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孔廟,又名“先師廟”,位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積2.2萬平方米,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

北京孔廟坐北朝南,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沿中軸線分佈,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布局,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廟大規模修繕,民國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廟形成現有的規模和布局。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孔子儒學、建築形式和文化內涵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北京孔廟作為孔子文化聚集與積澱的場所,開展對於孔廟建築的研究,驟焦建築型制和空間特點,揭示孔廟建築的章法與則要,有助於我們較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建築的形式意義和文化內涵,較好地保護和利用珍貴的建築遺產。

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徠

2020年6月20日消息,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21日起暫閉館。

歷史沿革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元大德六年(1302年),北京孔廟(文宜王廟)開始建造。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廟建成。根據“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又稱太學。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北京孔廟立“加號詔書碑”,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宜王”。在孔廟大成殿內設聖位。
元皇慶二年(1313年),皇慶二年開科取士后,並在北京孔廟內立進士題名碑。
元延祐三年(1316年)秋七月,北京孔廟立“加封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碑,並陪亭。孔廟享宮城規制,四隅建角樓。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皇帝下詔修葺北京孔廟廟宇。
元末,北京孔廟荒廢。
明永樂初年,北京孔廟重新整治修繕。
明永樂元年(1403年),改稱國子監孔子廟。
明永樂九年(1411年),北京孔廟整治修繕竣工,並修繕了大成殿。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起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在孔廟立進士題名碑77座,77次殿試開科取士22440名。
明宣德四年(1429年),修繕北京孔廟大成殿及兩廡,並設先賢先儒。
明正統元年(1436年),孔廟前門內左側修建明英宗“御制新建太學之碑”,三月初一建成。夏四月,以元學士吳澄從祀孔子廟庭。
明正統八年(1443年),修繕先師廟。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北京孔廟先師門外,修建屏牆。
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孔子謚號為“至聖先師孔子”。改稱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塑像改為木主。四配、十哲神位改用木主。
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成殿後建“啟聖櫚”(現崇聖祠)。正堂五間,高三丈,廣七丈八尺,深二丈五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定孔廟陪祭之制。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北京文廟修繕,由青瓦改為琉璃瓦。
清順治二年(1645年),將孔子神龕命名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將孔子神龕命名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清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共開殿士科118次,取進士26795名,並在孔廟立碑118座。加上元、明兩朝,共198座,碑上鐫刻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他們的名次。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修建先師廟西廡及“啟聖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京孔廟大成殿懸掛康熙御筆“萬事師表”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北京孔廟懸掛御書“大成殿”匾額。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在大成殿甬道東立《御制至聖先師孔子贊》碑,有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閏三月,在大成殿甬道西立《御制顏、曾、思、孟四子贊》碑,有亭。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和碩親王主持修繕修先師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完成。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在大成殿甬路西北立《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有亭。
清雍正二年(1724年),加封孔子先師五代並為王爵,將“啟聖祠”更名為“崇聖祠”。
清雍正三年五月(1725年),在大成殿甬路東南立《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有亭。
清雍正三年乙巳孟秋(1725年),大成殿懸掛雍正御筆“生民未有”匾。
清雍正六年二月(1728年),在大成殿甬道西南立《御制仲丁詣祭文廟詩》碑,有亭。
清雍正八年(1730年),修繕先師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繕孔廟東西廡。
清乾隆二年(1737年),開始修繕北京文廟,將國子監文廟大成門、大成殿改用黃瓦,崇聖祠用綠瓦。清乾隆三年(1738年)春二月完工。
清乾隆三年(1738年),大成殿懸掛乾隆御筆“與天地參”匾。
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為北京孔廟題對聯“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牆”。
清乾隆四年十二月(1739年),在大成殿甬路東北立《御制文廟易蓋黃瓦臨雍紀事》碑,有亭。碑刻《御制乾隆庚申仲秋釋奠》、《御制乾隆甲子仲秋釋奠》詩。
清乾隆五十五年正月(1790年),在大成門外之東,南向立《御制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
清乾隆五十五年春(1790年),御制重排石鼓文鼓十,分列大成門外東西兩側,門內左右列戟二十有四(現已無存)。第六鼓石面恭刻高宗純皇帝《御制再題石鼓詩跋》(現已無存)。
清乾隆五十五年二月(1790年),在大成門外之右,南向立《御制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石刻》碑。
清嘉慶三年(1798年),大成殿懸掛嘉慶御筆“聖集大成”匾。
清道光二年(1822年),修繕先師廟殿廡。
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成殿懸掛道光御筆“聖協時中”匾。
清道徠光九年六月(1829年),在大成門外西北立《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學》碑,有亭。
清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亦先後御筆題,“德齊幬載”、“聖神天縱”、“斯文在茲”、“中和位育”匾,恭懸大成殿內。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廟大規模地修繕,大成殿由七間三進,擴建為九間五進,雙層飛檐、四坡五脊。工程尚未完成,清朝滅亡,但修繕仍繼續進行,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後竣工。至此孔廟形成現有的規模和布局。
民國五年(1916年),教育總長范源濂將清代的匾額全部取下,移交當時的歷史博物館保存。
民國五年(1916年)9月7日,北京政府舉行祀孔,由教育總長范源濂恭代行禮,廢跪拜儀式。
民國六年(1917年)三月吉日,大成殿改懸黎元洪大總統題“道洽大同”匾。
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北京孔廟臨時改為北京市幹部管理學校。
1956年,因修繕國子監,將189座十三經刻石由國子監東西六堂,移至孔廟與國子監之間夾道內。
1959年—1964年,北京孔廟臨時改為北京市戲曲學校。
1963年—1964年,北京孔廟臨時改為北京市圖書發行學校。
1984年1月26日,孔廟大成殿按照清乾隆年間規制陳設完畢,審查合格后孔廟大成殿對外開放。
1988年7月28日,北京孔廟大成殿經三個月整改后,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9月23日,孔廟十三經碑林保護工程開工。工程由市文物局撥專項資金,為確保工程質量,開工前經專家論證施工方案,並得到批准。
1991年10月13日,北京孔廟修繕列入“八五”計劃,經北京建工學院測繪,提出的“北京孔廟修繕規劃及概算”上報市文物局。
1992年3月1日,十三經碑林經過修整后,正式對外開放。
1993年5月29日,台灣楊清欽先生鐫刻的漢白玉“先師孔子行教像”奠基。
1994年9月10日,北京孔廟大成門修繕工程開工。
1998年6月15日,北京孔廟內三大殿修繕工程開工。孔廟西廡古建修繕和裝修;大成殿修繕工程;崇聖祠修繕。
2000年7月,為研究古代科舉制度,對孔廟現存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碑文進行拓印。
2000年7月—11月,對孔廟中院6000平方米地面進行了改造鋪設。
2001年,修葺孔廟前院、東廂神櫥、宰牲亭、井亭。
2002年4月6日,“國學啟蒙館”在北京孔廟成立,並舉行開學典禮。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首撥專款800萬元。孔廟圍牆已修繕竣工。
2005年4月,北京孔廟進行一次大規模修繕,這次修繕以古建復原和維護為主,恢復清代的建築規模和樣式。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建築特色


皇家氣派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制。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1032年(大德六年),后毀於戰火,1411年(明永樂九年)重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1530年(嘉靖九年),1737年(乾隆二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布局

北京孔廟坐北朝南,面積2.2萬平方米,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有房屋286間。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
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第三進院落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

特點

北京孔廟建築型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廟學相依,功能合一。整座建築布局科學,由三進院落構成,三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第一進院落形成的前導空間為半開敞形式。第二進院落形成的祭禮空間方闊周正,由大成殿、東西廡、掖廳和器庫等建築構成,空間封閉、氣氛嚴肅。第三進院落形成的後續空間面積較小,長寬不及祭禮空間的一半。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主要景觀


綜述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順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宰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兩側排列著進士題名碑。

先師門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門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馬碑。

大成門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門。門內曾陳列石鼓10座,因其形似鼓而得名,石鼓系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期的遺物。
每鼓刻有記述周宣王遊獵故事的四言詩一首,故又稱“獵碣”。鼓上雕刻著古今聞名的石鼓文,為中國稀世文物。
石鼓出土於唐朝時的陝西鳳翔(今陝西寶雞),宋徽宗時移置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太宗時移置燕京(今北京),元代建成孔廟後置於大成門內,抗戰前文物南遷,又運至南京,勝利后運回北京故宮保存。
現存此處的石鼓,是清乾隆時的複製品,石鼓旁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御制《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西側有清代書法家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
大成門左右兩側有元碑2座。東為元大德十一年(1307)孔子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碑,西為四配(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加號(復聖、宗聖、述聖、亞聖)碑

進士碑林

進士碑林陳列豎立於先師門內及大成門前院內東西兩側,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籍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于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找到的。

辨奸柏

辨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硯水湖

大成殿中心院落御道的西側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質井圈,因坐落在德勝門至安定門內一帶的水線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淺而甘冽,稱為滿井。
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謁孔子后,如飲井中“聖水”,便能文思泉湧,筆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

大成殿

大成殿是北京孔廟的主建築,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開間,紅牆黃瓦,重檐廡殿頂的雄偉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部正脊兩端均裝飾龍形鴟。月台高於地面2米,月台由漢白玉雕雲頭石欄三面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台階,前級正中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龍戲珠,中間盤龍吞雲吐霧。前檐裝修為菱花格扇門窗,磚石台基四周出石護欄。
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1302年),后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將主殿殿頂改用黃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殿由七間三進改為九間五進。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龕兩邊的楠木大柱,為乾隆御筆對聯:“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牆”。主位兩側分立有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於東西兩邊還置有十二哲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神位前置祭案,上設祭器。大殿內原掛有清朝歷代皇帝的御題大匾,但至民國五年(1916年),均被教育總長范源濂取下,而改掛上黎元洪大總統手書的“道洽大同”之匾。清代時每年仲春與仲秋的兩次祭孔活動,均在此殿舉行。
大成殿院內東西兩側各有廡殿十九間,左右對稱,布局完整。東西廡北端有東西掖房各十間,南端有祭器、樂器庫各十二間,東西掖房及兩庫均為L形平面附屬建築。

崇聖祠

崇聖祠位於大成殿之後,原名啟聖祠,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聖祠,由南而北有崇聖門和享殿。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
崇聖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御制記功碑

御制記功碑計14座,分別豎於大成門院內東西兩側的碑亭內。大成門外3座,大成門內11座,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以記述有關歷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績。

主要展覽


文物遺存

北京孔廟進士碑林共198通,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大成殿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大殿內懸掛民國時期“道洽大同”之匾。大成殿內的禮器、祭器、樂器皆為祭孔大典及平時供奉所用,多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遺物,樂器有編鐘、編磬、柷、敔、篪等。
2008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對外開放,陸續推出“大哉孔子展”、“中國古代科舉展”、“國子監原狀陳列展”、“孔廟歷史沿革展”等基本陳列。

名碑記載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御路兩側分四部分樹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在眾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于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穿梭在這片時間跨度達數百年的碑林中,輕撫舊貌斑駁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跡,不免讓人發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感慨。
在孔廟與國子監(古代皇家大學)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餘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於西安的“開成石經”。相傳乾隆命和珅、王傑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並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範,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讚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台後,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迹。

機構設置


1966年-1978年,北京孔廟臨時改為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庫房。
1978年,北京市文物局成立。恢復首都博物館籌備處,並於1979年10月遷至北京孔廟。
1987年5月23日,經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批准,北京孔廟大成殿文物部成立。
1981年10月1日,首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05年3月,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成立。
2008年6月,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成立。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文化活動


藝文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欽頒釋奠文廟樂章六首,
迎神,奏咸平之曲,
奠帛、初獻,奏寧平之曲,
亞獻,奏安平之曲,
終獻,奏景平之曲,
撤饌及送神,俱奏咸平之曲。
舞用六佾。三獻均進文德之舞。
歷史人物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門下弟子三千,傑出者也有七十二。因此被後人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編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春秋》。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文化活動
1989年9月28日,“孔子生平事迹展”在北京孔廟開幕。
1989年9月,紀念孔子誕辰2540年,郵政局發行孔子紀念郵票、首日封、小型張。
1990年1月24日,“1990年春節國子監街孔廟文化廟會”開幕。
1992年2月26日,北京孔廟舉辦“孔子與儒學展”,展出文物50餘件,圖片200幅。
1999年10月19日,北京孔廟邀請10餘名文物保護專家,座談、討論進土題名碑的保護設想及方案。
1999年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舉行“祭孔樂舞表演”。
1999年9月,“孔子與儒學展”在北京孔廟展出。
2002年9月20日,“紀念北京孔廟建廟700周年”大會在北京孔廟舉行。
2002年9月20日,“第七屆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年會”在北京孔廟召開。全國30餘所孔廟的研究專家與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此同時北京孔廟的“孔子生平事迹展”也同時展出。
2002年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2553年,舉行“大型祭孔樂舞表演"。
2015年9月28日,為紀念孔子誕辰2566周年,北京孔廟舉行祭孔大典暨祭祀孔子釋奠禮。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

價值意義


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北京孔廟作為孔子文化聚集與積澱的場所,開展對於孔廟建築的研究,聚焦建築型制和空間特點,揭示孔廟建築的章法與則要,有助於我們較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建築的形式意義和文化內涵,較好地保護和利用珍貴的建築遺產。

保護措施


1957年7月,北京孔廟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美食文化

全聚德烤鴨
“全聚德”是中國著名的老字號,始建於1864年(同治三年)。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形成了以全聚德烤鴨為代表、集全鴨席及400多道特色名菜於一體的全聚德菜系。全聚德烤鴨及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已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享譽海內外。
蜚聲中外的全聚德烤鴨採用掛爐、明火燒果木的方法烤制而成。烤鴨成熟時間為45分鐘左右。其成品特點是:剛烤出的鴨子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配以荷葉餅、蔥、醬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盡。
北京涮羊肉
涮羊肉成為名菜已有近百年歷史。今以“東來順”所作最佳。其創始人為丁子清,一九0五年在北京東安市場擺攤,后掛起“東來順”招牌。后成為北京首屈一指的清真館,享有“涮肉何處嫩,要數東來順”的美譽。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都是這裡的席上常客。其特點是選料精細(選用內蒙集寧產的小尾巴羯羊——即閹過的公羊,這種羊無膻味,每支只取可涮肉七公斤左右)、肉片勻薄(每半斤肉要切出長六寸,寬一寸半的四十到五十片),調料多樣(調料有麻醬、紹酒,醬豆腐汁、腌韭菜花、醬油、辣椒醬、鹵蝦油、米醋等八碟及蔥花、香菜末)其味鮮酥嫩香,人口化渣,無羊膻味。
北京灌腸
豐年灌腸在著名的隆福寺街上,東四明星電影院的斜對面(往西斜)。這裡的灌腸是純白薯澱粉製成的,屬於老北京正宗的灌腸。
早在明萬曆年間的《酌中志》和清乾隆年間的《都門竹技詞》中均記有"爆肚油肝香灌腸"和"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汁說美鮮"等詩句,說明了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清末民國初經營灌腸的食攤,都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麵糰,做成豬腸形狀,蒸熟以後,晾切成薄片,在餅鐺內用豬油煎焦,取出盛盤,淋鹽水蒜汁,趁熱食用。後門橋一帶的復興居算是老字號,距今有200年左右歷史。因其灌腸煎得地道,人們管它叫"北京灌腸鋪",1917年才取名復興居。
1927年在復興居對面又開了一家合義齋灌腸鋪,對製法加以改進,除用紅曲水調製麵糊,還加入丁香、豆蔻等10多種香料,並把麵糊灌入真豬腸內,蒸熟切片,油煎,更加香脆咸辣,成為一道風味獨特的佐酒菜,因而享有盛譽。當時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當壯工的以及青年學生都喜歡到後門橋來吃煎灌腸。這種灌腸才是真正的灌腸,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另一種就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其實這一種當時稱攥腸,或者叫煎粉灌腸,但由於前一種已經消失,灌腸這名字就被純澱粉獨享了。

地理位置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

門票信息

成門票:30元/人。
半價門票:15元/人。
外埠老年人憑本人老年證票價15元;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憑本人有效學生證票價15元。
北京市60歲以上老人、離休幹部、殘疾人、現役士兵、中小學生、北京市見義勇為榮譽人員憑本人有效證件免票參觀。
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或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免費。
未成年人及無民事行為能力者(包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需由監護人陪同入館參觀。
老年人優先購票及入館參觀。
如遇重大活動或特殊情況需調整開放時間,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將提前發布公告。
參觀人數在50人(含50人)需提前7個工作日預約登記,並按我館要求籤訂《團體參觀安全事項告知書》並提交相關材料報備。
每周三免費參觀(限額200名)需提前一天(周二)電話預約。

開放時間

周一閉館。
08:30—18:00(旺季5月—10月,17:30停止售票)
08:30—17:00(淡季11月—4月,16:3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 ● 乘坐地鐵2號線、5號線到雍和宮站下車,步行可至。
● ● 乘坐公交13路、684路到國子監站下車即是。
● ● 乘坐公交116路、117路到雍和宮站下車,步行可至。

風俗禁忌

孔廟為祭祀所在的莊嚴之地,參觀時注意不要衣冠不整,穿拖鞋者可能會被禁止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