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府志

江寧府志

《江寧府志》修志機構是市級修志機構於1982年成立。在2002年機構改革中,繼續定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正局級),南京修志歷史可上溯至六朝,但直到唐朝以前仍是史志一體,多為類敘地方興廢大端。

歷史概況


南京修志歷史可上溯至六朝,但直到唐朝以前仍是史志一體,多為類敘地方興廢大端,編年紀事的史料書和雜誌。有史記載的較早的有東晉山謙之的《丹陽記》(有部分章節傳抄流傳至今)。南朝時還有《京都記》、《建康記》。隋唐時有《丹陽郡圖經》、《金陵六朝記》、《金陵地記》、《建康實錄》等,但是多已散佚不存。唯唐代許嵩撰《建康實錄》至今仍流行於世,是一部編年紀事的史料書,46萬字,引據廣博,資料豐富。宋代以後,志與史逐漸分出,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比較突出的是,由於資政、資治的需要,知府知縣領銜修志,修志工作逐漸成為一項政府行為。主要有乾道年間建康知府史正志領修的《建康志》(府志,已不存),慶元年間的《建康續志》(府志,已不存),南宋景定二年知府馬光祖主修,周應合纂的《景定建康志》,張敦頤的《六朝事迹類編》等。其後,元、明、清、民國各朝代均有纂修。體例上有州府縣誌,亦有《金陵梵剎志》、《后湖志》等專志,和《金陵名山記》、《金陵名園記》等雜記。其中尤以《景定建康志》,後世評價較高。全志50卷,採用了圖、紀、表、志、譜、傳體例,創志體範例。且資料詳實、豐富。與《建康實錄》一起,是我們考證六朝及宋代以前歷史的寶貴資料。南京歷史上編纂的府志、縣誌有70餘種,專志、雜誌90多部。作為州府一級的舊志,至今流傳下來著名的有南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明萬曆《應天府志》、清康熙年間知府陳開虞修、張怡纂的、知府于成龍修的、清嘉慶年間知府呂昭燕修《江寧府志》、光緒《續纂江寧府志》、《同治上江兩縣誌》,民國年間有1935年,葉楚傖、柳詒徵主編,王煥鑣纂《首都志》,1927年的《新南京志》等。歷代舊志與今日社會主義新方誌相比,除了在結構體例上新方誌有所變革而不同外,根本上的區別在於舊志“重人文,輕經濟”,忽視對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的生產鬥爭,也就是志書的經濟部類的記述。這一方面是由於舊時代經濟極端落後,封閉式的小農經濟,形成了落後的社會意識和觀念;另一方面是由於舊志的編纂雖然亦多是政府主修,但多依靠“敬集文學諸儒”,遠不同於今日的廣泛發動和組織,其資料的來源受到很大的局限,不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一方的自然和社會的歷史和現狀。

修志機構情況


市級修志機構於1982年成立。在2002年機構改革中,繼續定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正局級),現編製23人(比1998年機構改革壓縮10%),參照公務員制度管理。市志辦下設秘書處、市志編纂處、區縣指導處、年鑒處,另下設地方志研究所,屬處級事業單位,編製6人,由財政全額撥款。南京年鑒研究會掛靠在市志辦。
區、縣修志機構在機構改革中變動較大,大都與檔案局、黨史辦合署辦公。

志書編纂情況


1、市志
市志的編纂採取“三步走”方法:第一步是1984年至1986年編纂出版《南京簡志》,130萬字,下限1985年,為解放后全國第一部城市志。第二步是1987年至1996年編纂《南京市志叢書》,發動各部門,各行業編纂專業志、部門志,至今已出版66部專業志,4000多萬字,下限不齊。第三步是從1997年開始編撰《南京通志》,下限為1999年,12冊,總篇幅1400萬字,目前已進入總纂階段,2005年完成出版。第一步旨在積累經驗、鍛煉隊伍;第二步意在積累資料、掌握全面;第三步由於下限比簡志延伸14年,因此亦帶有續修性質,更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2、區縣誌
縣誌在90年代完成。區志是白下區1988年在全國首先編就。目前有2個正在編撰區志,今明年完成出版。
在90年代完成修志的區縣正在為續修做好相應準備工作,同時一批鄉鎮志、村志、廠志、山水志也相繼問世。
江寧會館