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庚

原農業部黨組成員

劉錫庚(1917年1月-2021年8月4日),男,漢族,生於山東省濱縣。1937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2021年8月4日,劉錫庚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人物生平


個人圖
個人圖
1938年7月起先後任河北省安新縣委書記,冀中九地委《團結報》社社長、冀中第九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冀中九地委《新建設報》社社長等。
1945年10月起先後任《解放日報》編輯、中央黨校教務處幹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中央農村工作部辦公室副主任等。
1957年2月起先後任江蘇省徐州地委書記,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到衝擊,下放勞動。
1974年2月起先後任江蘇省蘇州地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兼蘇州地委書記。
1978年6月起先後任農林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農牧漁業部顧問,農業部顧問。
1995年6月離休。
2021年8月4日,劉錫庚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工作經歷

中央政策研究室
劉錫庚同志在全國解放后,一直從事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業科學文化教育領導工作。他重視調查研究,敢于堅持正確意見,實事求是地解決工作中的矛盾,積極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政策。1950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時,到江西調查發現,土改中存在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現象不符合中央土改政策,當即向時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的陳正人同志反映,引起省委高度重視,彙報到中央后,中央為此專門通知各省加以注意。由於反映情況及時準確,他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稱讚。
徐州地委書記
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他在徐州任地委書記期間,深入基層搞調研,了解到徐州地區是洪水走廊,積水易澇,在1800萬畝土地中有700萬畝次生鹽鹼化,他明確指出:徐州是“窮在水上,苦在鹼上”,要改變窮困面貌關鍵是治水。他與地、縣領導同志一起發動群眾,大幹了8年的水利,修建駱馬湖石樑河等水庫,疏通洪水出路,解決了洪澇災害,改良了鹽鹼地,今天的徐州地區成了糧倉,是國家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當年他撰寫的《徐州地區農村窮困的癥結及改變措施》等文章,有的還刊登在中央理論刊物《紅旗》雜誌上,是很有指導意義的。1974年,他到蘇州地委任書記后,因勢利導,發動群眾大辦鄉鎮企業(原稱社隊工業),當時遭到左傾思想的嚴重干擾,有些人說:“辦社隊工業是挖社會主義牆角”、“是搞修正主義”。為此,江蘇省委派出由第二書記率領的100多廳局級幹部調查組。兩個月後,調查組於1975年秋,在無錫市進行總結。他在會上作了“蘇州地區社隊工業崛起的原因和前景”的大會發言。省委在那次總結會上,肯定了蘇州地區大辦社隊工業的做法,指出它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正確道路。
農林部副部長
1978年,他調農林部任副部長,分工主管種植業和教育工作。他又通過調查研究,在1983年召開的全國旱地農業工作會議上,作了“中國旱地農業現狀及改造措施”的報告,提出加強水利設施,全面改造旱地,建立商品糧基地的具體意見,引起中央領導重視。不久,國家計委和農業部聯合在全國安排了60個商品糧基地縣,這是我國第一批商品糧食基地。以後經過10多年的時間,證明他當時的論點和思路是正確的。1985年至1988年,我國的糧食、棉花大宗農產品生產,出現連續4年的徘徊、滑坡,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一時間,國內國外眾說紛紜。他深入實際,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於1988年10月撰寫了《十年來的農業成就和今後十年的展望》一文,充分肯定了農村經濟改革的顯著成績及取得成績的根本原因,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當時糧食、棉花大宗農產品生產出現徘徊、滑坡的癥結所在,提出了解決的途徑和措施,供中央決策參考,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他在兼任中國種子公司總經理時,在全國建立起“四化一供”種子體系,為我國的種子事業打下了基礎。他還是雜交水稻科研和推廣的積極支持者,1994年獲得“袁隆平雜交水稻基金獎”。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
在教育方面,他兼任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期間,重點抓了縣級領導幹部培訓等工作,僅用5年時間,將全國縣級領導幹部輪訓了一遍。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自建校19年來,註冊學員達319萬餘人,其中不少學員已進入縣、鄉、村基層領導班子,更多的學員在農村奔小康建設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個人生活


逝世信息

2021年8月4日,原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錫庚同志(享受部長級待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
1994年“袁隆平雜交水稻基金獎”

社會任職


擔任職務

劉錫庚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