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建水紫陶,雲南省建水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16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建水紫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在建水縣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制陶工藝。建水陶瓷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2004年,建水有7家紫陶企業。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2016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建水紫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一、產品分類
1、按用途分為藝術陶、日用陶。
2、按泥料呈色分為紅泥陶、白泥陶。
3、按產品磨光類型分為鏡光類、亮光類、啞光類、磨砂類。
4、按產品的規格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特型。
二、原料要求
以建水境內天然呈色為紫、白、青、黃、五花等五種陶土為原料,五種陶土均有質地細膩、柔滑、可塑性強、飽水易軟化等特點,含SiO2、Al2O3、Fe2O3等化學成分,成分含量參見表1。
表1原料主要化學組分
原料名稱 | SiO含量(%) | AlO含量(%) | FeO含量(%) | KO含量(%) | TiO含量(%) | FeO含量(%) | NaO含量(%) |
紫土 | 50~80 | 12~23 | 5~18 | 1~3 | 0.9~1.8 | 0.1~0.6 | 0.1~0.3 |
白土 | 50~80 | 14~23 | 2.8~6.5 | 2~3 | 0.8~1.1 | 0.1~0.2 | 0.1~0.2 |
青土 | 50~80 | 13~23 | 2~4 | 2~3 | 0.8~1.1 | 0.14~1.0 | 0.1~0.2 |
黃土 | 50~80 | 12~23 | 3~9 | 1.5~2.5 | 0.6~1.2 | 0.1~0.2 | 0.1~0.2 |
五花土 | 50~80 | 13~22 | 3~9 | 2.0~2.8 | 0.8~1.1 | 0.1~0.2 | 0.1~0.2 |
三、加工工藝
(一)工藝流程
泥料製備→拉坯造型→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
(二)工藝特點
泥料製備:將取自建水境內特有的紫、白、青、黃、五花等五種陶土原料按制陶要求進行配比,把配比好的原料分別製成粉狀,放入池內浸泡、攪拌成漿,用200至300目網篩過濾再浸泡、攪拌、過濾,重複4~5次后,製成膏狀泥,密封放置於遮陽處陳腐,陳腐時間不少於3個月。
拉坯造型:用陶車手工拉坯成型。
濕坯裝飾:在濕坯狀態下,用毛筆和墨汁等工具,手工直接在濕坯表面進行寫繪裝飾。
雕刻填泥:分雕刻和填泥兩個環節。“雕刻”是用特製刻刀,將濕坯表面的墨線刻成槽,要求線條精準、深度一致,有陰刻和陽刻兩種。“填泥”是按裝飾要求,將色泥填入刻模的過程,分色泥製備、填泥、攤泥、壓泥、削刮五個步驟。要求填泥與坯體銜接自然、無凸凹面、無裂紋。
高溫燒制:在1120℃~1180℃高溫下一次燒成。
無釉磨光:選用適當磨具,不上釉,經去火皮、擦絲、拋光等工序,對燒制完成的陶器表面進行打磨,根據需要打磨成鏡光或亮光、啞光、磨砂的效果。
四、質量特色
(一)外觀質量特色
1、紅泥陶呈色以紫紅、黑、紅黑相間為主,白泥陶呈色以乳白為主,陶質細膩,表面光潤,鏡光、亮光類陶器外觀光潔,啞光、磨砂類紫陶溫潤,陶體堅實,敲擊有金屬聲。
2、填泥與坯體融為一體、表面平整無凸凹、無裂紋。
(二)吸水率
吸水率:≤5.0%。
(三)抗熱震性
小型產品在180℃至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中、大、特型產品在160℃至20℃水
(四)鉛、鎘溶出量
鉛≤0.5毫克/升;鎘≤0.05毫克/升。
(五)產品的口徑或高度誤差
±5.0%。
(六)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建水紫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建水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建水紫陶的檢測機構由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