,無霜期長,有效積溫高,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季節和地形變化影響,呈現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立體氣候特徵。
建水地區年平均氣溫19.8℃,年平均地溫20.8℃,年平均相對溫度72%,年平均日照時數232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805毫米。全年無霜期307天。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的金屬礦主要有錳、鉛、鋅、鐵、銻等。建水地區的金屬礦產資源儲量:鐵礦石原礦儲量為2.67萬噸,錳礦石成品礦儲量為39.59萬噸,鐵合金儲量為2.8萬噸,鉛金屬儲量為44萬噸,鋅金屬儲量為39.9萬噸,銻金屬儲量為5.1萬噸建水地區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煤資源總儲量為2.14億噸,截止到2014年煤礦開採量為12萬噸/年。石膏礦儲量為9620萬噸,陶土量72萬噸。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耕地面積45.3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旱地24.6萬畝;有宜林荒山80多萬畝。建水地區的土壤分為黃棕壤、黃壤、紅壤、燥紅土、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8個土類,10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的野生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森林面積2.2萬畝,活立木蓄積量473萬立方米。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的植物類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稀樹種有桫欏(亦稱樹蕨);國家二類保護樹種有四數木、鵝掌楸、雲南梧桐、山茶花、荔枝、董棕等;國家三類保護樹種有滇菠蘿蜜、雲南紫薇、紅椿、雲南蘇鐵等。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的野生動物類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有懶猴、雲豹、黑冠長臂猿、白頰長臂猿、紅腹角雉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綠孔雀、原雞、白腹錦雞、白鷳、水獺、穿山甲等;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鸚鵡、岩羊、獼猴等。
建水縣風景
截止2018年,建水轄8個鎮、6個鄉。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532524101000 | 臨安鎮 |
532524102000 | 官廳鎮 |
532524103000 | 西庄鎮 |
532524104000 | 青龍鎮 |
532524105000 | 南庄鎮 |
532524106000 | 岔科鎮 |
532524107000 | 曲江鎮 |
532524108000 | 面甸鎮 |
532524201000 | 普雄鄉 |
532524202000 | 李浩寨鄉 |
532524203000 | 坡頭鄉 |
532524204000 | 盤江鄉 |
532524205000 | 利民鄉 |
532524206000 | 甸尾鄉 |
2012年末,建水縣常住人口為53.8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9‰。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54.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00人。
建水縣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33%左右。
2012年,建水縣實現生產總值(GDP)8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35.4億元,增長24.6%;第三產業增加值32.8億元,增長6.5%。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1:38.3:39.6變為23.9:39.5:36.6。
三次產業比為21.3:38.8:39.9;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1.1%、66.5%、22.4%,分別拉動GDP增長1.2、7.1、2.4個百分點。
全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66270萬元、同比增長12.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合計120970萬元、同比增長8.0%。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合計341521萬元,同比增長8.3%。
2012年,建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81億元,比上年增長29.3%。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21264噸,比上年增長4.12%,其中:豬肉產量增長1.73%,牛肉增長18.46%,羊肉增長35.15%。水產品產量達10300噸,增長2.39%。2012年完成造林面積177000畝,完成沼氣池建設800口。
2008年,建水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9.1億元。2008年末耕地面積28253公頃,種植水稻19.47萬畝、蔬菜19.26萬畝、烤煙9.6萬畝、甘蔗4.2萬畝、水果29.09萬畝。糧食總產量16.5萬噸;烤煙產量1.5萬噸;水產品產量4546噸。煙農收入2.29億元,烤煙財政收入4465.9萬元,“兩煙”稅收7479萬元。
2008年肉牛出欄2.1萬頭;肥豬出欄68.5萬頭;家禽出籠428萬羽;肉類總產量7.8萬噸;禽蛋產量1萬噸;奶類產量757噸。年末大牲畜存欄11.7萬頭;生豬存欄38.3萬頭,實現畜牧業產值9.6億元。
2008年,建水縣有農業龍頭企業27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3個。躍進、青雲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基本完成,累計實施各類水利工程4488件,新增灌溉面積0.1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99萬畝,解決18594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通過州級驗收,確權到戶28140戶,確權39218宗地、350.2萬畝;完成造林12.17萬畝,林業總產值3.1億元,新建沼氣池2350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8185人,勞務收入6384.3萬元。
2016全年實現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499762萬元,比上年增長4.5%。
2016全年糧食產量達223094噸,比上年增長0.3%;肉類總產量167143噸,比上年增長20.7%;奶產量23147噸,比上年增長13.6%;期末大牲畜存欄數為168373頭,比上年減少0.4%;期末生豬存欄738465頭,比上年增長3.1%;肥豬出欄1410446頭,比上年增長4.1%。
2012年,建水縣實現工業總產值9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09%。但受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效益下滑的影響,我縣工業企業效益不佳。建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7.99億元,增長40%(按可比價計算);主營業務收入37.96億元,比上年增長34.28%;實現利稅總額-0.23億元,下降113.12%;實現利潤總額-0.96億元,下降220.41%。
2012年,建水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5.4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其中:城鎮投資54.15億元,增長22.3%;農村非農戶投資9.6億元,增長22.0%;房地產開發投資11.5億元,增長43.5%。
2008年,建水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3.5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3.4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3億元。但受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效益下滑的影響,建水縣工業企業效益不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33億元,下降15.1%;利稅總額1.75億元;利潤總額0.71億元,下降60.71%。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原煤26.4萬噸,增長54.5%;錳礦石成品礦26萬噸,下降24.6%;鉛選礦產品含鉛量0.9萬噸%;鋅選礦產品含鋅量2.3萬噸;鐵合金3.1萬噸;成品糖1.1萬噸;水泥33.2萬噸;日用陶瓷77.4萬件;機製紙2.4萬噸;人造板4.9萬立方米。
2016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79337萬元,同比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063557萬元,同比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1%(按可比價格計算)。
2012年,建水縣消費品零售總額還實現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8%。
2012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76.6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1%。實現旅遊總收入1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各項旅遊發展指標位居全州榜首。
截止2012年末,建水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17.8億元,比年初增長19.5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87億元,增長21.36%,建水縣金融機構貸款餘額57.1億元,比年初增長17.93%。
建水縣2008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8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5.8%;實現接待國內外遊客166.92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實現5.62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3億元。201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484萬元,同比增長12.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30487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3%,鄉村8160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3%。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6984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9%,商品零售31663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2%。
建水縣農村
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940917萬元,比年初增加221278萬元,增長12.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1432802萬元,比年初增加161681萬元,增長12.7%,全縣住戶人均存款26242元,增長12.7%;金融機構貸款餘額984944萬元,比年初增加91991萬元,增長10.3%。
2016全年公路運輸完成貨物運輸量2577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391430萬噸公里;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638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63135萬人公里。修建農村公路264公里,養護農村公路1913公里。
2016全年接待中外旅遊者626.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5%,實現旅遊總收入400136萬元,比上年增長47.9%。
燈會
燈會──正月十六鬧花燈,在彝族民間廣泛流傳,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以普雄鄉塔瓦村、岔科鎮白雲村為甚。據史料記載,彝族花燈在建水流傳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組建臨時燈會,分燈頭、管事、提調之職,具體負責全村燈會的組織工作。燈會時間以3~9天為限,看各村經濟實力而定,整個活動分3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是接燈神,即在正月十六這天凌晨,由燈頭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頭設案接神;第2階段為鬧花燈,燈神接回來后,全村人開始鬧花燈,以傳統的花燈劇目演出為主,同時兼有集市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第3階段為送燈神,即在燈會結束的當晚,舉行庄肅的儀式,將燈神送出寨子,象徵著一年一度的春節結束,人們將從此開始緊張的春耕生產。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殺羊宰牛,全村人歡聚一堂,喝陳年佳釀,吃陳年穀米,話新年豐瑞。晚上,全村人點燃火把,吆喝著到田野間遊行,意為驅除魔孽,迎接豐收。
苦扎扎節
苦扎扎節是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龍頭(阿瑪奧)及全族長老組織,殺豬祭龍,祭龍儀式后,各戶從稻田采來新穗,碾出新米,染黃飯,煮紅蛋,聚在一塊擺長街宴,同享共樂。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徹夜狂歡。
建水景觀
2016年末全縣有普通中小學校237所,在校學生78716人,專任教師5212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初中毛入學率為103.2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1.44%。
2012年末,建水縣中、小學共有272所,其中:完全中學5所,初級中學18所,小學158所,小學點91個。普通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72197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9179人,初中在校學生21471人,小學在校學生41547人。職業中學1所,職業中學在校學生271人。建水縣有幼兒園61所,班數566個,其中:學前班215個,在園幼兒數16962人。建水縣有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72人,職中專任教師30人,小學專任教師2923人,幼兒園專任教師484人。建水縣普通中學畢業生人數17518人,其中:高中畢業2481人,初中畢業7824人,小學畢業生721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5%,小學升學率95.75%,初中生毛入學率103.15%,初中生升學率75.6%。
2008年,建水縣高考600分以上人數、總上線人數、一本上線人數、獲“紅煙桃李獎”人數和初中、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均居全州第一,並包攬了全州文、理科狀元。職業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達1∶1目標。建水縣幼兒入園入班率達78.57%,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7%,初中毛入學率達102.4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74.25%。
2008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水紫陶作品“彩填天球梅瓶”在第九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工藝美術精品類金獎。
2008年,建水籍奧運健兒王家超在北京殘奧會上獲得2銀、1銅和1個第四名的優異成績。
截止到2008年,建水縣連續四次保持了雲南省甲級衛生縣城稱號。
截止2016年底,全縣有衛生機構375個,其中:醫院15個,床位4836張,專業技術人員3050人,鄉村醫生281人。
建水縣朝陽樓
2012年末,建水縣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64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8%;有25125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18853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有39256名職工參加醫療保險。
2016全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98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8%內。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876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為3949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居民人數為33853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16356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8902人。
張家花園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佔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為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
天緣橋
建水城東十裡外的天緣橋,橫跨於滬江河上,為三孔百拱橋,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為三孔石橋,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底層為橋面通道,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各向東西方向屈曲,形成一個橫寫的“S”型。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桿、石雕獅、象各一對雄踞橋頭。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雙龍橋
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亘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塌沖河交匯點上,因兩河猶如雙龍蜿蜒盤曲而得名。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續建十四孔,與原建三孔“雁齒蟬聯”,故又名十七孔橋。
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面寬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三座,中一閣層累為三。成豐六年雨辰(1856年),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動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舊圖為寬敞,中間人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二十米,邊長十六米。底層為橋身通道,拾級登樓,可遠眺萬頃田疇。南端橋亭為重檐攢尖頂。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指林寺──位於城內建中路西段南,舊有“先有指林寺,後有臨安城”之說。據碑刻記載,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全寺原有1坊1閣2廊2塔,截止到2014年僅存1殿1坊。倖存大殿建於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燃燈寺──在縣城東門外燃燈寺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清真寺──在縣城東北燃燈寺街,始建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間(1662~1795)續修,現存主要建築有中殿、後殿、廂房10間及廚房5間、月宮房3間、月宮門3道。後殿配有18扇穿花屏門,工藝精巧,為建水縣25座清真寺建築之冠。
雲龍山寺──在縣城北20餘千米雲龍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山勢作游龍入雲狀,故名雲龍山。
張隆,明代建水州人。正統貢生。任杭州知府,浚西湖,維修白堤、蘇堤,治理彰河,政績優異,清正廉明,得以覲見皇帝。后因母親病逝,回鄉守墓。明代嘉靖年間建水首祀四賢祠,張隆居四賢之首。狀元楊升庵有碑文,稱張公“官處脂膏不自肥,潤西湖廣其利,彰水安其鍤,考績三年,最於全浙”。舊志稱其“繼美白、蘇”。
劉洙,明代建水州人。正德進士。任刑科給事中、都給事中等職,針砭時弊,敢於諫言。著有《奏疏》三卷、《參駁》五卷。其施政主張載入史錄。后辭官回鄉,教授子弟,施救鄉民。狀元楊升庵為其作《劉都諫阡表》,立碑於町畸寨后。
蕭崇業,明代建水州人。隆慶進士。歷任兵科都給事中、南京操江提督等職。博學好古,深通國家典章制度。萬曆皇帝派他率船隊渡海冊封琉球(今沖繩島)中山王。中山王以重金酬謝使臣,崇業慨然謝絕。作有《卻金行》、《航海賦》、《南遊漫稿》等詩文。滇省史學界稱其為“滇中航海第二人”,其詩文被譽為“開雲南海外文學第一頁”。
包見捷,明代建水州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以敢於上疏,彈劾不法稅使而聞名朝廷內外,並潛心研究歷朝典憲。萬曆皇帝以某朝典章制度詢問廷臣,唯見捷能敷陳無遺,受皇帝讚賞,賜額“文獻名邦”,下詔建坊於其故鄉臨安。卒后詔贈工部尚書。
傅為詝,清代建水縣人。雍正進士。乾隆年間任貴州道監察御史、奉天府府丞,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力主去奸民,除冗苛,申法禁,清獄訟而端風化等,人稱“直諫名臣”。后以贍養老母告假歸家,著書立說。著有《讀禮偶存》、《讀漢書論》、《藏密詩抄》等,卷帙浩繁,實為大儒。詩與古人相埒,書法不讓南園。
陳世烈,清代建水縣人。乾隆進士。歷任廣西正考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工詩文,擅書法。歸里後任昆明五華書院山長,育才無數,施應培、錢灃、周樽、李松齡、楊焯等雲南名士出其門下,三迤人士視為“泰山北斗”。
張履程,清代建水縣人。乾隆舉人。陝西大荔、華陰等縣知縣。居官慈惠,唯民為親,開倉出麥,賑濟災民,督工開河,勤治水患,每離任老幼泣送。還鄉後主講崇正書院。詩作有《彩雲百詠》、《彩雲續詠》等。所詠史事,可補志乘之缺,為雲南方誌界所推重。有“出為名吏,處為名儒”之贊。
向逢春,建水碗窯村人。制陶匠人。后專攻紫陶,愛書畫,創殘帖斷簡裝飾工藝,具有濃郁的人文特點,為我國陶藝一絕。一生佳作不計其數,被人爭相收藏。建水陶能躋身全國四大名陶,向氏作品功不可沒。其造型、書畫、磨光被譽為“向氏三絕”。是我國陶藝發展史上的名家。
梁之相,建水縣城人。號“二十萬卷樓主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碩士。博學多能,通經史,擅詩文,精書畫,喜收藏。對目錄學、版本學、方誌學、圖書館學以及文學、史學均有研究。個人藏書多達二十餘萬卷。著作達二三十種之多,是雲南近現代的知名學者,有“墨林奇才”之譽。解放後任雲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省文史館副館長。
劉寶煊,建水西庄新房人。早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後於雲南大學任教。一九三八年回鄉,任建民、臨安中學校長,於校內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培育出大批人才。一九四八年受中共華南分局之託,組織武裝鬥爭,任討蔣自救軍二縱隊司令員、思普地區臨時人民委員會主任,解放後任昆明市教育局局長。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20年雲南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7月,建水縣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8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