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技術

分子影像技術

分子影像技術(molecular imaging)是運用影像學手段顯示組織水平、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在影像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分子影像技術是醫學影像技術和分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放射醫學、核醫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一門新的技術。

內容簡介


它將遺傳基因信息、生物化學與新的成像探針進行綜合,由精密的成像技術來檢測,再通過一系列的圖像后處理技術,達到顯示活體組織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的生物學過程的目的。

意義介紹


分子影像技術與經典的醫學影像技術相比,具有“看得早”的特點,經典的影像診斷(X線、CT、MRI、超聲等)主要顯示的是一些分子改變的終效應,即器官發生了器質性變化之後才能進行觀察,僅能用於具有解剖學改變的疾病檢測。而分子影像技術能夠探查疾病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異常,在尚無解剖改變的疾病前檢出異常,為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評價藥物的療效中,起到連接分子生物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作用。
徠分子影像技術除了在臨床醫學上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之外,在基礎科學研究中也具有重大意義,能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傳統的動物實驗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時間點處死實驗動物以獲得相應數據, 得到卻是多個時間點因個體差異造成誤差的實驗結果。相比之下,採用分子影像方法通過對同一組實驗對象不同時間點進行跟蹤、記錄同一觀察目標(標記細胞及基因)的移動及變化,獲得的數據更為真實可信。而且節省了實驗時間和實驗經費。

產品比較


國外產品狀況

分子影像產品的研究與發展,是伴隨著分子影像成像理論和成像演演算法的發展而逐步發展的。在熒游標記的分子成像方面,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實驗室研製成功可以對小動物進行跟蹤性在體熒光斷層分子影像的系統。
近年來,國外某些公司改進了現有的體外熒光成像技術,發展出適用於動物體內的成像系統。熒光發光是通過激發光激發熒光基團到達高能量狀態,而後產生髮射光。常用的有綠色熒光蛋白(GFP)、紅色熒光蛋白(DsRed)及其他熒光報告基團,標記方法與體外熒光成像相似。熒光成像具有費用低廉和操作簡單等優點。同生物發光在動物體內的穿透性相似,紅光的穿透性在體內比藍綠光的穿透性要好得多,近紅外熒光為觀測生理指標的最佳選擇。現有技術採用不同的原理,盡量降低背景信號,獲取機體中熒光的準確信息。
目前國外有相關產品的公司也僅僅幾家,而且在技術上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國外產品目前使用的演演算法還停留在勻質演演算法上,若體內有兩個光源信號,體外探測器探測到的將是兩個光源信號的疊加,從而導致重建光源位置與實際光源位置偏差較大;隨著體內光源位置深度的增加,重建光源誤差將隨之增大;光源重建過程中假定整個生物組織內部是均勻介質,不能很好的對光源進行成像,光源的位置以及大小誤差較大。

國內產品狀況

國外的產品還許多需要完善的,那麼國內的分子影像技術狀況又是怎樣的呢。是剛起步,還好已經有了自己的產品,是和國外的研究水平相去甚遠,還是齊頭並進?
2002年國內首次以“分子影像學”為主題舉行了香山科學會議第194次學術討論會,給國內分子影像界創造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其中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田捷教授是國內分子影像技術的泰斗級人物,是國內分子影像研究的第一人,他在08年就突破了國際難題“非勻質演演算法”,並將其運用到設備上,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他突破了國外產品的“勻質演演算法”的局限,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準確性。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首家擁有分子影像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這家企業是由中科院及一家高新技術公司共同成立的。而這家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正是田捷教授。他們的產品是由田捷教授帶領著近50名不同專業領域的高技術人才組成的技術團隊共同研發的,代表著國內分子影像研究的最高技術。目前這家公司的小動物體內成像設備已經運用了最新一代的“非勻質演演算法”,一舉解決了複雜生物組織中的非勻質問題,從而使光源重建精度大大提高。成功打破了國外產品在國內高端實驗設備的壟斷。
可以說國內的分子影像技術雖然起步晚於國外研究機構,但是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共同研究,國內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正在和國外的研究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