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小城之春的結果 展開

小城之春

1948年費穆執導電影

《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的故事。

該片於1948年上映。

劇情簡介


《小城之春》海報
《小城之春》海報
故事發生在抗戰勝利后的一座南方小城裡。又一個春天到來了,鄉紳戴禮言(石羽飾)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紋(韋偉飾)、妹妹戴秀(張鴻眉飾),還有僕人老黃(崔超明飾)過著一如平常的日子。禮言在戰爭中失去了家產,重病纏身,喪失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終日鬱鬱寡歡。妹妹戴秀倒是開朗活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面對著家宅破敗的局面,太太玉紋與丈夫禮言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
這種沉悶的生活被從外面闖入小城的青年醫生章志忱(李緯飾)打破了。他是禮言分別8年的朋友,也是玉紋過去的情人,當年他們的感情很好,卻被玉紋的母親拆散了。然而造化弄人,現在玉紋的母親死了,但她卻又有了丈夫。
章志忱住在戴家,為禮言看病。他的到來讓玉紋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瀾,兩個人常常背著禮言約會,談起往日的歲月都唏噓不已,志忱對玉紋已成他人之妻的現狀無可奈何。他們的感情受著“禮義”和“忠信”的束縛,剪不斷,理還亂。
禮言的妹妹戴秀喜歡上了志忱,禮言和玉紋談起了這件事,想讓玉紋給妹妹說媒,而自己去跟志忱說,但是玉紋從心底反對此事,拒絕了他的要求。在和志忱談話時,玉紋向他透露了這件事,志忱也拒絕了。
這天正是戴秀的生日,幾個人擺宴慶祝,心情煩悶的志忱和玉紋都喝醉了。禮言通過他們兩人的舉止,對他們的特殊關係猜到了幾分。過後,他經過左思右想,覺得不應該拖累妻子一輩子,於是決定成全他們兩個,而自己吞了安眠藥想自盡。
經過搶救,禮言重新活了過來。通過這次波折,玉紋也重新認識了自己與丈夫的感情,她選擇了與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決定離開小城。一個春日的早晨,玉紋、禮言,還有妹妹戴秀在城頭上為志忱送行,他們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戴禮言石羽 
老黃崔超明
周玉紋韋偉
戴秀張鴻眉
章志忱李緯

職員表


總導演費穆
美術設計朱德熊
造型設計達旭
編劇李天濟
服裝設計戚秋鳴
攝影李生偉
錄音苗振宇
配樂李生偉
劇務王雲
剪輯許明、韋純葆
道具支光
布景師池寧
(以上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戴禮言

    戴禮言

    演員石羽

    南方小城裡的鄉紳,在戰爭中失去了家產,重病纏身,喪失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終日鬱鬱寡歡。與太太玉紋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

  • 周玉紋

    周玉紋

    演員韋偉

    鄉紳戴禮言的太太,與丈夫禮言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

  • 戴秀

    戴秀

    演員張鴻眉

    鄉紳戴禮言的妹妹,開朗活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喜歡志忱。

  • 章志忱

    章志忱

    演員李緯

    醫生,他是禮言分別8年的朋友,也是玉紋過去的情人,當年他們的感情很好,卻被玉紋的母親拆散了。章志忱住在戴家,為禮言看病。他的到來讓玉紋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瀾,兩個人常常背著禮言約會,談起往日的歲月都唏噓不已,志忱對玉紋已成他人之妻的現狀無可奈何。他們的感情受著“禮義”和“忠信”的束縛,剪不斷,理還亂。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小城之春劇照
小城之春劇照
創作背景
1947年時吳祖光鼓勵李天濟寫電影劇本,叫他先寫《小城之春》,當時的劇名叫《苦戀》,後來又改成《迷失的愛情》。
寫完后《小城之春》的劇本拿給國泰、大同的導演看了,都不要,吳祖光又托曹禺再送“文華”試試。一直到半年多以後,費穆要了這個劇本。大約半年後,《小城之春》公映了。
劇本變動
影片對劇本進行了刪壓和變動:
一是把個老中醫刪了;二是把妹妹和章志忱的感情戲刪掉了至少兩三場;三是把章志忱與玉紋的戲壓緊了,把原來的三場戲壓進了一場戲。改動了開頭和接吻,原是以章志忱走進小城開始,走出小城,迎著陽光而去結束的,影片調動了一下,從玉紋開始,結束在玉紋夫婦身上。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名稱提名/獲獎提名/獲獎方
1995年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獲獎《小城之春》
2005年金像獎評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獲獎《小城之春》
2011年金馬影展票選百大華語片第五名獲獎《小城之春》
2014年第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修復單元提名《小城之春》

作品評價


小城之春劇照
小城之春劇照

正面評價

《小城之春》投合了當時人們的苦悶心情。在藝術表現上,這部影片有較成功的探索。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係,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新浪網評)
在影片里,人倫沒有被一昧地批判醜化,人慾也沒有被西方筆法描繪得轟轟烈烈,一發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國情、眾所周知地曲折隱晦。影片似乎在人倫與人慾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人倫與人慾沒有相互剿殺吞噬,兩種聲音都有理有節地表達了自己,影片顯出一種平衡周正的美感,規矩方正與春意蕩漾在此互相映襯,互為表裡,相安無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們在情感上的挫折經驗和過著缺乏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實況。
就中國的電影而言,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覺得這部影片在當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今天看來,覺得還是不能跟它比較。
關於《小城之春》這部電影,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在我能夠接觸和閱讀到的所有文章和評論中,沒有不對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驚訝,感到很大的震驚,證明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當然它已經是一件發生了的事情,可能是過去型,但從電影敘述的過程中看,又好像是現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義和解釋體現出其現代性,它的主觀和客觀永遠都交錯在一起,這樣複雜的敘述方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部電影中很多的電影語言都顯現出極大的張力。
《小城之春》講了一個故事,卻在多種層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處處浸含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國之思無可逃避。影片中所體現的新與舊,道德與情慾,死氣沉沉與生命活力之間的對抗更為那個特定的時代做下了意味深長的註腳。(影評人娜斯評)

反面評價

《小城之春》在上映后引起爭議,有人認為它忘記了時代,表現了小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病態和消沉情緒,在解放戰爭人民運動處於高潮時期起到消極的影響。
中國含蓄之美
傳統文化與電影美學的結合,使《小城之春》仿若是一篇古典而頗具韻味的詩篇,電影隨著女主娓娓道來的往事為展開,在家國破敗的時代背景下,細膩婀娜的情感成為了電影動人於情的所在,女性主義的覺醒構築了電影出色的內在縱深,而黑白的影像於此中已然並不再讓人有覺是何般技術的桎梏,反而有感成為了電影著點於人性的基色,作為一部中國早期的愛情電影,費穆的執導,確使那發乎情,止乎禮的中國含蓄之美變的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